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道觀八月十五祭月時間20點(農曆五月二十日)

2023-10-14 09:56:56 2

敕封體玄妙應太和真人

張守清祖師 (1253一?)名洞淵,號月峽叟。峽州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人。元、明間武當道士,尤顯名於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入武當山拜魯洞云為師,修鍊金丹大道。後又拜葉雲萊、劉道明、張道安為師,盡得秘傳。《道藏》有關道經所列清微派中,稱他為「衝元雷使」。從至元二十二年(1285)開始,張守清祖師苦心經營二十餘年,創建南巖天一真慶宮,開闢下山道路,墾田數百頃,度眾數千人。至大三年(1310)及皇慶年間(1312--1313),多次奉詔入京祈禱雨雪。延祜元年(1314)朝廷授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命他管領教門公事。後退隱於清微妙化巖。

張守清祖師是元代武當道教中最著名的道士之一,明代任自垣《山志》稱其「獨冠武當」。守清祖師幼年讀經書習儒業,長大成人後曾做過吏員,至元21年(公元1284年)9月,他30歲時,聽說武當山道士魯洞雲「仙譽超群,不幹名利」,慕名入山拜洞云為師。魯洞雲高興地說:「我等你很久了」。隨盡授其道要,守清祖師得全真派嫡傳。後又師事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盡得清微雷法之秘傳。

很快,張守清全面繼承武當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等各派之長,創立了以崇奉玄帝為主要信仰特徵,以清微道法為主體,兼容各派道法的「新武當派」。真正開創了武當道教兼容並收的武當道派風範,形成了內鍊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的、融貫各家為一體的新武當派。並廣收弟子門徒,壯大了武當道教的教團組織,此外還命弟子編刊了很多道書,擴大了武當道教在整個社會上的影響。成為武當山道教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武當道教大興之後,遂隱修於武當山天柱峰南五裡清微宮後山,精修無極上道。

張守清祖師在道教及漢民倍受煎熬之際,奮起於武當山,「脅不臥席垂三十年,勤育弟子幾四千輩」,以83高齡赴龍虎山天師府,謀道教之振興,推正一全真合流。促三山(龍虎山、茅山、武當山)結盟共創「三山滴血派」。

張守清祖師乘禱雨之功,得元朝統治者尊崇。遂重複三山符籙之制。三山滴血派譜曰:「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衝漢通玄蘊,高宏鼎大羅,武當愈興振,福海起洪波」。為道教培元固本。後明朝立而復唐漢之風,武當大興。師在武當山帥先垂範,融武當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於一爐,開創合全真正一為一體,內修金丹,外煉雷法,以崇奉玄帝為主要信仰特徵的新武當派即「玄武派」。


太和張真人寶誥


至心皈命禮。

太和霞跡,洞淵仙宗,巍巍昭德,赫赫玄功,承清微之道統,會四脈之真流。先天後天,靡不精通。無極太極,妙用無窮。一道貫通,十方皈投。崇老子學,奉玄帝祠,登萬仞之層巔,構千間之瓊宮。紹興武當之香火,闡揚玄門之宗風。祈雨濟民垂慈意,代天宣化度群迷。功用雖成於使鬼,行能自足以服人。素心永固,玄化彌彰。廣演教法度四千眾,不脅臥席垂三十年。精修上道於妙化,飛升名登於紫府,大聖大慈,大悲大願,弘教宗師,衝元雷使,體玄妙應太和真人,清微闡教廣濟天尊。


道教清微派道統略考



清微派發於元始教下,歷三皇五帝,經商、周、兩漢,而興於魏、晉,昌於宋、元、明、清,數千年不衰。


陳採真人《清微仙譜》序云:「其傳始於元始,二之為玉晨(大道君)與老君,又再一傳,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之四派。十傳至昭凝祖元君(名舒),又複合於一。繼是八傳,至混隱真人南公(名畢道)。公學極天人,仕宋為顯官,遇保一真人(陳少微)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動天使,陟仙曹。晚見雷淵黃先生(黃舜申),奇之,悉以其書傳焉。」該序作於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見到的清微派源流和歷史最早的記載。


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也稱:「清微自魏(華存)、祖(舒)二師而下,則有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舜申)所衍。」《正統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蓋皆出於黃舜申及其門人之手。陳採真人《清微仙譜》序云:黃舜申「覃思著述,闡揚宗旨,而其書始大備。」


清微派亦以行雷法為事,其雷法理論,亦類於神霄派。仍主天人合一,內(煉)外(法)結合,而以內煉為基礎。強調誠於中,方能感於天;修於內,方能發於外。《清微齋法》卷上云:「蓋行持以正心誠意為主。心不正,則不足以感物;意不誠,則不足以通神。神運於此,物應於彼,故雖萬裡,可呼吸於咫尺之間。」又:「將吏只在身中,神明不離方寸。」將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時所劾召的鬼神。意謂能劾召鬼神,全在於心誠意正和深厚的內煉工夫。


《道法會元》卷一《法序》也稱:「五行之妙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夫天地以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人能虛其心則神見,靜其念則氣融。


凡氣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機在此不在彼。」故該宗著《清微丹法》,專言內丹修煉之道。其《發用章》引雷淵真人(黃舜申)之言曰:風、雲、雷、雨、火等,皆以行法者深厚的內煉工夫為基礎,待臨場時,靠運氣從體內發放出來:「耳熱生風,眼黑生雲,腹中震動即雷鳴,汗流大小皆為雨,目眩之時便火生。入息靜定良久,神息既調,直待內境不出,外境不入,但覺身非我有,天地虛無入定光中,……次復收斂運一氣七遍之妙,……釀成五事,臨壇之際,撥動關捩,隨竅而發也。」


清微派在南宋形成之後,至元代,取得很大發展,名目甚多。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序》:「正一法外,別有清微法雷,名逾數百。」元代清微派,仍以黃舜申一系所傳最盛,他的弟子分為兩支向南、北發展,一支以福建建寧為中心,傳行於南,一支以武當山為中心,傳行於北,從而使清微道法很快傳播於大江南北。


南傳一係為黃舜申弟子西山熊道輝(號真息),道輝傳安城彭汝勵(或作礪),汝勵傳安福曾貴寬(號塵外),貴寬傳浚儀趙宜真(號原陽)。因未見熊道輝、彭汝勵、曾貴寬等人的傳記和其他資料,唯知趙宜真活動於元末明初,故此系在元代的發展情況不詳。北傳一系的主要傳人是黃舜申弟子張道貴,其主要特點是全真道士兼傳清微法。


張守清祖師弟子最著者有張悌、黃明佑、彭通微、單道安等。


從他們開始,清微派的傳法即由元入明。張悌,字信甫,號無為子。浙江象山人。奉親能備孝養,早從方士學。既壯,出遊南粵北燕,後止武當,師張守清。守清祖師啟以道要,署為首眾。三年而化。黃明佑,字太霞,潭州(今湖南長沙市)人。


明初除張守清弟子傳清微法外,還有其他武當道士傳清微雷法。如金臺人李德淵(號古巖),「自幼入陝西重陽萬壽宮出家,《道德》《南華》三教經書,得其要旨。壯年遊武當,於紫霄宮禮高士曾仁智為師,授以清微雷法,明先天之理,知體用之源。徙居元和觀。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來謁武當,嘉其有修煉之功,賜住荊州長春觀。一日,謂人曰:吾將返矣。作頌曰:「八十餘年光陰,不染不著」。黎一泉,均州人,「幼出家於紫霄宮。元末遊江右諸名山,訪道尋師,……


清微仙宗,武當張守清真人傳



太極肇分,二儀始判。水火化生於一畫,風雷鼓舞於兩間。大塊結形,鍾為海嶽。氣通山澤,品物流形。野處穴居,人民淳樸。指物象以為號,紀雲烏以名官。故有有熊之稱、有巢之氏。武當並玄帝事實,有自來矣。玄帝聖蹤,備具仙傳。是山先名太和,中古之時,天地定位,應翼軫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八百裡,環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嵩高之儲副,五嶽之流輩。唐虞柴望褊祀之地,七十二福地之一。乾兌發原,盤亙萬裡,迴旋若地軸天關之象。地勢雄偉,非玄武不足以當,因名之曰武當。自佑聖真君上昇之後,宮觀巍峨,神仙隱顯,歷代封崇,不可枚舉。


自張、葉、劉三師訪道歸來,遂將清微正法傳至玄嶽,而後始弘先天大道於武當,並共授弟子張守清。張守清盡得三師真傳,數十年勤修、素心常守,行法於京都解廟堂之憂,祈雨於雷壇濟百姓之苦。張守清真人廿七年苦志建宮於南巖,數十載修煉飛升於妙化。期間,編印道書弘揚太上道德之教,領眾開鑿百餘裡東西神道。祖師內鍊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紹興武當香火,大闡太上玄風,度眾數千,乃為一代仙宗。


今以崇敬之心,沐筆而書,為作傳記,上感祖師慈悲垂教之洪恩,下啟後學勤修參玄之行範。願諸有緣,共證真常,稽首有禮!


上卷 拜師武當


自太祖杯酒釋兵權以來,宋王朝重文輕武歷為慣制,故多有經濟文化之發展,而少有軍防戍邊之穩固。先有耶律氏陷汴京之劫,後有完顏氏造靖康之難。北宋凡九主,歷一百六十七年而亡。南宋凡九主,歷一百五十三年而滅。宋時,邊塞常生戰亂,朝中繁滋奢腐,民不聊生之情景多見於鄉野,官逼民反之現象不鮮于州縣。


但凡多事之秋,亦多高士應運而生,正法應劫而顯,以示天道昭彰,以度群迷歸化,此為雷法興盛於宋之大勢因由也。期間,清微、神霄雷法大行,虛靖天師張繼先、神霄派王文卿、薩守堅、南宗白玉蟾、清微派黃舜申等雷法大家層出不窮。又有鍾呂傳道於重陽而啟全真,蓮開七朵而派興於長春。順天應時,道門猶盛。自朝廷至民間,慕道參玄者眾矣。


時至南宋理宗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農曆五月二十日,距武當山數百裡外之峽州宜都有戶張姓人家誕降一子,名洞淵,自幼好學,天資聰慧,早年修習儒業,慕好老莊之道,長大成人後,做過幾年吏員。只因當時朝局動蕩,戰亂連連,地方腐敗,徭役繁重,民生疾苦。此情此景,令張洞淵漸生了脫塵俗、入山修道之心。


而在武當山中有一高道,姓魯,名大宥,號洞雲子,本生於宦族世家,自幼入武當山學道,乃薩守堅天師一脈所傳之第四代弟子,主承神霄法脈,兼承上清法。《大元敕賜武當山大天一真慶萬壽宮碑》載:「漢東異人魯大宥隱居是山,草衣菲食,四十餘年,救災捍患,預知禍福,時人神之。天兵破襄漢,去渡河訪道全真,西絕汧隴,北逾陰山。至元十二年歸,與道士汪真常等,修復五龍、紫霄壇宇,獨結廬南巖。」


魯真人早居武當山修道多年,後因北方全真教興起,真人本有參訪之意,加之戰火蔓延至武當山,於是決定北上求道,遍歷各地多年,先後求學於馬丹陽、尹志平真人門下,深得全真修煉之精要。北上訪道期間,魯真人與尹志平真人門下弟子汪真常相識,並於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領汪等數位道友同回武當山。之後,披荊斬棘,伐木鑿石,四處募捐,逐一修復因戰火而毀壞之廟宇。


數年間,殿宇悉備,五龍觀、紫霄宮等多處得以修復,更有不少信眾慕道而來,其中隨修者百餘人執弟子禮。汪真人自此開山傳宗,全真派亦正式傳入武當。魯真人仙譽超群,不幹名利,前來訪道參玄者更是絡繹不絕。魯真人後因年事已高,故將紫霄、五龍交付於葉雲萊、汪真常等人,獨自前往南巖結茅隱修。


《武當福地總真集》載:「當陽虛寂,上依雲霄,下臨虎澗,高明豁敞,石精玉瑩,形似鸞鳳。萬壑松風,千巖浩氣。」 此處亦為玄帝飛升之所,魯真人慾在南巖修築宮觀,期間有高士對魯真人云:「非爾所及也,其人將至矣」。魯真人記之於心,後少提修築之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張洞淵入山修道之想法已成熟,因慕魯真人之名,遂下定決心前往武當山修道。爾時,張洞淵年三十一歲,後步行數百裡,跋山涉水前往武當山。魯真人初見張洞淵,見其慧根甚深且道心堅定,便知原由。笑而對言:「吾待子久矣。」遂收張洞淵為徒,賜道名守清(魯洞雲本為神霄派道士兼修上清、全真之法。其本派字輩為: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中正演金科。衝漢通圓滿,高宗居大羅,武當興法派,福海起洪波。)


魯真人自知仙歸之期將至,故將畢生所學之精髓盡傳於張守清。張守清於魯真人處承神霄、上清、全真法脈。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魯洞雲真人仙歸,年八十餘歲,真人戒度徒眾百餘人,解化之日,面如童顏。


中卷 清微法脈


魯真人羽化後,張守清為完成先師遺願,立志於南巖修立廟宇,故在巖旁結廬而居,開始籌劃建設之事,一時動土奠基,鑿石開路,披荊斬棘。此消息隨即傳遍武當,時任紫霄宮提點及御前承應法師劉道明真人、五龍宮張道貴真人及葉雲萊真人被張守清之舉所感動,並給予張守清大力支持。


張、葉、劉三師本為全真派高道,後參學於福建建寧雷淵黃真人處,深得清微雷法之精髓,學成歸山後,開始在武當山傳揚清微雷法,一時名聲大噪。張守清因入道不久,在修持上尚有諸多不明之處,遂而又禮武當高道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三位真人為師,開始主修清微雷法。


書云:「夫清微者,以象言之,乃大羅天上鬱羅蕭臺玉山上京上極無上大羅玉清諸天中之尊也。肇自混沌溟涬鴻蒙未判之先,大梵太初之境,即元始至尊之所治也。乃一炁開明祖劫,是謂天根。夫清微法者。即神霄之異名也。實道中之妙法。道乃萬法之祖。雷乃諸雷之尊。非法中之法也。故稟元始一炁。統御萬靈。復有梵清景三炁之殊像。絛碧玉琅丹景紫太神之別名。法中雷符玉章天經。皆浩劫之初。梵炁自然結成於太空之中。昔元始下降。乃命天眞皇人。按筆以書其文,上品靈書,藏於紫微上宮玉京金闕,命五老上帝掌之,以保制劫運,生天立地,運度水火,開化神明,為萬道之宗,四萬劫一傳,以示天人也。中品靈書,藏於五嶽四瀆龍宮海藏,命各神掌之,以安鎮嶽瀆,開道泉源,召龍負水,役使神霄仙眾,亦四萬劫一傳,以示神人也。下品靈書,則應世宗師,心心相授,口口相傳,與天長存,祈天福國,弘道化人,役使雷霆,坐召風雨,斬滅妖邪,救濟旱澇,拯度幽顯,贊助皇民,即今人間清微雷法妙道是也。」


清微派傳法自元始天尊,後由祖舒元君會道上清、靈寶、道德、正一四脈而興,又經多代傳至黃舜申祖師,黃祖大振清微一脈,廣演教門,分衍仙宗,後來主要形成清微南、北兩支,其中南傳一系以福建建寧為中心,北傳一系以武當山為中心。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道門十規》云:「道法傳緒,清微始於元始天尊,神霄始於玉清真王。自歷代傳緒以來,清微自魏祖二師而下,則有朱、李、南、黃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所衍。」黃舜申祖師乃清微派集大成者,自黃祖以後,清微派逐漸大興於世。


黃真人,名應炎,字晦伯,道名舜申。福建建寧人,出身閩中世家,少通經史百家之學。年十六,侍父於廣西幕府,遇官於廣西之清微派一代宗師南畢道真人,授以清微雷法。南宋寶祐年間中出任檢閱,以清微雷法名世。宋理宗召見,御書「雷淵真人」四字賜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應詔赴闕,奏對明敏。


未幾,乞請還山,制授「雷淵廣福普化真人」。真人鉤玄探跡,集成大全,登門之士如雲。承詔命入覲,得旨還山後,隱於紫霞滄洲之上,其所度弟子,皆立石題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後者五人而已。前者各得一法,後者盡得其傳。石後之五人為熊道輝、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張守清。其中張守清真人,其道則多行於北。西山真息熊道輝真人,則多行乎南土。熊真人傳彭汝礪,彭傳曾貴寬,曾傳趙宜真,趙傳劉淵然,劉傳邵以正,邵傳喻道純。如上授受者,皆為一代宗匠,道德衝融,內外光霽焉。清微法脈自元始以降至祖舒元君會道,清微派始創。


以下為祖元君至張守清真人之清微派法脈傳承(後附祖師誕辰):


金闕昭凝妙道保仙祖舒元君 九月初九日

清微察令昭化休端元君 七月二十二日

瓊室內應洞清郭玉隆元君 正月二十七日

紫光曜真福和傅央焴元君 十一月十六日

龍光道明姚莊元君 七月二十二日

祥源紫英玉惠高奭元君 正月二十一日

西華清虛華英真人 正月初三日

青城通惠朱洞元真人 二月初一日

雲山保一李少微真人 三月初五日

眉山混隱南畢道真人 十一月初三日

丹山雷淵黃舜申真人 閏八月初五日

雷翁雲巖張道貴真人 七月初一日

清微宗師葉雲萊真人 三月初五日

清微洞陽劉道明真人 正月十六日

武當洞淵張守清真人 五月二十日


張守清在張、葉、劉三師悉心指導下,苦煉清微雷法,輔以金丹大道,凡三十年不肋臥席,素心常守,內功外行,先天後天,靡不精通,終成雷法大家。明代任自垣《太嶽太和山志》稱其「獨冠武當」。


下卷 玄功遠播


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皇太后弘吉剌氏答己,聞武當道士張守清道法精深,遂遣使召之入京,命建金籙大醮,醮祭者另有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嗣師吳全節及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元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春,京師乾旱,遍走群望不雨,皇室故詔張守清至京城禱雨,果而降雨以解旱情。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春、夏兩季,京師乾旱,皇室又兩次詔張守清至京禱雨,屢祈屢應。


期間太后身體欠安,求醫罔效,張守清又為太后療疾,果得康健。遂使兩宮大悅。四次入京,皇室賞賜甚厚。然張守清將賞賜「盡散與其眾,不以一錢私己。」時任翰林學士趙孟頫讚嘆曰:「其行若是,真所謂絕無而僅有者哉!」以贊張守清道德之高尚,天下少有。


第四次赴京歸山,朝廷御賜南巖宮匾額「天一真慶萬壽宮」(後於延祐元年又加賜宮額曰「大天一真慶萬壽宮」),並賜張守清「體玄妙應太和真人」之號,管領武當教門公事,此時,張守清實為武當山道門之領袖。而天一真慶萬壽宮自元仁宗後,成為元朝歷代皇帝告天祝壽之道場。由於皇家支持,各路官員名士善男信女入山祝香者日盛。


此間,張守清率領武當山道眾一邊興修廟宇、開墾良田數百傾以供修行受用,一邊編纂道書傳播玄帝之功德及信仰,弘道濟世,丕闡宗風。


由張守清及其弟子編纂整理之道書,多有記載於《道藏》,如《玄天上帝啟聖錄》、《啟聖嘉慶圖》、《清微玄樞奏告儀》、《清微神烈秘法》等。


僅公元1292年至1314年間,張守清在五龍宮、紫霄宮、佑聖觀、王母宮、雲霞觀、榔梅仙翁祠、自然庵基礎上,率領弟子及全山道眾增建宮觀廟宇三十餘處,如天一真慶宮、延長宮、紫虛宮、太常府(即太常觀)、元和遷校府(即元和觀)、衝虛庵、黑虎祠、威烈王廟等。後又於妙化巖東建清微宮,一時成為全國清微雷法弘傳之中心,亦被尊為清微祖庭,「清微派」亦因此成為道教中一支重要派別。


為方便往來,張守清率領道眾簡薈翳,驅鳥獸,開鑿武當山百餘裡東西神道,東至山趾絞口,七十裡至紫霄宮,五裡至南巖。南巖北下三十裡至五龍宮,又四十裡抵山趾嵩口。武當山一時香火鼎盛,清微法脈廣布四海,玄帝信仰亦由此流行遠播!


自第一次赴京後,張守清與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相識,後張與材天師出行武當山並開壇授籙,張守清執弟子禮,於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大真人處承正一法脈,並於天師門下奏授二品法籙,張與材天師亦授以正一法要。


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張守清年逾六十,時值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大真人羽化,張守清將武當事務付諸弟子打理,親往龍虎山弔唁。之後又於江南道教名山、玄教宮觀等遊訪講學。三十八代天師羽化後,張守清受邀並以八十歲高齡遠遊龍虎山講學近三年,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亦隨張守清修習清微雷法。此間,清微雷法又於龍虎山傳揚分衍。


張守清仙譽在外,慕名求道者不絕,受教者數千眾,弟子遍布天下。然武當大興、功成名就後,八十餘歲之張守清不甘名利,退隱清微妙化巖,一心編纂書典,精修上道,白日飛升。張守清祖師乃為一代仙宗,玄風流長!


稽首有禮!


南巖道人 蔣敬玄 撰於武當清微雷壇


張守清祖師不僅廣收門徒勤於道業,而且致力於武當山宮觀殿宇的修建,用20年時間,帶領200多名徒眾開鑿南巖,大興修造,疊石為路,積水為池,構築殿宇,開墾荒地,瞻養道眾。元至元21年到至大3年,用27年時間,他在恩師結茅隱居的地方創建宮殿,終於建成南巖天乙真慶宮石殿。「規模宏麗,古昔未有」。元至大3年(公元1310年)和皇慶年間(公元1312——1313年),多次奉詔入京祈雨雪。


延佑元年(1314)仁宗授他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其詔書說:「……凝真靈妙保和法師,武當山天乙真慶宮住持宮事張守清,為老子學奉玄帝祠,登萬仞之層巔,構千間之大廈。功用雖成於使鬼,行能自足以服人。龜蛇交媾以現形,虎狼隨奔突而斂跡。素心既固,玄化彌彰,爭稽首於講筵几四千輩,不及脅於臥席垂三十年。……」當時的朝廷重臣和文人紛紛作詩撰碑文,對張守清祖師高度品價。


據《武當道教史略》考證,張守清祖師創立「新武當派」的輩譜是:「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中正演全科。衝漢通園滿,高宗居大羅,武當興法派,福海起洪波」。這也是元代武當清微派的專用系譜。


據《武當道教史略》考證,張守清是武當道教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承上,表現在他是武當派傳人魯洞雲(大宥)的嫡傳弟子,繼承了五龍本山派之符簫衣缽;雙師從張道貴等人,得黃舜申(洞囦)清微正法,及汪貞常所傳全真大道。正如明代武當高道、明《大嶽太和山志》的撰修者任自垣所稱,其「紹興香火,還闡玄風,開化人天,恢宣道化。清微正一、先天後天,靡不精通。」形成了內鍊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的、融貫各家為一體的新武當派。


可以說,在此之前的所謂本山派,只不過是一家獨佔,並隨歷史波折,「本山派」的門派實質也不固定。即某家開創早,功德大、人員多、有權威道士,即可成為本山派。張守清祖師新武當派的創立,自此才真正開創了武當道教兼容並收的武當道派風範。啟下,表現在他「以道貫一,十方皈響,四海流傳,獨冠武當」(任自坘語)。張守清祖師管領全山道教事務前後,廣收弟子、門徒達四千多人。這時在當時的道教人物中,收徒之多,幾乎絕無僅有。因此無疑壯大了武當道教的教團組織,擴大了武當道教在整個社會上的影響。而且,他當時還命弟子編刊道書,如《道藏》中的《玄天上帝啟聖錄》、《啟聖嘉慶圖》、《清微玄樞奏告儀》、《請微神烈秘法》等道書,都與他有相關。


張守清祖師開創武當道派,共譜系首為「守、道、明、仁、德」五字,現存於北京白雲觀的《諸真宗派總簿》,所列「天師張真人正一派」、「薩真君西河派」,以及「龍虎山正乙門下天師清微派」等,均為武當派之續脈,為元末武當道派向各地傳播之實證。


元惠宗至元2年(公元1336年)秋,八十三歲高齡的張守清祖師出遊龍虎山,收汪道一為徒,「授以金丹雷霆秘訣」。


張守清祖師在武當道教大興之後,遂激流勇退,隱修於清微妙華巖(今武當山天柱峰南五裡清微宮後山)精修無極上道。


附卷 武當清微派傳承法系概譜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