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介子推的故事(忠臣介子推的一個逃隱悲劇)
2023-10-13 09:10:47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1.清明是一個節氣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三月初一前後,公曆4月4至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為清明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按現行公曆,目前清明節位於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2.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飢餓難忍時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做了國君,欲重賞介子推,介子推悄悄躲到山上不見。重耳想用煙把他燻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就把這天定為寒食節,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唐玄宗頒布政令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蜡祭。
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3.春季的祭祖節清明節與除夕、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春季祭祖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習俗,冬去春來,清明時節,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
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從此寒食與清明完全經由官方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2014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