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代代傳(少數民族年文化的)
2023-10-16 14:26:26 4
雲南省昆明晉寧區2019年「民俗大拜年」文藝巡演活動。
作為我國擁有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雲南省的民族文化和節慶習俗尤為豐富多彩,但同時也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諸多難題——
少數民族「年」文化的「保鮮」之道
2月5日正月初一,身著民族盛裝的民俗特色巡演隊敲鑼打鼓,浩浩蕩蕩走在雲南昆明晉寧區的昆陽永樂大街上。打頭陣的是譽滿雲嶺大地的「雲南威風鑼鼓」「金牌秧佬鼓」方陣。800餘人組成的24支民俗特色表演隊伍,男女老少齊上陣,引來路人齊聲喝彩。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雲南省的民族文化和春節習俗尤為豐富多彩。它也讓這裡濃鬱的年味顯得愈發珍貴。
延續千年的幸福與快樂
正月初一傍晚5點,61歲的段正榮和他的90後學生商君潔跟著彝族鄉親高舉火把繞行田間以預祝來年豐收,之後便集中到村裡廣場上舉行傳統的歡慶活動,圍繞著噼啪作響的熊熊篝火跳起了「阿細跳月」。頭戴環形頭飾、身穿手繡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繡包的盛裝姑娘們,在身著白衣黑褲、腰系紅色綢帶的吹笛者商君潔帶領下,與錚錚作響的大三弦相對而舞,在眉眼間傳遞著無限的情意、抒發著由衷的喜悅與歡樂。圍觀人群中不時夾雜著「嘖嘖」的讚嘆聲和尖嘯的口哨聲,聽起來分外響亮。
「傳統的『阿細跳月』只能在彝族村寨跳出來才有原味。」段正榮對《工人日報》記者說。
「阿細跳月」是彝族春節期間集會的民間舞蹈,也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源於阿細人古樸的「阿細跳樂」,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細跳月」。
據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徐銘介紹,「阿細跳月」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自娛舞蹈,有著規範舞步和套路。表演時可幾個人、幾十人或上千人共舞,群眾參與性強。2008年6月,「阿細跳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國家級阿細民間歌舞傳承人,段正榮表演的阿細跳月獨具風格,無論是青年舞的粗獷豪放,還是老年舞的含蓄悠揚,都被他表達得淋漓盡致。
今年22歲的商君潔是段正榮的學生,是紅河州彌勒市一家裝飾設計公司職員,從小喜歡吹笛、拉三胡、彈三弦。
「第一眼看到阿細跳月,舞者們臉上真實的喜悅讓我迫不及待想加入,跟他們一起唱,一起跳。我發現阿細跳月雖然傳承千年,卻和現在流行的歐美爵士、funk等潮流音樂不謀而合。這是一種能奏出延續千年幸福和快樂的樂器。」商君潔說。
不過,像商君潔這樣願意學習且有天賦的年輕人還是太少。段正榮坦言,傳統村落是大量非遺聚集、傳承的載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原住民流失、傳統村落銳減,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關係漸漸逝去,依附其上的鄉村文化逐漸瓦解,活態傳承面臨不小挑戰。
「辦年」「團年」與「拜年」
新春佳節,記者來到大理市海東鎮向陽村白族農民楊慧英的家。54歲的她是雲南省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師。她和90後的女兒楊亞輝給記者展示了出自於她們自家「雲剪憶繡」工作室的春節貼窗剪紙和刺繡。
大學畢業的楊亞輝向記者介紹起媽媽和她開展白族剪紙與刺繡的情況。原來,楊家祖上就有剪紙刺繡傳統,曾祖母擅長剪紙和刺繡,祖母楊先琦的剪紙更是享譽鄉裡,至今已是五代傳承。
除了剪紙,源於古代「桃符」的春聯,作為喜慶吉祥的象徵,也是白族人家過春節的重要標誌。
「備好豬頭與酒茶,門聯春貼亦堪誇,過年事物已全俱,待購一簇山茶花。」大理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教師段榮錦說,「大年三十,白族的每戶人家都是早上寫對聯,家家戶戶都以貼上自編自寫的對聯為榮。」中午,白族主婦到村寨本主廟祭祀。本主意為「本境之主」,是村寨保護神,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晚上,全家人團團圓圓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魚」,寓意年年有餘;用糯米餈粑蘸糖吃,表示來年生活甜蜜。
雲南大學人文學院民俗學專業教授黃澤告訴記者,白族文化有著濃鬱的民族風韻,又受漢文化深遠影響。白族過年全程包含「辦年」「團年」「拜年」3個主要環節,「辦年」就是節前為過年做物質準備。白族農家辦年最重要的有3件事:殺年豬、推豆腐、打粑粑。白族把吃年飯稱為「團年」,意思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吃年飯。年三十晚要守歲,火塘裡要燒大火。正月初一是一家人晚輩給長輩拜年。一般是大人在正月初一清早給全家的最長輩送一碗甜酒雞蛋,孫子給爺爺奶奶磕頭。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給親朋好友拜年。
傳承與發展皆不可少
「傈僳族過春節的時間與漢族相同,但是過法不一樣。」傈僳族姑娘王希蓉對《工人日報》記者說,「春節前,家家戶戶都忙開了,準備舂闊時粑粑、殺年豬、打掃衛生、穿上新衣服。」
她告訴記者,大年三十還要在院場的角落,餵豬的豬槽旁邊立一棵五米高的「搖錢樹」,把樹從山上砍來以後,留下樹梢的枝葉,枝葉上掛紙錢,立好後還要在樹下面燒香,祈禱年年有肥豬,接著燒蒿草葉、架設鞦韆、鳴放火藥槍、喝水酒,熱熱鬧鬧過大年。春節期間最喜歡舉行「賽詩會」。青年男女穿著節日的民族盛裝,遙遙相對,在戀歌中眉目傳情。
這些傳統的少數民族民俗節慶文化是我國民族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不過,近些年也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諸多難題。
比如當地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主要靠老人們通過歌曲和故事口耳相傳。隨著這些老人相繼老去甚至去世,不少文化傳承面臨斷檔危險。相當數量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對本民族傳統文化不了解。
「據我了解,雲南省剩下的非遺傳承人50%以上超過70周歲,老齡化嚴重,『繁榮』與『危機』,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兩面。」楊亞輝說。
楊亞輝認為,非遺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代從事這些技藝、表演的傳承人在繼承中又會將自己的體會、經驗融入其中,創作的作品也不可能不留下時代的印記和元素。她建議,對非遺進行「生產性保護」,非遺傳承人要在繼承傳統技藝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進行創意提升,然後再進入市場。但無論怎樣創新,非遺技藝應把握一個核心要素,即不能放棄手工技藝,尤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用計算機技術、機器人技術也可做出很精緻的作品,「傳承人一旦放棄傳統的手工技藝,也就與一般的現代高科技產品沒有本質區別,喪失了手工技藝特有的生命性。」
對此,不少民俗專家指出,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民俗亟待搶救性保護和傳承。
段正榮建議,政府在制定搬遷、復建規劃時,應首先考慮非遺保護規劃,使其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並居核心地位。同時,以建設鄉村文化生態空間為重點,改善居住、生存和傳承環境,留下原住民,留住傳承的本體。
從事民族學研究的雲南民族大學教授趙世林表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現代社會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熱點。當前,國家和社會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正在進行深度發掘整理。尤其近些年,雲南實行了民族文化大省戰略,這使得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受到更多保護。不過,還應提升少數民族人士自身保護傳承觀念,尤其應加強當地青少年的教育,讓他們從小就熟悉和熱愛本民族文化,才有利於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