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的歷史沿革(說說寧夏名稱的由來和過去的寧夏省)
2023-10-16 12:36:07 1
寧夏的歷史沿革? 家鄉寧夏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黃河從寧夏中部斜穿而過,在年均只有二百毫米降雨量的乾旱地區,衝積形成一萬七千餘平方公裡的寧夏平原,在母親河的滋潤下,黃河兩岸,溝渠縱橫,水網密布在一望無際的沃野裡,麥浪滾滾、瓜果飄香、魚蝦滿塘感謝上蒼在西北內陸的乾旱地區,造就了一塊神奇的「塞上江南」、一個真正「流著蜜和奶的地方」,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寧夏的歷史沿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寧夏的歷史沿革
家鄉寧夏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黃河從寧夏中部斜穿而過,在年均只有二百毫米降雨量的乾旱地區,衝積形成一萬七千餘平方公裡的寧夏平原,在母親河的滋潤下,黃河兩岸,溝渠縱橫,水網密布。在一望無際的沃野裡,麥浪滾滾、瓜果飄香、魚蝦滿塘。感謝上蒼在西北內陸的乾旱地區,造就了一塊神奇的「塞上江南」、一個真正「流著蜜和奶的地方」。
我雖然原籍和出生地均不在寧夏,但在襁褓中的我即隨父母來到了寧夏,和千千萬萬來自四面八方的支寧大軍的後代一樣,打小就在寧夏生活成長。六十多年的歲月,是寧夏的水土養育我長大,我就是一個地道的寧夏人。
作為寧夏人,這片神奇的土地為什麼叫寧夏,它的來歷是什麼?在自治區成立之前,有一段時間在這片土地上還存在著一個寧夏省,那又是怎麼回事?恐怕是許多寧夏人都不清楚,我就來聊一聊。
北宋時期,在以今天的銀川市所在地(西夏時期稱興慶府)為中心,少數民族党項族建立了一個版圖號稱:「北控大漠,南到蕭關(今寧夏固原市附近),東到黃河(陝西與山西交界處的黃河)西到玉門關(今甘肅敦煌市附近)」,方圓近一百萬平方公裡的強悍帝國——西夏國,該帝國立國189年,和同時期的北宋、遼三足鼎立。
後來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人崛起,蒙古大軍經過數次攻打,於1227年滅掉了西夏國。元朝建立後在原西夏的故地上設立了行省(相當於今天的省),取名為寧夏行省,意為「夏地安寧」,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後寧夏行省併入甘肅行省,在原寧夏行省的故地設寧夏路(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明朝在元朝寧夏路的地方設寧夏衛(軍事組織,相當於今天的寧夏軍區,主要領導為正三品)。清朝設寧夏府(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隸屬於甘肅省。以上就是寧夏名稱的由來。
那麼過去的寧夏省又是怎麼回事呢?1929年以前,大西北只有陝西、甘肅、新疆三個行省。此後,版圖上的甘肅,變得東西狹長。這種奇特的地理形狀,是甘肅分出青海、寧夏兩省所致。甘寧青分省,是西北地區在民國時的重要的歷史事件。這起重大事件的導演者是民國時期著名將領——被稱作倒戈將軍的馮玉祥。說起鼎鼎大名的馮玉祥和他領導的西北軍,有必要要單獨拎出來仔細聊聊。馮玉祥是民國時期的著名人物,他苦心經營並統領的西北軍是民國時期的一支十分重要的軍事力量。民國時期的一批重要將領,如宋哲元、鹿鍾麟、韓復渠、石友三、劉鬱芬、孫良成、張自忠、吉鴻昌、馬鴻逵等均出自於西北軍,均是馮玉祥一手提拔的部將。
西北軍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辛亥革命後,民國成立,袁世凱委任親信陸建章任左路統領,後升警衛軍統領。馮玉祥的發跡要感謝他的姑父陸建章。
1912年,袁世凱任命陸建章為北京總統府警衛軍統領,兩年後改任陸軍第七師師長進軍陝西,並取代原陝西都督張鳳翽,成為新的陝西都督,後來,陸建章委任其內侄女婿馮玉祥任第七師左翼第一營營長跟隨陸建章進軍陝西。以後,此營擴編為第十四旅、混編第十六旅,馮玉祥亦隨著部隊擴編升任旅長,在陸建章的精心栽培下,馮玉祥從營長做起,直至第16混成旅旅長,馮玉祥以該旅為班底,在湖南、河南、陝西和湖北等地轉戰。1921年,馮玉祥率部入陝,8月任陸軍第11師師長,從屬直系軍閥,在陝西督軍閻相文自殺之後,接任陝西督軍,並以此地為地盤擴充。1921年10月10日馮晉加陸軍上將銜。進駐陝西是馮部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馮玉祥平生第一次取得了一塊大地盤。他統一軍政,加緊整頓擴充和訓練軍。,軍閥史中各路軍閥大多在出生地發跡,馮玉祥以安徽人身份在西北立足,根源由此開始。
1923年馮玉祥被北洋政府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辦(馮未就任),其職責為管理內、外蒙古及新疆地方事務對西北地區邊防負有軍事上、行政上的完全責任。不久,北洋政府又委任馮玉祥兼任甘肅督辦,他委派劉鬱芬代理。1924年馮玉祥所屬的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開戰(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臨陣倒戈,發動了著名的北京政變,改所統領的軍隊為「國民軍」,逮捕大總統曹錕,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出宮。1925年1月馮玉祥正式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所部也就被稱之為「西北軍」。
在經營西北的過程中,馮玉祥剷除原地方勢力,限制和排擠地方回族軍閥,加緊安插自己親信。先後將宋哲元、孫連仲和劉鬱芬等部下安排主政陝西和甘肅。經過幾年的經營,西北軍站穩腳跟後,馮玉祥想將寧夏、青海地區從甘肅省分出、劃分為兩個獨立行省,這樣就可以由中央政府重新任命省主席等官員,從而合法地把西北軍勢力打入。
1928年,馮玉祥指使時任國民政府內政部長、馮系親信薛篤弼以寧夏與青海距離甘肅省城太遠,交通不便為由,提出甘肅分省的建議,於是在1928年9月5日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上,正式決定將青海和寧夏改為行省
可以說,寧夏、青海的建省,是西北軍與甘肅地方軍閥政治鬥爭的產物。而蔣介石為防止軍閥割據、克服尾大不掉之勢,在政治上也鼓吹「縮小省區論」,以在各省間製造互相牽制、彼此抵消的局面。
寧夏建省所管轄的地盤為寧夏道舊屬8縣和寧夏護軍使轄地(即阿拉善、額濟納二旗)。面積大約二十四萬平方公裡,約為今天寧夏自治區面積四倍。初期人口大約七十萬左右,後增至一百三十餘萬。省下設行政機構民政、財政、教育、建設4廳。
首任省主席門致中(1928年11月1日 - 1929年5月),吉林人,馮玉祥的部下,曾任馮部17軍軍長。後當了漢奸。上任僅幾個月即被甘肅臨夏的尕司令馬仲英驅逐而離職。
第二任省主席吉鴻昌(1929年5月-1930年8月30日)。河南人,曾任馮玉祥西北軍軍長,抗日英雄,後加入共產黨,被軍統特務殺害。記得2003年本人還在單位上班時,河南的十多名同行來寧夏參觀交流,座談會上自己曾說過,河南和寧夏還有一些淵源,河南人吉鴻昌曾任寧夏省主席,寧夏人李成玉任河南省省長(當時的河南現任省長)。
馬福壽曾短暫任代理主席,(1930年9月 - 1931年6月9日)。第三任就是寧夏的土皇上馬鴻逵(1931年6月9日任命,1932年2月5日 - 1949年7月31日)統治寧夏17年。
1949年寧夏解放後,仍保留寧夏省,直到1954年撤銷,併入甘肅省。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寧夏翻開了新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