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歷史來歷(南寧文史錄9)
2023-10-16 01:49:42
南寧歷史來歷?南寧的第一個名字叫晉興,是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設置的晉興郡、晉興縣兩級地方政府所在地晉興連續使用了280年,直到隋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把晉興郡撤掉,又把晉興縣改為宣化縣而宣化縣直到民國成立後的1912年7月才廢止,這名字整整存在了1314年的時間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把剛置立11年的南晉州改名為邕州並設立都督府,從那時起,「邕」就成了南寧的簡稱,至今也有1380年的歷史了那麼,曾經作為縣、府、道、路、省會、首府等政府駐地的「南寧」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南寧歷史來歷?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南寧歷史來歷
南寧的第一個名字叫晉興,是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設置的晉興郡、晉興縣兩級地方政府所在地。晉興連續使用了280年,直到隋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把晉興郡撤掉,又把晉興縣改為宣化縣。而宣化縣直到民國成立後的1912年7月才廢止,這名字整整存在了1314年的時間。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把剛置立11年的南晉州改名為邕州並設立都督府,從那時起,「邕」就成了南寧的簡稱,至今也有1380年的歷史了。那麼,曾經作為縣、府、道、路、省會、首府等政府駐地的「南寧」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單單從字面上看,「南寧」便是南方安寧之意,而實際安這個名字的用意確實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元朝時期,把其治下的國民分成了幾個等級進行有差別的統治。作為後面被攻打下來的嶺南地帶人民,受歧視特別嚴重,隨之而來的,受到的壓迫自然輕不了了。正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當時邕州路管轄的左右兩江溪洞,人民不斷起兵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對元朝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據明朝編纂的《元史》等書記載,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思州(今上思縣)黃勝許揭起義旗反元。黃姓在廣西一直是大姓,人口眾多影響力也大。在最強盛的唐朝,廣西西南部各溪洞長達一百多年的起義鬥爭,主要就是由黃姓首領領導的。人們早已受夠了元朝統治者的壓榨,黃勝許義旗一豎起來,呼啦啦響應了一大片。元朝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急忙派兵前來徵剿,但都是白白勞民傷財無功而返。
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六月,右江來安路(今田陽縣一帶)岑世興又起兵造反。別看現在廣西岑姓人口不算多,但在元明清三個朝代,右江一帶可以說是人才輩出、豪橫得很。雖然岑世興高舉義旗比黃勝許晚了二十七年,但一發動起義,就弄得轟轟烈烈,很快就攻下歸德州(今平果市境內),知州被捉住砍了頭。
看著義軍將成燎原之勢,元朝又急又怕,多次增派重兵圍剿鎮壓。你想想啊,廣西左右江一帶乃是天下俍兵的重要出產地,不但山多林密溶洞眾多,而且民風彪悍戰鬥力強,更兼熟門熟路靈活自如,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躲,搞起了遊擊戰。弄得元軍焦頭爛額力不從心損失慘重。
眼看著靠武力徵剿付出的代價太大划不來,元政府終於改變了方法,即招安的手段。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七月,元英宗(碩德八剌)派遣使者來到邕州進行招安。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黃勝許、岑世興終於同意偃旗息鼓歸順朝廷。到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六月,黃勝許、岑世興先後派出兒子為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貢,元政府高興異常,遂於這年的九月,由元泰定皇帝親自頒發政令,把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鎮撫改為南寧路,隸屬於湖廣行中書省。
「南寧」,其實就是「南方安寧」之意。雖然明朝後把南寧路改為南寧府,但南寧這名字卻一直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