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歌全文及解釋(歌謠和民俗裡的)
2023-10-13 01:04:46 1
節氣歌全文及解釋?作者:董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浩瀚紛繁的詩文與傳頌中,江南儼然是四季分明、風光明媚的人間天堂令人神往的吳越福地,孕育了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江南民歌,浸潤著吳越地區社會環境、風物人情和審美情趣,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節氣歌全文及解釋?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節氣歌全文及解釋
作者:董偉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浩瀚紛繁的詩文與傳頌中,江南儼然是四季分明、風光明媚的人間天堂。令人神往的吳越福地,孕育了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江南民歌,浸潤著吳越地區社會環境、風物人情和審美情趣。
無論是「江南可採蓮」的漢代相和歌,還是寄託情思的情歌小調,抑或是採茶捕魚的勞動號子,江南民歌雖歷經時空變遷和藝術流變,依然印刻著獨特的詩性氣質和文化符號,以多樣而又統一的方式,傳承「吳歌」之傳統,融合江南戲曲說唱、民歌小調、民間歌舞和絲竹管弦等音樂風格樣態,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生動記錄千百年來江南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
近現代音樂家們紮根浸潤江南文化,吸收地域傳統藝術,兼容並蓄,博採眾長,創作形成了大量清麗婉約、元素多元、曲風各異的近現代江南民歌,如採茶舞曲、茉莉花、採紅菱、紫竹調等,延綿之古韻,交融之流變,展現江南民歌蓬勃生長的活力,描繪江南人民生生不息的耕作和幸福多彩的美好生活,表達對家鄉的讚美與熱愛,猶如映照出一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江南」優美畫卷,傳遞著亙古不變的江南音樂藝術韻味、聲響特質和真摯情感。
江南絲竹
【春之聲】
《採茶舞曲》由來
「溪水清清溪水長,溪水兩岸好風光。哥哥呀,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啊,東山西山採茶忙……」江南民歌《採茶舞曲》,悅耳動聽,音畫優美。雲霧繚繞的茶山、清澈透亮的溪流、穿紅著綠的採茶女,多麼迷人的早春風光和勞動景象……
立春,二十四節氣中的首個節氣。立春之後,萬物復甦,百草回芽,杭州龍井春茶萌發吐綠。在唐代,茶農們便整裝上山,一人擊鼓,眾人齊聲大喊:「茶發芽…茶發芽…」滿山迴蕩鼓聲與呼聲,場面十分壯觀。相傳乾隆皇帝當年六下江南,四度到龍井,親自採摘茶葉,留下諸多茶詩。據《西湖志》記載∶「高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問,則王氏方園裡十八株,荷褒封焉。」又稱∶「在胡公廟前,地不滿一畝,歲產茶不及一斤,以貢上方。斯乃龍井之家嫡,厥為無上之品。」從此,「十八棵御茶」被譽為「茶中極品」,龍井也成為一個著名旅遊景點。
1957年春,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首次來到杭州梅家塢村,瀏覽茶村風光,參觀茶葉生產,並和茶農一道採茶聊天,總理心情十分暢快高興:「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風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膾炙人口的歌曲來讚美」。作曲家周大風得知總理的話後深受啟發,下決心要創作一首茶歌。1958年春,周大風隨浙江越劇二團赴溫州泰順東溪鄉巡演,在與村民上山採茶時,觸景生情靈感迸發,能否用傳統的戲曲形式呢?戲曲是我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與民歌猶如孿生姊妹,表演技巧、作品題材相融互鑑發展至今。尤其是傳統民族歌劇以及敘事歌曲中引入戲曲元素,歌曲的戲劇效果和表現力極大增強。如歌劇《江姐》中運用「緊打慢唱」板式、三連音震音的齊奏,強烈烘託北風呼嘯的場景和蹣跚獨行的主人公形象,達到身臨其境扣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越劇被譽為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也是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戲曲,其唱腔清新優美,表演傳神動人,裝容典雅唯美,極具江南靈秀之氣。
當晚,他挑燈夜戰,一口氣寫出了《採茶舞曲》。樂曲以具有鮮明江南音調色彩的越劇「尺調」唱腔為基礎,融進曲藝「灘簧」結構和字多腔少的「疊板」風格,運用江南絲竹的音樂伴奏肢體。
演員演唱時,用越劇的咬字行腔的戲曲發聲方法,以前鼻音、平舌音為主,突出字頭的咬字特色,發聲靠前,唱腔連貫,音色甜糯脆亮,歌詞朗朗上口,充分運用了越劇演唱的技術特點,極富濃鬱的傳統特色。
創作完成的第二天,周大風到了東溪小學請學生學唱《採茶舞曲》。沒想到,一節課下來,深受小朋友們喜愛,還邊唱邊模仿採茶的動作手舞足蹈地跳起來。在經過反覆修改、重新加工和錄音後,《採茶舞曲》迅速在全國流行,風靡城鄉,成為知名度最高、最為觀眾喜愛的江南民歌之一,頻頻亮相重大晚會和外事活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亞太地區風格的優秀教材」。2016年9月4日晚,杭州G20峰會《最憶是杭州》西湖實景演出,湖光山色間,優美茶歌旋律,三百名採茶女在湖面輕盈律動,演繹著中國神韻與世界文化的交融對話。
【夏之韻】
芳香四溢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當聽到這首江蘇民歌《茉莉花》時,猶如浮現一幅清香四溢的「江南茉莉圖」:柔嫩的枝條,雪白的花瓣,金色的花蕾。一陣夏日的薰風襲來,如一位妙齡少女在風中翩翩起舞,風姿綽約,亭亭玉立,散發著甜美清香,瀰漫整個庭院。
茉莉花是獨具特色的東方傳統芳香植物,為我國十大香花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古人就有了引種茉莉花的記載,廣泛應用於茶飲、藥用、美容和觀賞。茉莉花素潔高雅,清香脫俗,留下了諸多詩詞佳作,如「花開盛夏偏嫌熱,一雨生涼耐久看」「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荔枝鄉裡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夏涼」等,抒發古人對茉莉花的喜愛和讚美。
《茉莉花》則是江南小調的典型之作。作為中國民歌中的獨特一支,江南小調融入時調、俚曲,風格質樸自然,意蘊含蓄靈動,傳唱通俗親切,如《孟姜女調》《疊斷橋調》《楊柳青調》《繡荷包調》等,經勞動人民口頭創作、流傳和加工,衍變出了諸多風格各異的曲調版本,反映勞動人民的純潔真摯的思想情感和樸素生活願望。1942年冬天,14歲的文藝戰士何仿隨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慕名拜訪了當地一位彈唱藝人。隨後,彈唱藝人為其表演了明清俗曲《鮮花調》。何仿一下子就被《鮮花調》的旋律迷住了,當場請藝人教唱,並一句句記下了歌譜。10多年後,總政選調前線歌舞團進京演出,已成為軍旅音樂家的何仿想起了這首記憶深刻的《鮮花調》,著手進行專業化藝術性改編。
一方面,何仿將三段歌詞中描述的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一唱三嘆,使音樂形象更加鮮明。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使歌曲藝術形象更加生動。而在音樂方面,《茉莉花》曲調柔和優美,親切婉轉,極具江南小調韻味,呈現了曲美、詞美、意象美、情感美,雅俗共賞,百聽不厭。歌曲結構為典型的五聲徵調式,「起、承、轉、合」布局規整,旋律線條婉轉,較多運用了切分節奏和十六分音符,節奏輕快緊湊,旋律流暢又富於變化。開頭一句的兩個短句旋律起始於「角」,落於「徵」,搭配對稱,唱詞重疊,感情充沛。第二句採用「魚咬尾」傳統創作手法,自然承接第一句,並引出新的樂思,圍繞so音通過級進、跳進運行。第三樂句平穩承接第二樂句,逐漸展現「轉」的意味,從旋律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分為六個小節,並在重複旋律中落於「徵」上。結束句旋律輔以九度跳進高八度演唱,加上悠揚婉轉的拖腔,給人一種意猶未盡、餘音繞梁之感,表現出江南女子戀花惜花的含蓄細膩的情感,質樸純潔的美好心靈。
《茉莉花》開,香飄四海。《茉莉花》動聽的旋律陸續奏響在香港回歸祖國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重大活動和外事禮儀,被譽為「中國第二國歌」,成為中國文化的音樂符號。
【秋之收】
水鄉人家採紅菱
「我們倆划著船兒,採紅菱呀,採紅菱。湖水清呀,照雙影,就好像兩角菱……」每當民歌《採紅菱》響起,猶如徜徉在波光水影的江南水鄉生活:湖面上嬉戲的白鷺,菱葉間躍出的小魚,擠擠挨挨鋪滿湖面的菱葉,還有菱姐御前救夫,不慕榮華,回歸水鄉,泛舟採菱的動人傳說,令人嚮往……
秋天,正是脆嫩甜美的菱角豐收時節,採菱便成了江南水鄉農家日常和難忘記憶。菱角是江南百姓傳統食物,與「蓮藕、荸薺、蓴菜、茭白、水芹、雞頭米、茨菰」並稱為「水靈靈、鮮滋滋」的江南「水八仙」。據《本草綱目》記載,菱角能「補脾胃,強股膝,解內熱,健力益氣」,具有諸多藥用營養功能。在農家生活中,採菱角並沒有歌曲唱的那麼輕鬆浪漫,採菱用的也不是小船,而是乘一隻木桶或木盆,盆裡放入小板凳,盤腿坐在前端,然後緩緩划進被紅菱葉子遮掩得嚴嚴實實的河塘,用手劃撥,或左或右、或飄遊向前。劃久了會腰酸背痛,不小心甚至還會「翻船」。不過也時有受驚的小蝦、小魚,從菱葉中跳進盆裡,引得大家驚喜與歡笑。
這首膾炙人口的《採紅菱》最早起源於江蘇高淳。高淳歷史文化悠久,民間文化資源豐富,自古就有「出門山歌進門戲」的習俗,被譽為全國民俗文化的富礦區。據《晉書·樂志》中記載:「吳歌雜曲,並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高淳民歌屬「吳歌」體系,融合吳地漢族民歌、民謠特色,浸潤江南水鄉稻作文化、舟楫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高淳民歌。有田歌、牧歌、勞動號子、儀式歌、時政歌、情歌、春歌、兒歌、歷史傳說歌等九個品種;插秧歌、耘田歌、牧牛歌、上梁歌、送房歌、祝酒歌、情歌、車水號子、打夯號子、拔船號子、龍船號子等多種體裁,呈現多彩的民俗文化,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歌曲韻律流暢,活潑歡快,以五聲調式為主旋律,mi、la、do為骨幹音,時而委婉起伏,時而高亢舒緩,行雲流水,優美動聽。
1950年代,劉韻、夏丹姐妹對唱版《採紅菱》在香港歌壇紅極一時。1966年,上海籍曲作家姚敏、江蘇籍詞作家陳蝶衣重新改編《採紅菱》為更流行的情侶對唱版,14歲的鄧麗君演唱這曲《採紅菱》獲得比賽冠軍,從此聲名鵲起,踏上職業歌壇。當代詞曲作家對《採紅菱》等中國民歌的創作改編,助推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一系列民歌元素的流行歌曲,傳遍大江南北,響徹華語歌壇,深深影響一代代中國人。
【冬之悅】
海納百川絲竹調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簫兒對著口,口兒對著簫,簫中吹出鮮花調。問哥哥呀,這管簫兒好不好,問哥哥呀,這管簫兒好不好……」江南的春節傳統習俗裡,總有絲竹優雅的旋律,渲染著節日的歡騰,衝淡冬日的寒冷,揚起濃鬱的江南特色。
江南絲竹,秀雅柔美,風格清新,曲調柔和婉轉,具有獨特的韻味和文化魅力,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一顆瑰寶。「柔、美、糯」的絲竹聲,散發著悠悠的水鄉雅韻,深受江南人民喜愛。
絲竹樂的由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先秦的「竽瑟之樂」,兩漢「絲竹更相和」的相和歌,南北朝「清商樂」的「但曲」,絲竹樂逐漸成為民間和宮廷中重要的表演形式。到了宋代,絲竹樂有了市井、瓦舍等專門表演場所,配設「細樂」和「小樂器」的樂隊編制,音樂風格也轉變成了「清、小、細、雅」的特點。明清時期,絲竹樂保持宋代清新淡雅的風格,吸收民間習俗中的「細樂」「絲竹」和「清樂」,並融合打擊樂器,成為伴奏音樂形式。20世紀10年代,絲竹樂逐漸以上海為中心,湧現出諸多演奏團體,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鈞天社」等樂社。「絲竹樂」隨之也被稱為「國樂」,演奏「國樂」的班社被稱為國樂社。之後,逐漸統稱為「江南絲竹」,演奏組織稱為「絲竹班」。如上海江南絲竹「清客串」和「絲竹班」。
今天,江南城鄉各地依然活躍著諸多樂社,它們有著固定樂手們,定期聚會和排練,傳承延續著古老的絲竹藝術,豐富城市的文化生活。2006年,江蘇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江南絲竹,成功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南絲竹的曲目豐富,傳統八首樂曲為《歡樂歌》《雲慶》《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還有《鷓鴣飛》《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槳》等樂曲。音樂家聶耳曾改《倒八板》為《金蛇狂舞》,很快風靡全國。劉天華改編創作的《變體新水令》也早已成為樂壇名曲。傳統技法中有「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等手法,蘊含著人與人之間相互謙讓、協調創新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透射出江南人民「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人文文化底蘊。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文化。千百年來,江南人民勤勞智慧的勞動生產,豐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民俗風情,是民間音樂的源頭,音樂創作的源泉。一曲曲音韻情調,猶如一朵朵絢麗之花,在世界聲樂藝術中奪目綻放,散發著經久流傳、令人心醉的芳香,訴說著色彩斑斕的美好江南。歲月不居,經典永恆,讓我們記住那先曾經給我們無比溫暖和美好回憶的旋律,向時光致敬,為家園祝福。
(作者為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