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有什麼好的說法(農曆五月記住三不做)
2023-10-17 09:49:50
農曆的五月按照現在法定公曆來算其實就是氣溫升高、步入炎炎夏日的六月份,這個時候,氣溫對比春季的溫暖宜人更增添了幾分火熱毒辣。
所以有的地方的古老傳統將農曆五月稱作是「毒月」,意在警示後世諸輩避免長時間受到毒辣日光的直射而引發上火、中暑等症狀。
在極具健康養生大智慧的中華民族老傳統中,農曆五月曆來都有著「三不做」的民風習俗,以此來避免招致災禍,寓意五月日日順遂,這「三不做」彰顯的休養生息之主題思想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仍然有著一定的傳承價值。
縱觀中華上下數千年的漫長發展史中,中國一直以來都既是一個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國,又是一個十分看重儀式感和寓意的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對於婚配嫁娶等相關事宜的操辦規格與具體章程都是有有事無巨細的記載的。
無論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包辦婚姻制度下,還是在現代自由戀愛後自願結合的婚姻制度中,一對即將步入幸福婚姻生活的年輕男女在選擇婚嫁的日子上都是格外重視的。
常言道:良辰美景奈何天?作為人生頭等大事之一的婚配嫁娶事關個人今後的長期生活質量。所以不論古今,如果要結婚,那麼在「擇人」和「擇日」上都務必要十分謹慎。
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辦什麼事都講究一個和美吉祥,更何況是婚姻大事,更講究擇一良辰吉日來舉辦儀式。在婚配日期的選擇上,貫穿古今比較討喜的數字有六、七、八、十等,反之數字三和四是普遍不被大眾所喜愛的。
一對新人往往在選擇結婚日期的時候都要挑選良辰吉日,會儘量避開一些不討喜的數字,那麼為何說農曆五月公曆六月也是不適宜進行婚配嫁娶等相關事宜呢?其原因便與堪稱「毒月」的農曆五月的自然因素有關。
在氣溫日漸升高,白晝時間逐漸大於夜晚的農曆五月,正是蟲蛇鼠蟻等五毒害蟲齊齊復甦出動的時節,此時節往往會被注重身體健康的古人視作是不宜出行和聚集的時節,若是選在這個時候來舉辦婚禮是為不吉利。
在農曆五月的端午節在江浙地區的民間流行的一種飲品是雄黃酒,此酒便是用於驅趕蛇蟻等害蟲免於接近侵害人體;當人喝下雄黃酒之後,蟲蛇鼠蟻等五毒害蟲聞到散發出來的氣味便會繞道而走。
所以在五毒傾巢出動的農曆五月便被中華老傳統視作為是諸事不利不吉之日,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勢必要擇一良辰的人生大事更是要避開這樣不吉之日。因此,農曆五月的「三不做」首要一點便是不在此時進行婚配嫁娶等相關事宜。
雖然在農曆五月老傳統是建議不行婚配嫁娶等相關事宜,但此說法還是具備一定的封建迷信觀念;對於生活在文明開放的現代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其實這一避諱便顯得並不是那麼重要了。
農曆五月除了婚嫁事務有所避諱之外,在中國的老傳統中,還有一個「不做」的行為,便是在溫度和溼度起伏變化很大的「毒月」裡不剪髮,不剃頭。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古人的思想極其受限,他們普遍地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無論男女都會蓄起長發,直到1911年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帝國的統治結束,在中華民國的新式規定下,男子才紛紛剪辮易服。
發展到今日,理髮、剃頭成為了現代社會中不論男女都會定期進行的一項基本生活習慣;理髮、剃頭在現在的目的便是讓自己的髮型看起來更加的精幹靚麗。
那麼又是為何會出現「農曆五月不宜剪髮剃頭」這一說法的呢?其實,這也是與農曆五月變換更迭的天氣有密切的干係。
我們知道農曆五月處於公曆的五月末到六月之間,此時迅速炎熱起來的天氣往往會使我們感到頭暈目眩,甚至是隨之出現一些上火、感冒、中暑的跡象。
為了防止直接被毒辣的日光暴曬,我們大多會選擇一些譬如遮陽帽等類型的物件進行物理防曬,而我們自身的頭髮便是起到了相同意義的功效。
試想,若是此時進行剪髮、剃頭等活動,驟然失去蓬鬆頭髮的保護與緩衝的顱頂便極容易受到邪熱入侵;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全身的穴位都匯聚於頭頂,氣血集聚之處尤其是在溼熱的農曆五月更是需要細心呵護才能免於病痛侵襲。
不遷徙、不動土除了上述「兩不做」之外,農曆五月的老傳統中傳承下來的「三不做」還包含一個「不輕易遷徙動土」,其中包括:動土、建房造屋、搬家、遷移、出行等大型活動。
在前兩項的基礎之上來理解農曆五月不遷徙、動土便容易多了,在農曆五月初八的芒種節氣時節,由於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等原因,無論是遷徙還是動土都會受到天氣的影響而無法高效推進。
尤其是在古時科技並不發達,無論是遷徙還是動土沒有大型機械代替作業的情況下主要依靠的生產力便是人力付出。
而頻繁地大量降雨會使得長途遷徙時身體背負全部家當的人寸步難行,這便給對於生產力落後的古人來說本就艱巨的遷移作業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此外,也會使想要動土造屋建房的工程被雨水浸潤而受潮發黴,不易於新房子的建成,所以這便有了「農曆五月不遷徙動土「的老傳統。
農曆五月的老傳統建議有「三不做」,分別是:不行婚配嫁娶等相關事宜、不剪髮剃頭、不遷徙不動土這三件事,站在古人的傳統上來看是「三不做」是寓意著千秋萬世子孫都能夠在五月日日順遂,平安吉祥。
但這些「三不做」的老傳統放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便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雖然其中許多從前避諱不可做之事在現在早已稀鬆平常,但古人對養生的注重和對細枝末節的考量則是值得引起我們廣泛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