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cpu(你是如何被CPU的)
2023-10-06 23:04:20 1
打開一檔綜藝節目,只見嘉賓A對嘉賓B說:「因為你xx,所以我們不能在一起。」
作為老網民,看到這種「都是你的錯」型的話術,第一反應就是:這不就是PUA經典套路嗎?
正想敲鍵盤發彈幕吐槽,只見屏幕裡衝出一大波彈幕。
「別聽他的,他在CPU你!」「快跑,他在WPS你!」「他在ICU你」「他在SUV你」「他在MVP你」……
除了PUA本身,各種常見的英文縮寫紛紛出現。讓不少網友摸不著頭腦,紛紛在社交平臺發問:這些CPU、WPS……都是些啥梗?
1 玩梗,越傳越離譜
在玩梗江湖裡,儘管PUA的衍生品類多樣,但使用頻率最高的依舊是最初的版本:「他在CPU你。」
這句話出自一演員在接受採訪時的金句。面對主持人提問:「男朋友一直說我長得不好看怎麼辦?」
該演員回復道:「別聽他的,他在CPU你。」
由於受訪演員年齡較大,不少網友看到視頻後,認為該演員很可能是在學習網上衝浪,但沒完全衝明白,才會把PUA說成CPU。
PUA的全稱是「Pick-up Artist」,本是指「搭訕藝術家」,後出現非法PUA,通過在關係中,使用貶低、否定等手段,使受害者失去自尊和自信,進而實施精神控制、情感虐待和壓榨,踐踏人性和法律的底線。相關案件曝光後,網友們將職場、婚戀、親友等關係中,類似的打壓、控制等行為,都用PUA來指代。
隨著網友們的整活,PUA也有了「替身文學」,且越傳越離譜。
一開始,替身多少有些「講究」。比如APP、UFP、PPT等和PUA有相同符號,且數量為三的常用字母縮寫形式。但隨後,網友們從生活中取材,自發創造了「他在Hellokitty你」「他在blabla in your area你」「他在奇變偶不變符號定象限你」……
如果說最初的「CPU」版本,多少還能讓觀眾猜到可能是「PUA」的口誤,但隨後衍生的「他在blablabla你」已經徹底「面目全非」。即使其他網友坦言告知,「這堆blabla就是PUA的意思」,不少「斷網村民」們恐怕還是難以理解。
2 「梗」本身就是一個梗
在網絡上,時常有這樣的場景:好好聊著天,有人卻仿佛突然「對上暗號」,各種玩只有他們才知道的梗,開啟「加密對話」模式。
玩梗的人不亦樂乎,但被梗「拋棄」的人只能淪為旁觀者,「一臉蒙」。
然而,為「梗」所累的不只有現代人。
古人的「玩梗」叫「用典」,那是文化人的圈子裡才有的共同語言。
孔子稱,「不學詩,無以言」。「學詩」之所以重要,一部分原因是,《詩經》是古代版的「梗詞典」。
懂梗的,就能像魯國的季武子匯報工作,表示「維其時矣」,時機妥當;襄公則回以稱讚,「邦家之基,邦家之光」,誇他是國家棟梁。一來一回,都是「行話」。
不懂的,就會像齊國慶封那樣,被人當面罵「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也聽不懂,毫無反應。
作為網際網路對話的潤滑劑,「玩梗」是當代網友基操了。
尤其是一些上網衝浪十級選手,各種網梗更是信手拈來。你問一句:「你又在CPU別人了?」對方能秒答:「讀書人的事,算CPU嗎,那分明是KTV!」一句話,兩個梗,水平之高堪稱網際網路當代「梗」王。(簡單解釋,此處的兩個梗分別包括:①CPU和KTV分別是PUA的網絡變異詞彙。②魯迅在《孔乙己》中寫孔乙己面對他人嘲弄,表示「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梗在網際網路上無處不在,甚至「梗」這個字,本身也是一個梗,比如諧音梗、身高梗、歷史梗、JOJO梗等。
有學者指出,梗是「哏」的訛字,本意是笑點。如今,「梗」成為正經的網絡用語,從早期由熱門視頻中截取的「不講武德」,到最近大火的影視劇考古作品「王寶釧挖野菜」,都成為網友們集體狂歡的素材。
3 追梗,但追不上
不玩梗,是不可能的。
對於當代網友而言,「梗」是「黑話」,能區分「自己人」。在社交平臺發一句「奇變偶不變」,很快會有網友對上「符號看象限」。隔著屏幕,對上眼神,大家都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
而跟不上節奏的人,自然會在對話中顯得「落伍」了。
但梗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正所謂「一代新梗換舊梗,各搶熱搜兩三天」,梗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好不容易搞懂了啥叫「666」,正想誇誇誰,結果「絕絕子」又流行起來了。然而,還沒來得及用,滿屏的「yyds」「永遠的神」,仿佛在說「你又掉隊了」。
如果說梗的「初代版本」是背景信息的「加密壓縮包」,那梗的二代、三代版本,就是信息的疊加態,理解成本驟升。
最近的「何以琛挖筍」梗,就是「梗二代」的經典案例。何以琛作為某影視劇男主角,在故事中從未刨過土、挖過筍,但因為有「戀愛腦」屬性,在網絡玩梗中被「合併同類項」,「挖筍」梗從「王寶釧挖野菜」的「挖野菜」梗中誕生。
各種「梗」千奇百怪、加速迭代,抬高了「玩梗」的門檻。為了跟上潮流,不少網友得專門「補課」,藉助一些講「梗」的自媒體、「梗百科」類APP,像追劇一樣地「追梗」。
但人畢竟不可能24小時刷手機。除了少數衝浪達人,對於一般網友而言,全網刷屏的陌生「梗」,只讓人疲於「刷」命,只想說:累了,不想再追了。
4 追梗,但不必完全追上
其實,追不上才是正常的。
網際網路上,網梗、段子之流層出不窮,是因為其背後是網際網路的海量信息,根本追不完。
有些爛梗,也不需要追。不少網梗本身沒什麼「含金量」,在小圈層裡傳個兩三天,就會自然消亡。即使有的梗「火出圈」,但用多了也膩味,變成了「爛梗」。
在對話中,頻繁用「爛梗」,甚至還不如不說話。比如現在對人說「栓Q」「絕絕子」,不少網友可能「尷尬癌」都要犯了,更別說推進談話了。
真正重要的內容,也往往不需要刻意「追」。網絡具有自淨功能,冗雜的信息會自然「褪去」,留下真正值得追的「好梗」。
比如,在網友對PUA的花樣「二創」中,無論PUA有多少「替身」,都不會被「CPU」「KTV」之流淹沒。網友們始終關心PUA背後存在的「真問題」,同時也會警惕PUA的「娛樂化」傾向。
坦然承認自己不懂「梗」,也沒什麼不好。有網友表示,以前只敢在談話的間隙,偷偷用搜尋引擎查「xxx是什麼意思」,不敢讓別人知道。如今,不少網友都會在社交平臺上發問「不懂就問,xx是什麼梗」,也會得到網友們熱心答覆。
展開對話的關鍵,在於彼此有想要交流的意願。不懂梗,還可以介紹和討論,作為一種打開對話的方式。一些年長的人想加入對話,用錯了「梗」,小輩們反而會覺得更加親切。
而且,把刷梗的時間,專注於自己的事情,大家反而更願意交流。畢竟,一代新梗換舊梗,而深刻的思想永不過時。
不用網絡詞彙和熱梗,沒有網際網路口癖,我們依舊能夠在同一個世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