賀蘭山位於哪裡(這就是賀蘭山大西北的)
2023-10-17 20:22:13
#頭條創作挑戰#
#頭條創作挑戰賽#
|賀蘭山腳,夕陽西下,古堡遺址|
圖|圖蟲創意
賀蘭山,它是誰?
地理學家告訴你,它是一列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和分水嶺。文化學者會告訴你,它是邊塞文化的地標,比如,嶽飛《滿江紅》就寫到「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將賀蘭山視為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象徵。
但是,理解到這裡,還不足以為賀蘭山正名。提到我國西部的名山大川,我們常常歌頌天山、崑崙、喜馬拉雅……跟他們比起來,賀蘭山實在是「又矮又小」。
|中國重要地理坐標及界線分布|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你可能不知道,就是這一列看起來不大的山脈,卻深刻影響了大西北,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地理格局。
| 一 自然賀蘭山:黃河的「嚮導」 |
賀蘭山,一條東北-西南向聳立的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長約200多公裡,寬約30公裡,平均海拔約2000—3000米。
|賀蘭山位置示意|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地理課上,老師也一定跟你介紹了這一點:賀蘭山擋住了自東南而來的暖溼氣流,讓西北內陸,變成了季風影響不到的地方。聽起來,賀蘭山似乎做了一件壞事。其實,它的眾多貢獻,被有意無意給忽略了。
從青藏高原流淌而下的黃河,到了甘肅、寧夏交界地帶,視野一片坦蕩,接下來流向何方?其實,這時候的黃河,面臨多種選擇,就像曾經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們。
|黃河從高原上流出,距離沙漠一步之遙|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單看地形海拔高度,河流向西流入沙漠的可能性最大,因為東邊是聳立的六盤山、呂梁山、太行山,以及沿途黃土高原上的塬、墚、峁。相比向東,選擇向西的阻礙要小得多:
賀蘭山東側的銀川平原平均海拔在1010米—1150米,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為900-1400米,最低處的海拔只有740米。從地圖上看,黃河河道跟沙漠已經接壤,如果不及時施加其他變量,黃河很可能會流向西部沙漠。
但是,就在黃河猶豫不決的時候,賀蘭山及時出現了,它出現在沙漠的東部邊緣,在黃河面前屹立起來,既像一道高牆,又像一位嚮導。這就像你在人生迷茫時候,有一位貴人,給了你及時的指導。
|從青藏高北緣,俯瞰黃河、騰格里沙漠和賀蘭山|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賀蘭山這個變量,對於中國,對於中華文明來說極其重要。因為聳立的賀蘭山的阻擋,黃河向北,然後繞了一個大彎:從黃土高原進入華北平原,成了中國以及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賀蘭山高度、長度都不算突出,但卻在關鍵拐點上,它改變了母親河,並讓這條長河成為了今天的模樣。
|廣義河套平原範圍示意|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沒有黃河的北上、東流,也就沒有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的灌溉綠洲,銀川、巴彥淖爾、包頭、呼和浩特都位於這些塞外綠洲上。
寧夏人常說,黃河是母親,賀蘭山是父親。聳立的賀蘭山,因為對黃河的阻擋,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寧夏平原的「父親山」。
|黃河寧夏灌區景觀|
圖|圖蟲創意
| 二 人文賀蘭山:一部邊塞詩史 |
宋人嶽飛有詞:「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賀蘭山,是中原王朝夢想中的一個進攻的方向,分明是只要踏過這裡,就可以使西北邊疆得到安寧了。由此可見,賀蘭山,已經成為邊塞的象徵。
|嶽飛和他的「還我河山」|
圖|圖蟲創意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被賀蘭山呵護的寧夏平原,是一個為戰爭輸血的前沿或者基地,誰能得到它,誰也就會擁有賀蘭山以及其以西、以北更為廣闊的疆域和生存空間。
寧夏平原被稱為「塞北江南」由來已久。
| 寧夏平原及周邊地形 |
(橫屏觀看)
▼
宋代《太平御覽》說:「(隋代郎茂《圖經》雲)周宣政二年(應為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於靈州。」郎茂指出:「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唐人韋蟾詩句中描寫:「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塞北江南」也就是地理學家所說的寧夏平原,包括寧夏北部銀川市、吳忠市、石嘴山市和中衛市一帶。從秦漢時期,這一帶就開始利用黃河水灌溉,農牧業發達,湖泊眾多,溼地連片,風景優美,勝似江南。
|銀川城市景觀|
圖|圖蟲創意
賀蘭山一帶早期是遊牧的天堂,這裡活躍的遊牧部落被稱為「西戎」。戰國時,秦國西北有狄獂戎、大荔戎等,生活在今寧夏平原一帶的被稱為義渠戎。
公元前272年,義渠被秦國所滅,賀蘭山地區被秦納入疆域版圖。從此,秦人在這裡開墾土地,修渠引水,灌溉莊稼,將農耕文化牢牢植入這片土地。
|俯瞰銀川承天寺塔|
圖|圖蟲創意
此時,賀蘭山以西,更廣袤的沙漠戈壁,接納了潰敗的戎人殘部。遊牧與農耕的衝突、融合,還在繼續。秦末漢初,從大漠草原深處而來的匈奴佔據賀蘭山一帶,但後來被衛青率漢軍擊敗。其後不久,漢武帝在賀蘭山東麓設立北地郡廉縣。
賀蘭山下的寧夏平原,很快因為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成了漢朝邊疆地區重要和農業區和糧食生產基地。
|黃河孕育了寧夏的沃野|
圖|圖蟲創意
唐初,賀蘭山一帶被鐵勒、突厥等佔據,但隨著唐朝國力日盛,中原王朝再次控制賀蘭山地區。
公元646年九月,唐太宗由長安來到賀蘭山下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在與遠道而來的漠北諸部首領近千人會盟。因為此次會盟,中原和邊地民族間的隔閡大大減少,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得到空前增強。
|西夏王陵全景俯瞰|
圖|圖蟲創意
從此,在邊疆地區和平安定的局面下,在寧夏平原及整個河套地區,人們有了一個共同的、關於民族的新代稱「唐人」,進而為現代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這一切,都離不開賀蘭山的「牽線搭橋」,儘管它默默不語。
|賀蘭山雪景|
圖|圖蟲創意
聳山的賀蘭山,就像一位身軀堅毅的父親,在他的守護下,寧夏平原變成了一方農耕的樂園,進而有了韋蟾「塞北江南」的名句。
北宋、西夏與遼的戰事,也離不開賀蘭山。據清吳廣成編撰的《西夏書事》等籍記載,在西夏鼎盛的李元昊時期,擁有50多萬兵力,其中,駐守在賀蘭山一帶的有5萬人,十分之一,足見賀蘭山的重要。寧夏平原的肥沃,始終在為西夏的經濟、軍事輸血。
|賀蘭山下,西夏王陵|
圖|圖蟲創意
西夏後期,賀蘭山成了党項人抵禦來蒙古族鐵騎的屏障,為拿下西夏都城,一代天驕殞命於此。明朝建立,寧夏是當時的九邊重鎮之一。賀蘭山上的明長城,見證了韃靼和明朝軍隊持續180多年的紛爭。
清朝,康熙三徵噶爾丹取得勝利,賀蘭山以東隨著清朝疆域的擴大,不再有戰事;賀蘭山以西,隨著古額魯特、和碩特等部的屯牧,進入了和平的環境。
|瓜州榆林窟,開鑿於五代西夏時期|
圖|圖蟲創意
如今,賀蘭山中的賀蘭口、蘇峪口、三關口、拜寺口還在。自古以來,它們不僅是東西交通要道,也是戰爭爭奪的關口。在漫長的歲月裡,也曾多次影響著歷史的走向和進程。
|長城,蜿蜒在賀蘭山中|
圖|圖蟲創意
|三 另類「賀蘭山」:廣闊的阿拉善 |
賀蘭山,不僅是一座聳立的山,也可以是躺平的賀蘭山。為什麼呢?因為,著名的阿拉善,就是「賀蘭山」的另一種音譯。很多人說「阿拉善」是蒙古語,意為「多彩的土地」。
其實,阿拉善的來源,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古突厥語「賀蘭」的音譯,意思是古代傳說中的怪物「駁船」。依據《山海經》的描述,這是一種獨角獸。
從空中俯瞰賀蘭山,它的確像一艘沙海中的艦船,也可以視為一頭黝黑的猛獸。
|賀蘭山脈及其最高峰|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人們把「阿拉善」和「賀蘭山」放在一起讀上幾遍,就不難發現兩者幾乎是同一個詞。也就是說,阿拉善高原這片大漠戈壁,是用賀蘭山來命名的。賀蘭山——阿拉善,一面聳立,一面躺平,就像一個人把自己分成完全不同的兩半!
這也提醒我們,要想認識賀蘭山,不能光看山脈本身,還要放到更廣闊的視野中。
阿拉善一般是指阿拉善盟,總面積27萬平方千米,居住著人口約26萬人。同時,這也是一片高原的統稱,包括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除了內蒙古西部,還延伸至甘肅省的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部邊緣。
|太空俯瞰黃河進入寧夏平原|
圖|NASA
河西走廊以北,山脈交叉,形成一個巨大的「V」字區域:東南端是龍首山、合黎山,西北端是馬鬃山,山群山分布,綿延起伏,中間被插入的是哈魯乃山、罕烏拉山和巴彥烏拉山、雅布賴山,它們自東北向西南而來,將阿拉善高原分為東、西兩大塊。這種插入式分割,產生了巨大影響——阻止了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的相連。
賀蘭山脈,在「V」字型區域的另一邊,像一隻巨擘插入被稱為「紅色公牛」的烏蘭布和沙漠,讓「V」字型區域裡的阿拉善,成為了我國季風影響範圍的西界。
|河西走廊、賀蘭山、黃河組成的「大V」|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還好,阿拉善北部,獲得了河西走廊黑河水源的補給。
發源於祁連山北麓的黑河(古稱弱水、上中遊稱黑河、入額濟納旗後稱額濟納河)由南向北,穿越河西走廊後,分為東、西兩條河,向北又分為19條支流,最後匯入居延海,形成3.16萬平方公裡的額濟納綠洲。
額濟納是漢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不僅有出土居延漢簡的居延遺址,還有宏大的黑水古城遺址,也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
|高空俯瞰黑水古城遺址|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從這個視角下再看額濟納,它就是倒T形的交通樞紐,連接著河西走廊、河套和漠北。當然,在阿拉善「V」字型區域裡,蒙古高原遊牧部落沿著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一路直撲賀蘭山,通過三關口抵達寧夏平原。
這條路我曾經走過,因為烏蘭布和沙漠、賀蘭山的阻擋,公路基本是沿馬鬃山、龍首山、合黎山而行。目及之處,基本全是戈壁大漠,一片蒼涼。
|烏蘭布和沙漠景觀|
圖|圖蟲創意
當地氣象部門提供過這樣一組數據,在1962—2016 年的54年裡,阿拉善盟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107.1mm。風乾的戈壁地上,除了偶然出現的細碎瑪瑙被當地人撿拾起來,賣給遊人,多少可以給人一些心理安慰外,就剩下大漠中偶然出現的駱駝了。
|阿拉善高原上的沙漠景觀|
圖|圖蟲創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碩特部首領和羅裡率部來到賀蘭山地區,上表朝廷,願乞歸順。清廷將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地區劃為和碩特部牧地,將和碩特部編為阿拉善和碩特旗。1949年9月,阿拉善和碩特旗和平解放,先後隸屬寧夏、甘肅、內蒙古管轄。
| 四 母親河嚮導,大西北心臟|
從我國東北到西南,有一條山脈組成的分界線:
大興安嶺、燕山、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等組成的分界線,它大致分出了農耕與遊牧、外流區與內流區、季風和非季風氣候區,同時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即半乾旱區和乾旱區的分界。在地表植被上,還是中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
這條線以西,可以視為自然地理上的「西北」,其中,賀蘭山位於中樞位置。
|內流區、外流區與賀蘭山位置示意|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賀蘭山主峰叫敖包圪墶,海拔3556米,位於省界上,是寧夏與內蒙古的最高峰。這裡可俯視寧夏平原和阿拉善高原,它們一右一右,如同賀蘭山的兩個孩子,一個黝黑憔悴,一個白淨豐滿。
如果把河西走廊比做祖國伸出的一隻巨臂,那麼阿拉善「V」字型區域就同臂下的空闊地帶,而賀蘭山就像是排肋骨,與陰山山脈(狼山)一起,呵護著寧夏平原、後套平原、前套平原等三個「河套」。
| 黃河與三塊「河套」 |
(橫屏觀看)
▼
古人說,河套安,天下安。不管是邊地少數民族政權還是中原王朝,誰得到了這個地方,誰就會在戰爭的前沿得到補給:因為黃河的存在,這裡一直都是亦農亦牧的寶地。
遊牧民族得到這裡,在棲息休養的同時,能在無險可阻的情況下,直撲向南,對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威脅;農耕民族得到這裡,完全可以安家紮根,一手拿鋤、一手拿劍,將中原王朝的勢力開拓至更西、更北的遠方。
|賀蘭山古道,駿馬奔騰|
圖|圖蟲創意
這種拉鋸的格局中,賀蘭山就是中樞,就是心臟,尤其對於整個大西北來說,它是最鮮明的地理坐標,是綜合地理的樞紐。
黃河、沙漠、長城、氣候、地理格局、歷史走向等等,都與它交織在一起。而周圍其他所有的元素的分野,都要看它的臉色——這種作用,就像人體的心臟。這種心臟的關鍵位置,可以視為整個大西北的地理總樞紐。
壯哉,偉大的賀蘭山。
|賀蘭山蘇峪口,見證風雲之地|
圖|圖蟲創意
-END-
撰文| 路生
地圖|海右君
審校| 贛南君
頭圖| 圖蟲創意
封圖| 圖蟲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