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發源地(黃河文化中華民族之根)
2023-10-13 15:31:10
【依託學科推動「兩創」·國學學科化建設】
作者: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母親河文化,是黃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
從「根」上講,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祥地,作為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初祖炎黃二帝,其稱雄的歷史舞臺就在黃河流域。在這裡我們看到:考古發現的距今9000—7000年前(即前仰韶時代)的中原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陝西的老官臺文化(北首嶺下層文化)、甘肅的大地灣一期文化、山東的後李和北辛文化,分布在黃河流域;距今7000—5000年前的史前中國最燦爛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著名的山東大汶口文化以及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都是在黃河流域發育發展起來的。這些璀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經歷了由平等的農耕聚落形態到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態的演進,其社會複雜化的發展,使得它們成為邁向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緊接而來的是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史稱「萬邦」時代。萬邦時代也是早期國家誕生的時代,形成了邦國林立的格局,黃河流域考古發現20多座當時的城址,如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崗、河南新密古城寨、山東章丘城子崖、日照兩城鎮和堯王城等。在這一格局中,黃河流域還出現了顓頊、堯、舜、禹等為首的著名邦國和族邦聯盟,形成了萬邦中的政治中心。之後,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國家,乃至秦漢以後的歷代王朝的國都幾乎也都建立在黃河流域,黃河文明成為每個時代的最高文明。這就決定了黃河文化在國家形成之前,屬於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重要的主導性文化;而自國家誕生之日起,黃河文化就是國家文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中華大一統是以黃河文化為核心而凝聚和發展起來的。、
南宋馬遠繪《水圖卷·黃河逆流》 資料圖片
從「根」上講,我們還可以把近代之前的中國歷史道路的演變軌跡概括為五大階段:(1)史前平等的農耕聚落形態—(2)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態—(3)早期國家的邦國形態—(4)夏商周三代多元一體的複合制王朝國家形態—(5)秦漢至明清的帝制國家形態。伴隨著這五個階段的發展,中華民族也逐漸形成了:由五帝時代與邦國(族邦國家)相聯繫的部族,發展為夏商周以來與多元一體複合制王朝國家相聯繫的華夏民族,再發展為秦漢以來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相聯繫的漢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民族與國家在它們誕生伊始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民族的偉大每每表現為她所在國家的燦爛輝煌。延綿不斷的悠久的中國歷史表明,民族類型是由其國家形態結構決定的,有什麼樣的國家形態結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民族類型。
國家是民族的外在框架,是民族聚合的一種形式。從民族形成視角看,顓頊、堯、舜、禹時期的國家屬於部族國家。部族國家的特點是國家的民眾或主體民眾屬於某一部族,也就是文獻中所說的姬姓、姜姓、子姓、祁姓、姚姓、嬴姓等姓族。華夏民族的形成,是與夏商周複合制國家結構聯繫在一起的,這種複合制結構使它容納了許多不同的部族,因而華夏民族自誕生伊始就屬於文化民族。先秦時期,華夏民族的發展經歷了由夏商時期的「自在民族」發展為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自覺民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用「華夏」「諸夏」「夏」「諸華」「華」等民族稱謂來特意強調華夏族與其他族的區別,就屬於民族自覺意識的一種表現。華夏民族由其衣冠服飾、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等所表現出的共同心理和文化層面上的一致性和民族自覺意識,展現了華夏禮樂文化是其民族的血脈。
關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從民族與國家的關係來看,因秦漢以來的中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與此相對應的,存在兩個層面上的民族:第一類是漢族以及國內其他少數民族,第二類是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其中,漢族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的主體民族,而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則是包括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內的、與統一國家相匹配的全中國的「國族」。我們不能因為「中華民族」一詞出現在近代,就認為中華民族是從近代才開始形成的。實際上,中國自秦漢開始出現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中華民族就處於正在形成中。到了近代,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外敵的入侵,刺激了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中華民族」一詞就是這種強烈的自覺意識的表達。
中華民族這種「滾雪球」式的發展,是以其國都的所在地黃河流域為核心而凝聚起來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血脈,是中華民族之根。
黃河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現代中國發展道路最為深厚、最為核心、最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歷史依據。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互鑑中,我們抓住了作為中華民族之根的黃河文化,也就抓住了中國歷史的根本;黃河文化的演變軌跡展現了中國歷史發展道路的運行邏輯。由黃河和長江兩大母親河所培育出來的中華民族恢宏的氣度胸懷與精神品格,是我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精氣神。
把黃河文化提高到中華民族之根的高度來認識,重在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而在新時代,對於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走學科化和學科建設的道路是條康莊大道。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十幾年前提出了「黃河學」並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是高明而有遠見卓識的。
學科建設是與時俱進的話題,是不變與變的統一體。不變是指有些學科是超越時代的,它構成了人類知識體系的基本框架,屬於基礎性的。變是指有些學科有其時代特殊性,就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問一樣,時代不同,學科的特色不同,新生學科的誕生,每每都是新時代的產物。黃河學就是應時代的需求而提出的。黃河學不但包含了黃河文化及其相關的人文、經濟、社會等學科,也包括生態、地理、水利等自然學科,是一個跨多領域的綜合學科。從黃河文化到黃河學是質的提升,它凸顯了黃河文化研究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一般而言,以往學者對黃河文化的科研,是散點式的,缺乏總體規劃,很多成果無法得到系統性的總結,無法將不同成果、跨學科的不同領域內在地聯繫成一個整體。但是,走學科化的道路,讓文化研究真正進入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可以克服以往科研的這些弊端,使得學問與學科相結合,科研與教學相結合,也使得人文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個人的研究與國家社會的需求相結合,呈現出廣闊的英雄用武之地。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8日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