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的風俗和意義(寒衣節的來源寒衣節的由來)
2023-10-14 13:57:51 2
大家對寒食節可能了解的比較多,寒衣節就比較少了解了。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講解下寒衣節的來源。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
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山丹人民承襲了古人這一特殊的祭祀,至今依然,十分重視。民間在這一年要蒸麻腐包子,送寒衣,燒紙錢。據民間傳說,送寒衣的習俗是因為盂姜女的傳說而流傳下來的。盂姜女丈夫萬喜良被迫去修築萬裡長城,天冷了,孟姜女去給丈夫送冬天的棉衣,她歷盡辛苦來到西部戈壁灘長城腳下尋找丈夫,可丈夫已不在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