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內蒙古烏蘭察布人風俗(烏蘭察布民俗風情)

2023-10-13 17:04:07 2

一、蒙古族民俗風情

生活在今烏蘭察布這塊大地上的蒙古族,主要是原四子部和察哈爾部的蒙古族,他們的民俗風情,大同小異,只作統一介紹。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具有強烈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習慣。在牧區,經濟生產活動方式以放牧為主,男女老少都穿著布或綢緞縫製的蒙古袍,束長達丈餘的綢料腰帶,穿高至膝下的長筒馬靴,頭上戴帽或束各色頭巾纏頭。飲食中多以奶製品和牛羊肉為主,糧食為輔,喜飲奶茶。居住方面,在夏秋季節多住容易拆建和搬遷的蒙古包,而在冬春季節則住保溫防寒的土木或磚木房屋。

馬匹和木製大軲轆「勒勒車」是牧民傳統的交通工具,在原察哈爾地區還曾流行特有的架杆車。「那達慕節」和「祭敖包」是蒙古族牧民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競技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貿易已成為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

蒙古族人民喜歌善舞,特別是頗具民族特色的婚禮習俗的熱鬧場面更是令人如醉如痴。生活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在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衣著上多與漢族無大差別,飲食上糧食的比重增加,肉奶的比重減少,民居則已定居在漢式的磚木、土木房屋中。舊時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並修建了眾多的召廟殿堂,目前仍在一些年歲較高的群眾中流行。蒙古族民間傳統習俗是了解蒙古民族繁榮發展歷史的窗口,是祖國社會文化寶藏之一,其保護與完善將對加強民族團結,繁榮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現將蒙古族的主要民俗風情作以下一些介紹。

白月 蒙古族把夏曆正月稱為「白月」,蒙古語為「查幹薩拉」。蒙古族崇尚白色,把歲首之月稱為白月,以示生活純潔、美滿、吉祥、幸福。在白月中,要舉行多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在臘月二十三要「送舊」,過「小年」,進行祭灶,祭火的活動。大年三十要「守歲」,合家老少要祭佛、祭祖、拜長輩,吃年飯。正月初一至初三,要更新衣,換駿馬,前往近親摯友家拜年賀歲。初三以後,男人們多到遠方和一般親朋好友家去拜年,恭賀新年快樂,合家平安,女人們則在家中,招待遠方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遊戲」音譯。為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據傳始於漢代。一年一度由一旗或數旗聯合在農曆七八月舉行,每次一至數日,規模大小不一。是時正是草原上氣候怡人、綠草如茵、百花盛開、牛羊肥壯的黃金季節。節日期間,牧民們身穿節日新衣,乘馬驅車,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處。一時草原上五彩旗幟如霞雲飄掠,蒙古包如點點珍珠,一片節日氣象。大會上不僅有傳統的賽馬、摔跤、射箭等競技項目,拔河、藍球、下蒙古象棋等體育比賽,而且還有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和玲琅滿目的物資貿易交流。如今那達慕大會已經成為草原上集體育比賽、文化娛樂、經濟貿易、慶賀豐收為一體的綜合性盛大節日。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節日期間,牧民們紛紛穿上節日盛裝,乘馬驅車來到指定的地點。當太陽升起的時候開始賽馬。參加賽馬的全是二歲小馬,象徵著草原的興旺和發展。同時,還要殺羊宰牛,煮手扒肉、炸果子,準備奶食。待賽馬結束後,人們便分別入席,暢飲馬奶酒,席間歌聲不絕於耳,琴聲縈繞動聽。直到天邊升起晚霞,牧民們才紛紛離去。

蒙古族婚前習俗 蒙古族極為看重男女婚姻。在子女成年後即行操辦婚姻大事。在舉行婚禮前一般要經過擇偶、求婚、定婚、送聘禮等過程。舊時蒙古族擇偶一般通過自由擇偶、媒人聯姻和父母包辦3種方式進行。擇偶後,男方家長要打聽女孩的生辰八字,經佔卜測算相合後就正式求婚。求婚通常媒人、男方父母要多次登門才會被女方家長應允。求婚時要唱「勸嫁歌」,以求懇切、真誠。定親時,男方要攜帶整羊、哈達、酒前往女方家中,女方則邀親朋好友作陪喝「開口酒」,表示定親。定婚後男方家要擇期送聘禮,聘禮多為哈達、綢緞、妝奩、首飾和牲畜,牲畜多為奇數,並崇尚白色,羊數常以九為基數,最多可達九九八十一隻。送聘禮後要舉行宴會,以祝聯姻。

備婚禮 舊時蒙古族婚姻習俗,為男女雙方籌辦婚禮的協商儀式。是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獻哈達、敬酒,互誦讚詞,然後雙方具體商定舉行婚禮的事宜。一般男方要準備婚宴用酒、蒙古包以及新郎新裝,而女方也要準備新娘的嫁妝和用品。雙方還要就擇婚期、通知親友等事宜進行協商。

受贈禮 舊時蒙古族婚姻習俗,為婚禮日男方父母在婚宴前正式接見賓客、受贈禮品的儀式。一般先由賓客代表向男方父母獻一銀碗鮮奶、兩小盤聖餅,供二位主人品嘗。然後賓客依次獻禮。

訂婚禮 蒙古語為兀喇戈陶戈塔為舊時蒙古族婚姻習俗。戀愛一段時間的青年男女,經雙方家長議定後,正式舉辦訂婚儀式,日期由男方請喇嘛擇定。時日,在男方家擺設宴席,請女方家父母、媒人及近親摯友參加。席上擺放糖果、奶食、美酒和手扒肉。席間互敬讚頌之辭,預祝幸福美滿。

蒙古族迎親習俗 蒙古族的婚禮十分複雜、熱烈、豪放。婚禮日,盛裝的新郎要由祝頌人(即婚欽)、親友等陪同,乘馬備喜車前往女方家。出發前要喝「上馬酒」,以壯其行。到女方家後常見到閉門拒納或女方親友半圍蒙古包前拒娶的態勢。這時男方祝頌人則上前善加解釋,並用一問一答對歌的形式向女方盛讚雙方聯姻之喜慶,直到被準許才能入屋。入屋後要拜佛、拜火、拜祖先,然後由女方家備宴款待。宴會上,往往要進行「討小名」、「吃羊頸肉」、「爭沙恩」(沙恩即羊拐,象徵緊緊相連之意)等儀式,在各種禮儀讚歌聲中,姑娘小夥子們戲耍喧鬧,你爭我奪,氣氛十分熱烈。新郎新娘出發前,要圍繞灶火或蒙古包繞三圈,以示留下福祿,然後在送親隊伍陪同下前往公婆家。一路上,女方親友或搶物品,或搶帽子,讓男方奪回,耽誤時間,以示留連之意。如果新郎帽子不慎被女方搶下,則要返回女方家,重新設宴接新娘。在離新郎家不遠處,隊伍要停下來,向新娘敬「開口奶」,以示到了新家。

迎親宴 蒙古族婚姻習俗,當男方娶親隊伍到達女方家後,首先由女方舉行第一道宴,稱為「求名宴」,即由男方祝頌人以唱歌的形式向女方求問新娘名字及年庚屬相,女方祝頌人以歌作答。然後再由女方考問男方。最後由新郎獻上一把精製的蒙古刀。迎親過程中,女方還要準備第二道宴,稱為「沙恩吐宴」。「沙恩」為蒙古語,即牛羊的膝蓋骨,俗稱「拐」。席間要唱「沙恩歌」,用「沙恩連骨」讚頌男女雙方聯姻之美。

蒙古族婚禮習俗 蒙古族的婚禮又莊重嚴肅,又熱情歡快。婚禮開始時,新人要拜天地、拜灶火、拜祖先、拜公婆及親友。禮畢舉行婚宴,與宴賓朋縱情飲酒歡歌,翩翩起舞,把婚禮推向高潮。婚禮之中,自始至終迴蕩著幸福吉祥的歌聲。歌曲的內容非常廣泛,例如「勸酒歌」、「敬酒歌」、「婚禮歌」、「親家歌」、「赴宴歌」等等。婚禮往往要持續兩天以上。婚禮結束之後,男方要另設宴歡送送親人返回女方家。

好來姆 蒙古語,意為「婚禮」。舊時蒙古族民間婚姻習俗,迎親日到來,新郎與伴郎、媒人等迎親人於清晨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人及親友在蒙古包外圍成半圓形人牆阻擋迎親人進屋。此時由男方德高望重、善於辭令的迎親主持人,向前祝賀,盛讚雙方家族,表明迎娶之情。入包後,新郎要先面北拜佛、拜火、拜見女方父母親友、敬獻哈達和禮品,然後擺酒慶賀。宴閉,新娘身著盛裝,頭戴紅面紗,由伴娘陪同走出包外。在送親歌聲中,新娘騎馬繞蒙古包3圈表示惜別後,在送親隊伍陪同下,與迎親隊伍前往男方家。雖然在送親人的百般善意取鬧下,新郎通常能搶先到家,再率家人迎候。到男方家後,新人要先通過篝火以示生活興旺,然後入包拜佛、拜火、拜父母、拜親友,互贈哈達。婚宴中,新人在祝酒歌聲中向賓客逐一敬酒致謝。婚宴後眾人紛紛唱歌跳舞以示祝賀。婚禮通常要持續數日。

婚禮歌 蒙古語稱「好來門道」。蒙古族婚姻習俗,是蒙古族婚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婚禮歌有的由專業歌手演唱,有的由「婚欽」(即婚禮主持人或祝頌人)演唱,還有的可以個人即興演唱或集體演唱。婚禮歌緊扣婚禮進行的程序,表現了對新婚男女的熱情祝福。婚禮歌名目繁多,有祭灶詞、駿馬贊、勸酒歌、送親歌、親家歌、聘禮讚等等。不同地區的婚禮歌在形式和內容上略有不同。

吃羊頸肉 蒙古族民間婚姻習俗,因羊頸肉堅韌耐嚼且難於拆開,所以婚宴之中女方常給新婚小夥子吃羊頸肉,甚至在椎骨中插入柳條木棍,使其更難分開。如小夥子不能吃開羊頸肉,則要罰酒。吃羊頸肉喻意夫妻堅久不離,恩愛永在。

拜灶禮 蒙古族婚姻習俗,為新郎迎娶新娘回家後入蒙古包時的重要儀式。是時,蒙古包正中灶中燃起旺火,旁置羊胸骨於盤中,纏以彩帶,插以燃香。新娘頭蒙面紗,在新郎嫂嫂或女方伴娘攙扶下向火灶跪拜。祝頌人高聲吟唱「祭灶詞」,同時向火中灑些油、酒和肥肉片,使火更旺,喻意生活興旺發達。新婚夫婦向灶火行三拜九叩大禮後,要拜見男方父母和親友,並接受親友禮品。

蒙古族首飾 蒙古族民間服飾的組成部分。主要有蒙古禮帽、頭巾和風雪帽。蒙古禮帽是一種略呈橢圓形,四周有寬闊或稍窄邊簷的帽子。一般用黑色、深棕色或灰色精製呢料製成。帽筒前高后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簷相接處,綴有絲帶花邊。蒙古族頭巾為絲綢織物,白色或其他顏色,長數尺。平時纏於頭上,留五寸左右垂於右側耳旁,天寒時可將頭頂和下頜、臉頰包護。風雪帽又稱「蒙古帽」,為牧民冬季所戴。其帽筒為三角形,向帽頂部自然漸尖,尖頂處常綴有飾物。棉或毛皮為裡,精美綢緞為面。帽筒下側寬大,可蓋護至前額、臉頰、頜甚至脖肩部,邊緣鑲有狐狸皮,美觀文雅。蒙古族首飾具有典型的民族特點,適應遊牧生產和生活,具有防風、防曬、防沙和防寒的作用。

蒙古袍 蒙古語稱「特爾利克」,蒙古族民間傳統服裝。蒙古袍為一種長袍。袍子長而寬大,高領長袖,右開襟,下端不開衩。領口、袖口和衣襟多鑲有花邊。可分為單、棉、皮袍三種。單、棉袍適於春、夏、秋三季穿用,皮袍限於冬季寒冷時期。單、棉袍一般以布、綢緞、織錦製作,皮袍如吊面則多用布、化纖織物製作,但多直接用光板羊皮縫製,鑲以花邊。男袍一般多為深藍色、天藍色、褐色,女袍則多為紅色、綠色、黃色等。穿著時,男袍多將襟上提,既便於騎馬,也顯得威武慓悍,而女袍則自然下垂,更顯溫柔典雅和女性曲線美。腰間常束一條長達丈餘的腰帶,布或絲綢面料,多為桔黃或金黃色,與袍子顏色相協調。蒙古袍與牧業生產生活相適應,夏季可防蚊蟲叮咬,冬春可以防風防寒、保溫護肌,夜晚還可鋪蓋。

蒙古坎肩 蒙古族服飾,蒙古族牧民有穿坎肩的習俗。坎肩多穿在蒙古袍外,無領無袖,多為對襟或大襟。普通坎肩有長短之分,青年男女多穿大襟短坎肩,已婚婦女則穿對襟長坎肩。各種坎肩均以綢緞為面,錦緞鑲邊,有各種鮮豔美麗的圖案。在結婚喜慶、節日禮宴時,蒙古族還穿著一種禮儀坎肩。這種坎肩面料十分考究,多用柞絲綢、絲絨、平絨或各色織錦緞製成,並用各色庫錦鑲邊,上繡五彩繽紛的圖案,綴有金光閃閃的金屬片,光彩奪目,華麗典雅。更增加了節日和喜慶的氣氛。

蒙古皮靴 蒙古族民族服飾,皮靴分為新式和舊式兩種。新式皮靴俗稱馬靴,用光面牛皮製做,多為黑色,靴腰細且高。舊式皮靴多用澀面並壓有網格花紋的香牛皮製作。靴頭粗大,靴尖上翹,靴筒較新式皮靴寬短,呈馬蹄形。靴底多為皮底,為多層底,狀如船形。舊式皮靴蒙古語稱「固都遜」。蒙古皮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也是長期適應草原自然環境的結果。穿著馬靴騎馬可以保護褲子,防止磨損腿部皮膚,還可避免勾掛馬蹬。行路時能防蛇、防蟲、防沙、防磨,減少行路阻力。冬季內套氈襪還可以防寒防凍。

蒙古氈靴 蒙古族民間服飾之一,氈靴由羊毛或牛毛經模壓後形成,俗稱氈圪撻。氈靴毛氈質地緊實,耐凍防寒性極好。靴體寬鬆,靴筒高近膝蓋。牧民穿上它在冰天雪地之中從事放羊、放牛等牧業勞動時可以防止凍傷。新買的氈靴因質地堅實,需用木棒將靴踝部敲軟,穿著走路才比較舒適。靴內可以墊馬鬃以吸汗防凍,還可以套穿氈襪保溫。

馬海靴 蒙古族傳統靴子,一般用布料製作,靴面的不同部位繡滿了各種具有蒙古族風格的精細的花紋圖案,層次分明。男靴質樸大方,通常在深藍色或黑色底布上用白色絲線縫出各種花紋。稱為「套格其呼」。女靴比較講究,常繡有佛手、杏花、山丹、牡丹等花卉圖案,穿著柔和舒適,美觀耐用。

蒙古包 蒙古族民間民居形式之一,主要流行於牧區。古代時稱「穹廬」、「氈包」、「氈帳」。據《黑龍江外記》載,蒙古包是滿語對蒙古博的俗讀,蒙古語稱為「蒙古勒格勒」。蒙古包呈矮圓柱尖頂形,包頂高3—5米,圍牆高1.8米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蒙古包由四大結構組成,即哈那(蒙古包周圍的可展開、收回的圍牆)、套那(蒙古包頂部的天窗)、烏尼(架在哈那上用以支撐套那的檁子)和哈勒格(蒙古包門)。蒙古包外圍用一至二層毛氈覆蓋,用毛繩捆實。蒙古包以哈那的數量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哈那、6個哈那、8個哈那、10個哈那、12個哈那,哈那越多面積越大。夏季,牧民多將哈那略為束緊,使圍牆直徑縮小,包頂升高,以便涼爽防雨;冬季,牧民則將哈那略為展開,使圍牆直徑加大,包頂降低,以便保溫防風。

勒勒車 蒙古族牧民常用的一種木製大輪車。多用樺木或柳木製做。車輪高約1米,車身重約百斤,可載重300—450公斤,日行約30餘公裡。每車用一頭牛來拉,一人可駕馭數輛,適於在草原、沙漠、雪地等行走。亦可將數十輛勒勒車首尾相接形成近百米長的車隊,十分壯觀,也形成了草原上特有的風情。現在已多被膠皮鐵輪的軸承車所替代。另外還有一種「蒙古轎車」,是一種在勒勒車基礎上經過改造專門乘人的車。其與勒勒車不同之處在於車體上有用柳條子彎曲後紮成的車棚,棚子的外面用毛氈包圍,形成一個既擋陽光,又擋風雨,防曬禦寒的帳篷。

遞鼻煙壺 蒙古族交際禮儀風俗,進入蒙古包作客,主人會拿出鼻煙壺來待客。鼻煙壺一寸見方,口小肚大形如扁瓶,也有的呈葫蘆形、桃形、元寶形。質料多為玻璃、瑪瑙、玉石、翡翠或金、銀、銅等。鼻煙壺製做十分精美,個個堪稱工藝品。五彩繽紛的圖案或裝飾在外,或畫於內壁,山水魚蟲、珍禽異獸、奇花異草、人物造型,精製絕倫。壺內裝有鼻煙(一種粉末狀的菸草)或藥草,嗅之爽腦提神。鼻煙壺常裝在綢緞荷包中繫於腰間。與客相見遞鼻煙壺是蒙古族表示友好、尊敬的習俗。同輩相見,應用右手遞壺,左手接壺,互相交換。然後將壺中鼻煙倒入手心一點,用手指蘸一點抹在鼻孔一聞,聞後相互歸還。如晚輩見長輩時,則要鞠躬曲身,雙手恭獻或接下鼻煙後,聞後相互歸還。遞鼻煙是一種十分莊重的禮儀,表示了相互尊重、以禮相待的良好風尚。

獻哈達 蒙古族的傳統禮儀習俗,哈達一般是一種白色、淺藍色或黃色的絲織物,通常長5尺左右。在拜佛、祭祀、婚喪、拜年、拜長輩或在許多重要活動中都要敬獻哈達,以象徵尊敬、祝福之意。獻哈達時要雙手捧起,把雙疊稜對著被獻者。對長輩應將哈達舉過頭頂,鞠躬敬獻;對平輩人應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晚輩人一般直接將哈達搭在對方肩上。獻哈達時,對方亦可將哈達回敬,以示感謝和尊敬。

蒙古族喪葬習俗 舊時蒙古族喪葬方式以野葬和土葬為主。野葬一般存在於牧區。當人死7個時辰之後,用白布裹身,或裝入白布袋,或直接放於牛馬車上,運至田野棄之。這種喪葬法多源於自然崇拜的宗教思想,意為人生於大自然,死亦歸於大自然。在半農半牧區或農區一般實行土葬,和漢族風俗相近,但大都以哈達蓋面,而且墳墓多為塔形。一些佛教徒、王公貴族或非正常死亡的人也有實行火葬的。火葬方法是將屍身置於柴炭或羊糞磚上焚之,將骨灰置木盒中埋掉,或存放在寺廟中。

蒙古族的祭祀 蒙古族流傳著許多傳統的祭祀風俗。祭火也稱祭火神、祭灶神,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禮活動。蒙古族認為火是純潔的象徵和神靈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因此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也有在臘月二十四)要舉行祭火、祭灶活動,有時在秋季或婚禮上也舉行類似的祭祀活動。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被認為是氏族的保護神。多用石頭壘堆在山頂或丘陵的頂部,頂端插有五彩布條和經幡。祭祀多在夏秋之際舉行。屆時,蒙古族牧民攜帶哈達、奶酒、奶食品以及宰殺的牛羊聚集到敖包處。先奉獻祭品。然後由喇嘛焚香點火,誦經祈禱,最後人們繞著敖包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走3圈,祈求風調雨順,家事平安。現代祭敖包活動有的還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文體活動。

蒙古族音樂 有阿斯爾古老的宮廷器樂合奏曲,流傳於原察哈爾地區。阿斯爾最早為蒙古宮廷宴樂,清朝後期開始流行於察哈爾民間,一般在祭祀敖包、祝壽、婚宴、小孩生日等活動上演奏。此外,還有馬頭琴、四胡演奏和好來寶蒙古族民間說唱藝術。

蒙古族禁忌 蒙古族民間精神民俗之一。到蒙古族牧民家裡作客時,在蒙古包外應勒馬慢行,忌諱打狗罵狗,要等主人看好狗後再下馬。出入蒙古包時,忌用腳踩門檻;忌挽袖子或把衣襟別在腰帶上。更不能提著馬鞭子進屋,要提前把馬鞭子立著放在蒙古包門的右方。進蒙古包後,忌坐在佛龕前面,忌在火爐上烤腳、烤鞋襪,忌跨越火爐、蹬踩火爐,不得在爐灶上磕菸袋、摔東西;不得往火內扔贓物、吐痰,也不能用利器捅火。另外,蒙古族還忌諱生人用手摸小孩的頭,忌諱外人進產房等。

蒙古名菜名點

乳汁軟炸口蘑 以口蘑經掛糊炸制而成。幹口蘑用水泡發,去蒂、洗淨後,切成長條,放碗內用精鹽、味素、料酒、薑汁醃漬後,瀝盡水份。雞蛋清打成泡沫狀,加澱粉、麵粉調成蛋泡糊。勺內添熟豬油燒至4成熟,將口蘑條裹勻蛋泡糊逐條下入油鍋內,炸成杏黃色撈出裝盤。另起勺添底油,加入鮮湯、蔥、姜、蒜米、味素、精鹽、澱粉等燒熱,隨即放入奶油炒熟,置小碗內,與炸好的口蘑一同上桌,由顧客自己蘸食。此菜乳汁濃白,口蘑杏黃,外松裡嫩。因其選料精,具有民族特色,很受消費者歡迎。

炸羊尾 以羊尾油、果脯為主料炸制而成。將雞蛋清攪打起泡,加入適量澱粉、麵粉調成蛋泡糊。果脯切成米粒狀,加入適量羊尾油團成小圓球,沾上麵粉,掛上調好的蛋泡糊入5成熟油中炸熟,呈金黃色,撈出裝盤,撒上白糖即成。特點是外皮喧軟微酥,內質綿潤柔和,味道甜香不膩,多用在接待貴賓的宴席上。

拔絲奶豆腐 以奶豆腐為主料烹製而成。將奶豆腐切條、裹麵粉、掛上用雞蛋清、澱粉、麵粉製成的松糊入油鍋炸熟,呈金黃色撈出。鍋內加適量白糖熬成拔絲糖漿,倒入炸好的奶豆腐,並撒些芝麻,裹勻糖漿裝盤即可。此菜色澤金黃,口味甜香,上席牽絲不斷,是酒席中的佳品。

成吉思汗鐵板燒 一種獨特的烤肉。相傳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率兵徵戰中亞和歐洲大陸時,由於遠離兵營,缺少飲具,遂號召士兵用頭盔扣在火上以烤肉,風味獨特,別具一格,一時風靡世界。尤以中國、朝鮮、日本盛行,一直延續至今,並有很大的發展。成吉思汗鐵板燒由此而得名。選用草原新鮮羊肉切成薄片,浸泡在桂肉、小茴香、枸杞、丁香、鮮姜等13種名貴藥材和調味品中醃漬2小時撈出,拌以香菜、小蔥段。食用時用筷子夾起羊肉片,放在用火燒熱、形似古代士兵頭盔的鐵板上烤炙,頓時吱吱有聲,香氣復鬱。烤熟即可食用,或蘸著用芝麻醬、糖、醋、精鹽、胡椒粉調製的佐料食之,酸、辣、鹹、甜、香諸味皆有。鐵板燒由食客自烹自食,饒有情趣,且烤具攜帶方便,很適於飯店經營和旅行野餐。用料除羊肉外。牛、豬、雞、魚、蝦等肉均可。

手扒羊肉 以羊肉煮製而成。因其成品塊大,就餐時用手刀割食,故名。將剝洗乾淨、去頭去蹄帶內的整羊,用刀劈成小塊,投入清水鍋內煮沸,撇去浮沫,加入用沙布包好的調味品,用微火煮熟撈入盤內,加少許鮮湯上桌即成。特點是湯鮮肉嫩,醇香味美,軟爛適口。食時再伴以其他調味汁,更具特色。

烤全羊 蒙古語為「昭本」、「好尼西日娜」。以宰殺治淨的整羊烤制而成。用年齡8個月的肥尾小羯羊,剝皮(另外一種烤法是去毛帶皮),去內臟,整理乾淨,把羊頭墊起,前後腿分別捆在一起,如羊臥狀。用竹籤插入羊腹兩側。將蒜片、胡蘿蔔、羊蔥塊、芹菜及精鹽、小茴香等調料一同撇在羊腹內外,醃漬8小時,而後把體外的調味料撿入腹內,體表抹上黃油入烤箱烤至外皮金黃,腹內成熟即可。去掉繩索、竹籤;用蘿蔔、西紅柿刻的花朵及芹菜葉點綴後,與椒鹽面、黃醬、大蔥段、合頁餅一同上桌。特點是外焦裡嫩,鮮美可口。常用於招待貴賓和盛大節慶,是宴席的首位菜,一般有獻哈達、唱歌敬酒等禮儀。

大炸羊 以羊肉為主料,經掛糊炸制而成。因在製作時所用主料大而得名。將熟羊腰窩肉切成適度厚的大片,放入以鮮湯、小茴香、蔥段、薑片、蒜瓣、醬油、精鹽、味素等對成為調味汁鍋中加熱,待靠至入味,撈出灑幹水分。雞蛋加水澱粉及芝麻油調成稠糊。勺內添植物油燒至7成熟,將羊肉逐片蘸勾糊下勺,炸成金黃色撈出,切成長條碼入盤內,淋少許芝麻油即成。食時隨帶胡椒鹽。成品色金黃,肉酥爛,味胡香,皮焦脆。此菜在烏蘭察布地區廣為流傳,大、中、小餐館都有經營。

羊背子 蒙古族人民最喜歡、最名貴的佳餚。是歡迎親朋貴賓宴席上的珍品。將羊背子卸成七大件(除去胭叉),帶尾入鍋,加鹽、姜塊、料酒、小茴香等煮熟,撈出裝入銅盤。光擺四肢、羊背頸胛,把羊頭擺在羊背上,似羊的爬臥姿勢上桌。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至背脊上割下一條吃掉,而後就可各取所需。席間還有配菜、奶食品和馬奶酒等。

涮羊肉 起源於元代,相傳為元世祖忽必烈賜名。以綿羊肉在裝有湯汁的火鍋內涮制而食。芝麻醬、醬豆腐、醃韭菜花、辣椒油、滷蝦油等調味品分別盛在小碗內端至席前,由食者根據個人喜好調配成汁。火鍋內注入清水(可加適量薑絲、味素、海米、口蘑湯),燒開後便可夾入羊肉在鍋內輕涮,待羊肉片變成白色後,立即夾出,蘸上調好的味汁就著糖蒜食用。這種吃法肉質鮮嫩,不羶不膩,新穎別致,饒有情趣。在烏蘭察布市地區的大小飯店、餐館及家庭盛為流行。

烤羊腿 以綿羊的後腿為主料,配以蔥頭、芹菜烤制而成。將帶骨羊後腿剁去小腿下部,把邊緣修飾整齊,在腿內側剁上斜十字花刀,置於盆內,用調味品醃漬3小時。將烤盤烤熱,倒入醃漬原汁,放入羊腿,蔥頭塊、芹菜段,入烤箱(或烤爐)烤熟即成(烤制過程中將羊腿翻兩次),食時改刀成塊,帶骨裝盤上桌。此菜色澤褐紅,肉質酥爛,口味香醇,保持原形。食時如蘸黃醬、拌以蔥段更具風味。常用於高級宴席的頭菜或主件。

香橙羊肉 以新鮮去骨羊肉為主料烹製而成。將鮮橙去瓤,修成提藍。羊肉煮熟切成小丁,加枸杞、精鹽、味素等調味品炒至入味裝在提藍內,擺在盤邊。生羊肉剁茸加橙汁、精鹽、味素等調味品拌勻,擠成絲氽熟。勺內添底油燒熱,用蔥、薑絲熗鍋,投入主料,烹料酒,加精鹽,味素炒至入味出勺,裝在盤的中央即可。特點造型美觀,色澤明快,口味成鮮,酸甜並重,質地細嫩,富有營養。宜作大型宴席的主盤或配件,多在中、高檔飯店經營。

銀針裡脊 以豬裡脊肉為主料,綠豆芽為輔料滑炒而成。將豬裡脊肉切成絲,加精鹽、味素、料酒等餵制,用雞蛋清、澱粉上漿,入4成熱的熟豬油鍋中滑散斷生。綠豆芽切頭、去根、洗淨,置開水鍋中焯熟。另起鍋添底油燒熱,用蔥、薑絲熗鍋,烹料酒,入滑好的豬裡脊絲、焯好的豆芽段,加少許雞湯、適量精鹽、味素等翻炒,待入味後用水澱粉勾薄芡,淋明油出鍋裝盤即可。此菜色澤潔白,滑嫩脆爽,葷素搭配,營養合理。適用於配筵席菜和下酒,多在中檔以上飯店經營

奶豆腐兩吃 以奶豆腐為主料烹製而成。將奶豆腐、果脯一起切碎,圍成圓球形,掛蛋泡糊入油鍋炸成淡黃色撈出裝盤,撒上白糖。另將奶豆腐切成大小薄厚適度的菱形塊,加白糖上籠蒸透取出。京糕切成比奶豆腐薄,邊長比奶豆腐略短的菱形狀,置蒸好的奶豆腐上,擺在炸好的奶豆腐球周圍。勺內加適量水、白糖熬成蜜汁,澆在菱形奶豆腐塊上即成。此菜口味甜潤,奶香濃鬱,伴有酸奶子的香味。

奶酪 俗稱酪蛋子。以牛、羊乳汁分離出酥油後的酸奶熬製而成。將酸奶子加白糖置鍋內用慢火熬煮,待有結晶體出現時裝入紗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乾即成。一酪蛋子質硬味酸甜,是奶食品中最普通的食品。

酥油 又稱奶油,有黃白兩種。把鮮奶發酵成酸奶,從酸奶中分離出白酥油,將白酥油微火熬煉,即成黃酥油。酥油味道獨特、醇香,營養價值高,是奶食中的精品。常和奶茶、炒米等伴食,也作點心、菜餚的輔助原料。

奶皮子 蒙古族最喜歡吃的奶製品之一。將鮮奶燒開,以慢火煮製,用勺上下頻揚,使之表面形成泡沫,結成厚膜,用小火煨制一段時間,再加火燒至奶皮不破烈為度,從鍋邊劃開細縫,注入新奶,以增加奶皮的厚度。到一定厚度時離開火源置陰涼乾燥處冷卻,用筷子或特製的挑棍揭起,掛通風處晾乾即可。奶皮子營養豐富,是飲茶、吃炒米的上乘佳品。

奶豆腐 蒙古族傳統食品。蒙古語稱「心喜樂格」。以牛奶或羊奶為原料經發酵後再加工而成。奶豆腐有生、熟兩種。生奶豆腐,將鮮奶煮開,加入適量酸奶汁,待煮沸變稠後倒入布袋中,瀝出水分,置於不同形狀或花樣的木模內擠壓成形,放陰涼乾燥處晾乾水分即成。熟奶豆腐,是將取完奶皮子的鮮奶,重新煮開,再用上述方法製做即成。特點是色澤乳白,酸香濃鬱,營養豐富,並能久存,是草原牧民的常備食品。

奶茶 蒙古民族傳統熱飲料。以鮮奶、青磚茶煮製而成。將青磚茶掰開或搗碎,裝入紗布袋投入燒開的清水鍋內(或將清水燒開,衝入放有茶末的銅壺內),慢火煮出茶味,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常和黃油、奶皮子、炒米一起食用。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花草的果實、葉子、花等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更具特色。

蒙古餡餅 以麵粉、清水和成麵團,包牛肉(或羊肉)調製的餡烙制而成。將清水徐徐倒入麵粉,邊倒邊攪,至麵團稀軟有韌性為止。牛肉(或羊肉)剁成肉泥,加大蔥末、植物油、薑末、花椒粉、精鹽、味素等調成餡心。麵團下劑按成圓餅,包入調好的餡心,拍扁,並使餡心分布均勻。餅層燒熱,塗上油脂,放入餡餅,經三翻兩烙,雙面呈金黃色,皮鼓起即可出鐺。蒙古餡餅皮薄透明,金黃油亮,鮮香可口。

一窩絲 用白麵粉製作而成。清水加適量精鹽、食鹼溶解後,倒入麵粉內調成鹼性麵團,醒至適中,反覆抻拉成細絲,入5成熱油中炸熟,撈出瀝盡油裝盤,撤白糖、青紅絲即可。形如盤繞成形的絲縷,色淡黃、味甘甜,質酥脆。宜作高級宴席的甜點,在大中型酒店經營。

刀切酥 以麵粉、飴糖、糖粉、植物油為主料烤制而成。用麵粉、糖粉、植物油和成糖油酥;麵粉加飴糖、白開水和成皮面。待醒好後,包上糖油酥擀成長形片,表面抹上油,捲成半圓形長條,切成適度厚的片置烤盤內,入烤箱烤熟即成。成品色褐色,味甘甜,質酥脆。宜做高、中檔宴席的點心,一般多在大、中型酒店經營,民間也有烤制食用的。

炸饊子 口味有鹹、甜兩種。將適量礬、鹼、鹽(或白糖)置水內溶解,倒入麵粉內和成麵團,醒至適中,下劑,搓成細長條盤入盆內。鍋內加植物油燒沸,將麵條繞在手上四、五圈後切斷,捏牢接口,扯拉成細絲,入油鍋內對疊炸熟即成。饊子質酥脆,色金黃、味鹹香(甜香)。宜於早點食用和節日待客,在中、小型餐館經營。

豆漿 蒙古族傳統熱飲料。將去皮、去苦仁的大豆用水泡好,置水磨內磨成糊狀,過濾後取其豆汁。鍋內加清水燒開,倒入豆汁熬至成熟即成。豆漿色澤乳白,鮮香味甜,營養豐富。

鳳尾扒髮菜 以髮菜為主料,鵪鵓蛋、黃瓜為輔料扒制而成。將髮菜泡洗、整理乾淨,攤在用魚茸、蛋清、澱粉、精鹽、味素、料酒等製成的肉餅上,上籠蒸熟改成菱形塊,碼在盤中央。黃瓜切鳳尾形擺在主料周圍,鵪鶉蛋打入小湯匙內(12個)放入籠內蒸熟置風尾形黃瓜片上。勺內加底油、蔥、薑絲熗鍋,烹料酒,添雞湯,加調味品燒開,撈出蔥、薑絲、撇去浮沫,用水澱粉勾成芡汁淋明油浣在擺好的主料上即成。特點是造型美觀,軟嫩清淡,營養豐富。

扒雞茸髮菜 以髮菜為主料,雞茸為輔料扒制而成。將髮菜用溫水泡發、清洗,整理乾淨。雞脯肉製成茸狀,加蛋清、澱粉和精鹽、味素調成糊。淨髮菜拖雞茸糊下入熱水鍋氽熟撈出,碼在盤內。勺內放底油,蔥、薑絲熗鍋,烹料酒,添雞湯,加精鹽、味素等燒開,撈出蔥、薑絲,撇去浮沫,用水澱粉勾成芡汁,點香油澆在主料上即成。此菜具有質地軟嫩滑爽,口味清香鮮鹹,色澤黑白相間等特點。

酒鍋牛三寶 以黃牛牛尾、蹄筋、牛鞭(牛衝)為主料,配以香菇、口蘑等燉製而成。將清燉的牛尾置酒精鍋內,加上發制並切好的牛蹄筋片和改刀成菊花形的牛鞭,再加上發制好的香菇、口蘑等輔料,調好味,點燃酒精鍋,蓋上鍋蓋燒開,上席。由服務員起蓋。客人食之有補氣壯陽、提神、祛寒、美容潤膚之功效。

枸杞菊花牛鞭 以小公牛之牛鞭(牛衝)為主料,配以枸杞燒制而成將鮮牛鞭用清水煮至柔嫩取出,順尿道剖成兩片,除掉尿道膜刮洗乾淨,剞上菊花花刀後改成段。雞腿一隻,蔥、姜、料酒等和改刀後的牛鞭一同放入水鍋中加熱煨制。勺內添植物油燒至6成熟,投入煨好的牛鞭走油後撈出,勺內留底油,蔥、薑絲熗鍋,烹料酒,添雞湯加處理好的枸杞,放入精鹽等調味品燒開,撇去浮沫下入牛鞭花,燒至入味後勾芡,淋明油出勺裝盤即成。此菜造型美觀,口味香醇,色澤鮮亮。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藥用價值,具有滋腎潤肺,強筋壯骨之功效。

蔥燒蹄筋 以牛蹄筋為主料,大蔥為輔料燒制而成。將發制好的牛蹄筋切成長條,下入燒至6成熟的油鍋中過油後倒出,鍋內加底油燒熱,下入大蔥段炸呈金黃色撈出,用蒜片、薑絲熗鍋,烹料酒、添雞湯、調味品燒開,撈出姜、蒜,撇去浮沫,放入牛蹄筋燒制,待蹄筋軟時用水澱粉勾芡,淋雞油出鍋裝盤,將炸好的大蔥段圍四周即成。此菜蔥香濃鬱,筋軟色白,營養豐富。可作宴席的大件或小炒。各中、高檔飯店均有經營。

紅燒牛頭 以黃牛頭為主料燒制而成。將牛頭用火燒焦皮面,刮、洗乾淨。鍋內加清水,入牛頭煮至肉、骨能分離撈出,取其肉加蔥、姜、料酒汆煮兩次撈出,切成小方塊。另起鍋,添入雞湯、淨豬肘、熟火腿燒開,撇去浮沫,投入用紗布包好的乾貝、白胡椒、大料、桂皮、薑片,煮至湯濃,放入牛頭塊,用小火靠制,待牛頭塊軟爛時撈出,皮朝下整齊地碼入碗內,加雞湯蔥段、薑片、精鹽等上籠蒸透,扣在盤中。勺內添清水,加白糖、鹽味素燒開,用水澱粉勾芡、淋明油澆在主料上。另起鍋添料加油,用蔥花泡出香味,添雞湯、鹽、味素燒開,投入油菜心燒至入味,用水澱粉勾芡,點香油出鍋,圍擺在牛頭周圍即可。特點是肉質軟爛,口味醇香,營養豐富,色澤美觀。中、高檔飯店均有銷售,被譽為菜之上品。

清湯牛尾 以鮮牛尾為主料,雞腿、魚肚、海參、口蘑為輔料燉製而成。將鮮牛尾從關節處斬開成段,置於清水盆中浸泡去羶後撈出,原血汁待用。砂鍋加入清水,依次放入浸泡的牛尾、雞腿、蔥、姜、八角、鹽等調味品。慢火燒開,撇去浮沫,小火燉至熟爛時將牛尾撈出。鍋內倒入原血汁,反覆燒開澄清、過濾,待湯汁完全澄清時,放入牛尾、口蘑、調味品燒開,盛入湯盆,上面放上少許預先烹製好的魚肚、海參即成。此菜口味鮮鹹,清澈見底,營養豐富,是中、高檔宴席上的最佳配湯。

全羊湯 俗稱羊雜碎。用羊的頭、蹄、下水為主料,加輔料煮製而成。將羊頭、蹄的毛,燙、燎、刮洗乾淨,羊肚用開水燙去毛,心、肝、腸等下水分別翻洗、浸、漂乾淨。鍋內加清水入主料及花椒、山奈、小茴香、鹽等調味品煮燉,鍋開時,撇去浮沫,繼續煮至香味溢出,頭、蹄的骨肉能分離,其餘下水熟爛後撈出,切成條或薄片。鍋內加羊油燒熱,用蔥、姜、辣椒熗鍋,添入煮羊骨頭湯、清水及適量的原湯和精鹽等調味品,待燒開後,下入主料,煮至湯濃味醇時即成。配白焙子、香菜食用。此湯味鮮、香辣、濃醇、不羶,深受群眾歡迎。

蒙古糕 將黃米粉炒熟,加適量小麥麵粉拌勻,衝入開水和成硬麵團,加溫發酵。把發酵好的麵團捏成適度大小的圓圈,下入燒沸的植物油鍋中,炸熟即可。特點是外皮酥、香、脆,內部軟、糯、甜。多在專業店經營,家庭逢年過節都要做糕圐圙招待賓客。

二、西口民俗風情

關於漢族的民俗風情與內地大同小異,本書就不多作介紹,作為塞外的烏蘭察布地區,正好處於西口(殺虎口)外,是古代漢族與遊牧民族戰爭、交往的必經之地。因此,這一帶的漢族民俗呈現出蒙漢雜揉的特點。本書只介紹如下一些較為獨特的民俗風情。

二人臺 二人臺又分為東路二人臺和西路二人臺。以東路二人臺為主,流行於集寧周邊與河北省張北、尚義等地,曲調結構嚴謹,樸實流暢,平穩易唱,比西路二人臺定調稍高兩度,唱起來吐字平穩,布字均勻。主要傳統劇目有:《走西口》、《打櫻桃》、《打金錢》、《賣菜》、《賣碗》、《掛紅燈》、《小尼姑思凡》、《對花》、《五哥放羊》、《光棍哭妻》、《探病》、《牧牛》、《偷黃瓜》、《懷胎》、《三國調》、《回關南》等;新編劇目有《賣油》、《光棍漢與外來妹》等等。二人臺的演唱形式分硬碼戲、帶鞭戲與對唱三種。另有樂器演奏牌子曲,也是二人臺藝術的組成部分。二人臺鄉土氣息濃鬱,故事情節質樸,旋律音調優美,方言道白親切。民謠有「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完的櫻桃」之說。證明二人臺在當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深受人們的喜愛。湧現諸如武利平等全國著名的二人臺表演藝術家。

民歌 漢族的民歌主要有爬山調,流行於境內的又有後山調和前山調之分。後山調流行於陰山以北地區,旋律高亢悠長,音程調動大。前山調流傳於涼城、豐鎮等地區,題材豐富,其句式為上下結構,比興賦等手法應用普遍。

隆盛莊秧歌 從清朝開始在豐鎮流傳有隆盛莊秧歌,到民國年間不斷完善,這種藝術是由民間祈雨而發展起來的。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上午8時開始。在第一聲鐵炮響後,扮張飛者騎匹黑馬繞街3次,待第三聲鐵炮鳴放後,表演正式開始,由兩名兵卒鳴鑼開道,兩邊是各執「肅靜」、「迴避」的衙役,中間為「伏魔大帝」關公的全副鑾駕,後面是「關」字大旗和手擎五色旗的親兵。緊接著是七品縣令,由二人抬一根木槓,扮縣官者騎於槓上。後邊依次是獨輪油車表演,車上裝一大油簍,油簍兩面分別貼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表演五鬼鬧判官,判官走八字步,小鬼走趨步,形成「水尖子」和「蒜辦子」隊形,在民間打擊樂《長流水》的伴奏下過街,撓閣、抬閣隨其後表演。再後為「八抬明轎」(上供關老爺木質偶像),跟著是「龍王暖橋」(上立龍王牌位),一品大員在兩個身背「伏魔大帝」御璽和聖旨的隨從護衛下,由兩個馬童各牽一匹赤兔和黃驃馬上插「聖」字旗隨後。最後是40個背弓和40個挎刀的「對子馬」,他們頭戴紅纓,身著黃馬褂、青緞褲,腳踏深底長靴。表演隊伍十分壯觀。這一藝術一直流傳至今。

四腳龍表演藝術 在豐鎮市隆盛莊有獨特的四腳龍表演藝術,這種表演藝術起源於民間的祈雨許願與還願。與其他舞龍表演藝術相比較,獨特之處是龍增添了四隻腳。是由民間藝人蘇太創造的,他認為龍是神,不能少胳膊缺腿。因此,發展成為四腳龍舞。它由11人表演,1人舞龍珠,6人舞龍身,4人舞龍腳。動作以表現想像中龍的形態和習性為主,有「龍翻身」、「龍戲珠」、「龍出水」、「龍戲水」。基本動作是滾動、纏繞、穿插。在民間音樂《出對子》的伴奏下表演。夜晚表演時,龍頭、龍身內點石蠟燈,周圍點燃4堆旺火,上撒鋸末、松香(製造煙霧)。旺火點燃後,龍在煙霧中起舞,仿佛騰雲駕霧一般,景象非常壯觀,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在2009年8月入圍內蒙古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表演藝術已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內蒙古卷》

轉九曲 流傳於卓資縣、察右中旗等地的有農曆正月十五轉九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正月十一開始布置九曲十八彎方陣,中栽一根1丈高的木桿,以這根木桿為中心,在東、西、南、北等距離各栽9根6尺高的木桿,形成一個大「十」字。然後南北等距離再各栽162根小杆,再用麻繩按九曲十八彎圖形連接木桿,留有出入門各一處,主杆高掛燈籠,小杆由村民各戶做一至兩盞燈插其上,待正月十五夜,人們將用土豆做的燈插入木桿釘上點燃。形成燈海,轉九曲時,由秧歌隊表演一段《皮筋頂燈》,然後,村民即可走入九曲迷宮,轉九曲時,不準亂鑽,亂跑或碰壞燈盞、木桿,否則將是不吉利。結束時,村民可選一盞燈帶回家,若燈一路未熄滅,這一年便福星高照。

門樓調 流傳於商都、興和縣和豐鎮部分鄉鎮的民間藝術有門樓調一種。門樓調是一種說唱藝術,因一般在商賈巨富、財主的門樓前表演而稱之為門樓調。門樓調分單人和雙入門樓調,單人門樓調說唱者手持一塊馬肩胛骨,上綴若干銅錢,說唱時一邊舞動板骨,發出咂咂節奏聲和著曲調(後改為竹板)。雙人門樓調除主唱一人外,另一人拉二胡伴奏。內容一種是祝福慶賀,即興說唱。另一種是藝人走街串巷,將奇聞軼事編成合轍押韻的完整故事說唱,一般6句為一段,一段唱完稍作間歇(或道白),接著再唱,其曲調有濃鬱的地方特點。

剪紙 剪紙風俗流行於烏蘭察布各旗縣市區的農村,俗名為窗花。在過年前打掃家時,在住房的窗上家家都要貼窗花。窗花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使用工具不同,但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我市的剪紙屬北方流派的代表山西派,但又體現了邊塞風格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獨有特色。是隨著清朝走西口移民而傳入的,成為我市的一種重要風俗。除過年前打掃家時貼窗花外,無論歲時節令,還是紅白事筵,都有剪紙;正月十五鬧元宵,燈上要貼剪紙;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念之情。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在賠送的嫁妝上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點。枕頭、手帕上的繡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繡成的。在送葬時紙幡、搖錢樹、金銀靠山、花圈等都用剪紙糊制而成。烏蘭察布市的剪紙藝術形式多樣,寓意豐富,給人以純真、質樸、清新的美感和濃鬱的生活氣息,並體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格。湧現出張瑞雲、朱家騏、魏小蘭等一大批剪紙藝術家,他們的作品被製作成各種包裝的旅遊紀念品,遠傳國內外,成為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品。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