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的春節習俗(浙江省唯一春節)
2023-10-14 10:49:15 2
2008年,浙江省文化廳首次確立了14個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地。這意味著,從此以後浙江省春節、元宵、清明等7個傳統節日都有了各自的標誌地。紹興憑藉著保護良好的民俗文化——祝福,成為春節的唯一標誌地。
魯迅先生小時候,每年來到祖居參加「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專門以「祝福」寫過文。
舊時紹興人是如何過傳統的春節的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傳統的紹興人過年風俗吧。
春節(過年)是一年的傳統大節,節期最長。臘月上旬,即家家舂糕裹粽,置辦年貨。二十日後,年事日繁,常須夜以繼日。故農曆十二月二十日起,以夜稱之,曰二十夜、廿一夜。其時,擇日灑掃屋宇,謂「撣塵」。而婦女則連夜趕製衣褲繡鞋,有諺曰:「二十年,連夜夜,點得紅燈做繡鞋。」
廿三夜、戶戶送灶。相傳是日為灶司上天向玉帝述職之期。除夕時,又分批派往人間。(俗傳灶神嗜賭而出妻,以至自帶子女,故有「女不祭灶」之諺)。
十二月廿四至廿八,戶戶擇日「祝福」,俗稱「請大菩薩」,又稱「謝年」。諺稱「窮有窮辦法,醃菜請菩薩」。祝福儀式隆重,白天準備福禮,灑掃宅屋,深夜祀神。禮畢闔家飲酒吃白斬肉、汁湯年糕,俗稱「散福」。及至除夕,商號提前息市,家家懸掛祖宗神像;傍晚,戶戶供酒菜祭祀祖先。事畢,闔家團聚歡宴謂「分歲」。滿桌菜餚多討有口彩,如藉脯稱「有富」,蛋稱「元寶蛋」,花生稱「長生果」。各種菜餚盡可暢食,俗稱「三十日夜吃」,但唯魚不能食,以取「吃剩有餘」之意。晚上閉戶時,戶戶燃放爆竹,謂「關門爆仗」。之後,長者向兒孫輩分贈「紅包」,曰「壓歲錢」。舊時還尚有終夜圍坐不散者,俗稱「守歲」。
正月初一,翌日,多在清晨鳴炮開門,稱「開門爆仗」,寓「早開早發」之意。開門後,家家接神祭祖,接神供以三茶六酒,枝圓桃棗;祭祖不供菜餚,只供湯圓數盅。是日起,祖宗神像前每日須點蠟燭一對,至正月十八止。初一早餐均吃湯圓,並雜以年糕,取諧音「團團圓圓」、「高高興興」之意。然後家長出門上街,稱「走喜神方」。歸家,以長幼為序,依次向尊長拜歲,去宗祠拜祖,並省視祖墳,名謂「展墓」,俗呼「上夜墳」儀同清明。是日,凡有鄰居、朋友登門,必敬茶,茶內置橄欖或金桔兩枚,稱「元寶茶」。途遇長者,須打躬作揖。整天內,不動刀斧,不掃宅地,不倒垃圾。未及黃昏,戶戶趕早安睡,俗稱「趕雞睡」。
初二起,親友爭相邀飲,俗稱「做人客」。往往先近親,後遠親;由親及疏。做客須攜果品,糕點之屬作為禮物。主人除以酒宴款待外,還須備禮回送,稱「回盤貨」。
自正月初一至初五謂「歲假」。市上商肆休業。凡有丐者上門,概予有施。至初五,市肆祀財神,懸旌開業,稱「開市」。民間亦於是日祭祀,謂「了新年」。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俗稱「燈節」。紹興人的元宵節,期則為正月十三至十八,十三稱「上燈」,十八謂「落燈」。自正月十三日始,官民張燈結彩,村村敲鑼打鼓,俗謂「鬧元宵」。紹興元宵節尚有吃湯圓之俗,故有「上燈湯圓落燈糕」之諺。元宵節期間,城鄉多演戲娛樂,有連演數天,十數天者,俗稱「十八日燈頭戲」。
正月十八,家家祭祖。祭畢落下神像,至此年事告完。俗曰「十八日頭落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