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需要掌握的10大技能(人類天生就擁有的特殊能力)
2023-10-16 16:31:12 5
人類天生就擁有的特殊能力,基礎分類 | 分類的迷思 第一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653篇推文。
全文共2573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2005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心理學家,麗莎-奧克斯教授,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她的實驗對象,是不到四個月大的嬰兒。
麗莎教授在嬰兒面前放置兩臺計算機屏幕,用來各顯示一張圖片;
每一組的兩張圖片上,都是非常可愛的、不同的貓咪;
每一組圖片停留的時間是十五秒鐘。
觀察者需要記錄嬰兒們的視覺注意力停留在圖片上的時間。
換句話說,實驗的焦點在於,去記錄嬰兒們的大腦對於新鮮的事物,比如可愛的貓咪,能夠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時間是多久。
隨著前六組,共十二張貓咪圖片的展示,嬰兒們對圖片的目光注意力時間在顯著下降;
這說明,他們開始熟悉「貓咪」的形態,「新奇」度在逐漸下降;
接下來,麗莎教授開始悄悄地更換電腦屏幕上的圖片,放入一隻他們沒見過的不同種類的貓咪,或一隻狗。
有趣的事情來了,新種類的貓也好,狗也好,都是之前十二張圖片沒見過的「新奇」事物;
那麼,這些嬰兒的目光注意力會更加被哪個吸引?
或者說,
他們到底會對哪個更感興趣?
第一個猜想,嬰兒們停留在「新種類貓」和「狗」的圖片上的時間,一樣長;
這說明,嬰兒的大腦發覺這兩樣「新奇」的東西,都是沒見過,把它們都歸類為「新的動物」。
第二個猜想,嬰兒們停留在「狗」的時間上更長;
這說明,嬰兒的大腦已經學會把「新種類貓」,和之前的貓做了相同歸類,而把「狗」做了新的分類,因為它更「新奇」。(或者通俗地說,更沒見過)
你覺得實驗結果會證實哪一個猜想?
2 天生的能力這是一個全新的系列推文,我稱它為「分類的迷思」,它的思維方式啟發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研究。
這也是「模糊談判論」的第二個系列推文;
我們在第一個系列裡,簡單地打開了一個複雜的話題,「分類」;
人,是通過「分類」來認識這個世界的。
通過「分類」,形成「知識」,是以「格物致知」。
分出「上」和「下」,然則理解「天」和「地」;
分出「黑」和「白」,然則理解「黑暗」和「光明」;
分出「前」和「後」,然則理解「過去」和「未來」。
這就好比,我們認識所有東西的方法,就是去「畫一條線」,一條可以把兩種不同區分開的線。
它將「天地」分開,它將「視野」分開,它將「時間」分開。
進一步說,我們將「分類」這件事,做得更加徹底;
生物學家,用「界、門、綱、目、科、屬、種」來對這個世界的生物,做了更加細緻的分類;
人,在生物分類上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
那我們「分類」的能力是天生的嗎?
回到文首的猜想裡,實驗結果證明,嬰兒們關注「狗」的時間要顯著高於「新種類貓」;
這說明嬰兒已經在短短的前十二張圖片中,學會了對貓進行「分類」,並成功識別出新的物種,「狗」。
要知道,四個月大的嬰兒在這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貓或狗;
更值得思考的是,其實貓和狗的樣貌並沒有那麼「顯著」的區別啊;
它們都有四條腿,兩個眼睛,一根尾巴,都是毛茸茸的;
但嬰兒的大腦,卻天生就具備自動分類的出色能力,捕捉到這是一隻「新奇」而不同的動物。
3 分類能力「模糊談判論」的很多理論基礎都和「分類」有關,所以我們不得不從「分類」這個看似和「談判」沒啥關係的話題聊起。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突然失去「分類」的能力會怎樣?
當我們來到公司門口,看到頭頂有一個「攝像槍機」的監控設備;
如果我們大腦裡沒有「監控設備」這個分類,或者沒法對這個不認識的「新事物」分類,我們就會不知所措;
這是什麼東西?幹什麼的?有危險嗎?看著像把槍啊?不會傷害我吧?
再誇張一點,如果失去了「分類」識別能力的我們一覺醒來,就會感覺自己來到了一個外星球上;
我們會對著「電視」沉思,
這是什麼東西,裡面住著人?
這些看似「必備且普通」的識別分類能力,從我們的嬰兒時期,就開始發揮它們的作用;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分類」,從粗到細,從模糊到精確。
比如,先畫一條線,區分植物和動物;
然後再精確到,花草和樹木,貓和狗,鳥和魚;
隨著更加深入的能力形成,我們還會繼續精確,比如再次區分,吉娃娃和拉布拉多,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鯊魚和海豚等;
就植物學和生物學而言,這樣的精細分類,我們可以說到天亮還不會結束。
當然,分類並不是越細越好;
那麼,有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就浮出水面,
分類到底該多精細呢?
或者說,
是否某一個程度的分類,是最優的呢?
4 三個分類澳大利亞的默多克大學,有一位心理學教授,叫邁克-安德森;
他認為,人類對世界的分類,按照模糊或精細度,也分為三類,他們是,
超級類,基本類,從屬類。
為了方便我們理解這三個類,我們可以把它們想像成為「家族樹」;
超級類,就好比家族樹最頂端的父輩;
基本類,就好比家族樹中間的我們這一輩;
從屬類,就好比家族樹底端的兒孫輩;
舉個例子,假如我要給你指路,我告訴你,
朝右轉,沿路到底,看到一個方形的、磚塊結構的東西,上面還有一個長方形的門,四個窗戶,一個門廊,花園裡還有一個會叫的哺乳動物,毛茸茸長著尾巴。
你聽了什麼感覺?很奇怪,對嗎?
因為,我在用超級類,也就是相對模糊的分類來跟你交流,自然很奇怪。
如果我用基本類來跟你說,我只需要這樣,
右轉到底,看到有狗的房子就到了。
那如果我們繼續精細,用從屬類來說呢?
右轉,來到一個帶著曼薩式結構屋頂的、哥特風格窗子、胡桃木大門的三層結構公寓,有一條貝加馬斯科的公牧羊犬在門口。
你一樣會覺得我腦子不太正常。
就算你是一個建築學專家、或動物學愛好者,你也會認為這樣的溝通沒有必要。
所以,一般的生活中,基本類的分類習慣,是人最常用的。
那我們人怎麼知道什麼是基本類呢?
我們天生就知道。
還是回到我們小時候,一個四歲大的孩子,天生就有「特殊能力」來捕捉基本類;
根據邁克教授的研究,如果你問一個四歲大的孩子,
小牛寶寶如果放在豬圈裡和小豬們一起長大,它還會「哞哞」得叫嗎?還是會變成豬的叫聲「哼哼」?
他一定會說「哞哞」。
如果你繼續問一個五歲大的孩子,
如果一頭長著滿身刺的豪豬,趴在牆上,裝成仙人掌的形狀,那麼它是變成了仙人掌,還是仍是一頭豪豬?
他一定會說「還是豪豬」。
這就是孩子天生的「特殊能力」,他們可以找到生活中,最最重要的「基本類」分類依據;
我們既不會因為能力過於模糊而無法區分牛犢和豬仔,豪豬和仙人掌,也不會需要為此了解更精確的知識,就能加以區分;
這是我們人類的天賦。
5 小結那麼,在談判的領域裡,我們人類依然能夠如此出色的用「基本類」的方式,恰當的做出分類嗎?
或者說,我們這樣的分類能力,是帶給我們談判優勢了?還是反而讓談判更難了?
-
這裡是「談判思維」!
「分類的迷思 第一篇」 待續
--- 桔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