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
2023-10-14 06:14:35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祝大家端午安康!
如果問起端午節的起源,大家一定會說是為了紀念屈原。
但是你知道嗎,其實端午節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就連屈原本人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跟屈原其實沒啥關係,它的誕生,跟一個節氣有關。
先秦那會兒,人們的娛樂活動很少,平常除了在田裡面鋤大地,就是抬頭看天瞎尋思。
看著看著,就發現規律了,他們發現,每年總有那麼一天,白天特別長,晚上特別短,再加上當時正好是夏天,所以就給這一天起了個名字,叫「夏至」。
那時候的人們啥事都能和陰陽掛上鉤,白天為陽、夜晚為陰,而「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所以俗稱「陽頂天」。
所以人們就尋思,這天得搞點什麼紀念活動,剛好這時候糧食已經種下去了,那就祈求一個豐收年吧。
於是呢,人們在夏至這天,就決定要搞個祭祀活動。
那既然是祭祀,總得有點貢品啥的, 拜老祖宗,咱不能空著手啊!對吧!
咋辦呢!於是先民們腦洞大開,就用竹葉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樣子。
米用的是「黍」,屬陽;竹葉用的是「箬葉」,屬陰。
兩者結合,代表陰陽調和、驅邪闢毒。
最後,還給貢品取了個特別時髦的名字:角黍。
這「角黍」就是粽子的1.0版本,人們最早是在夏至這天吃的。
要說起來,這夏至是農曆五月,而先秦時代的農曆五月,氣溫比現在還高,再加上當時沒有空調、冰激凌降溫,所以中原地區都快趕上熱帶了,你要是穿越回去,往田裡面一瞅,沒準你以為自己去了非洲,個頂個曬得黢黑。
這天氣一熱,就帶來一個問題,細菌滋長、五毒叢生。
這個時間段,人們特別容易得病,所以這也是我們老話裡說的「毒五月」的由來。
在古代,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大家都覺得不吉利。
而「五月初五」,更是毒月中的毒日,江湖人稱「毒王」。
所以,歷史上這一天大家都認為很不吉利,比如,戰國時的孟嘗君就是這一天出生的,他一生出來,老爹就給了他一個高級待遇:把他幹掉。最後還是他老媽把他偷偷養了起來。
所以啊,人們都很討厭這一天。
但是,討厭歸討厭,日子還得過啊!
然而,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五月初五這天,各種「防蟲防病」的措施都用上,比如:用香草洗個澡澡、身上掛個香囊、喝雄黃酒、掛菖蒲等等。
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味重。隔著好幾米就被燻倒了,難怪蚊蟲都不敢近身。
後來,這些習俗就流傳了下來,人們還給五月初五這天起了個專門的名字---端午。
「端」是初始的意思,「午」通五,所以「端午」實際上就是初五的意思。
那這一天,其實大家也蠻辛苦的,總得吃點好吃的慰勞慰勞自己。
吃啥呢?不是給老祖宗「夏至」這天上供的角黍,老祖宗還沒來得及吃嗎。
對,咱就吃「角黍」。
慢慢的,角黍就成了端午節的美食,夏至就漸漸不吃了。
後來,黍換成了糯米,角黍也就改名,成了「粽子」。
現在大家明白了,其實端午節和屈原沒啥關係。
不光是屈原,還有伍子胥、介子推、勾踐、曹娥,都跟端午節沒啥關係,都只是傳說而已。
不管怎樣,「端午節」是咱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在2009年還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第一個入選非遺的重要節日。
那今天也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日子,除了普及「端午節」的由來,同時也祝大家節日安康、萬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