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中華民族不屈之魂(自強不息的民族讚歌)
2023-10-19 02:34:14 2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黃河百折不撓、一往無前,塑造了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
有一首詠唱黃河的音樂作品,唱響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讚歌,那就是《黃河大合唱》。它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莊嚴謳歌了中華民族頑強鬥爭、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冼星海,中國近代著名音樂家。1939年,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新華社發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黃河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成就這首不朽讚歌的是詩人光未然和音樂家冼星海。
1938年10月,光未然率領抗敵演劇隊三隊赴呂梁山地區工作,在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黃河的驚濤駭浪、船工們搏風擊浪的英姿以及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激起了他的創作靈感和熱情,於1939年初創作出長詩《黃河吟》。
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光未然,聽他朗誦《黃河吟》,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深受感染,引起共鳴,決定全力為這首長詩配樂。冼星海在簡陋的土窯裡連續創作6天6夜,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
《黃河大合唱》由「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等八個樂章組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勇氣、決心與行動,勾勒出中國人民保家衛國、頑強抗爭的壯麗畫卷。
2017年 9月18日,山西(吉縣)「歌唱黃河」合唱藝術周在黃河壺口瀑布景區開幕,8支合唱隊伴著澎湃的黃河水唱響《黃河大合唱》。圖為遊客在山西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景區欣賞「歌唱黃河」合唱展演。新華社發 呂桂明/攝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1939年4月13日晚,《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轟動延安。
1939年5月11日,毛澤東同志等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次演出。樂曲結束後,毛澤東同志大喊三聲「好」。周恩來同志從重慶回延安看過演出後,欣然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黃河大合唱》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激勵著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奔向抗日的最前方。
《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保衛黃河》「央視新聞製作」
(視頻時長3分08秒)
「響應我們偉大民族的勝利的凱歌」
「向著祖國的原野,響應我們偉大民族的勝利的凱歌!」這是《黃河大合唱》第三樂章的最後一句。
黃河之水天上來,排山倒海,洶湧澎湃,奔騰叫嘯,在它的周身,奔流著民族的熱血。黃河見證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苦難,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奮起,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
浩浩黃河水,悠悠歲月長。《黃河大合唱》傳唱至今,蘊含其中的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永放光芒。
冼星海曾這樣評價《黃河大合唱》的曲與詞:「在歌詞本身,已盡夠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的黃河的歷史了。」
每聽《黃河大合唱》,猶聞戰鼓聲,猶見萬馬鳴。豪邁之氣頓生,前進勇氣高漲。
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新中國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歲月,我們為祖國史詩般的進步禮讚。
同時也要看到,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
讓我們繼續高歌《黃河大合唱》,在這曲民族讚歌中奮勇前進、一往無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