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四個層次及路線圖
2025-02-20 19:42:24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現代教育實驗室主任 蔣鳴和
我一直關注並投身於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目前,我們自己組織了一個專門的團隊,正在研究中國移動學習教室(或者也叫「互聯課堂」)的教學實踐。在2010年9月底,我曾參加由《中國電腦教育報》和戴爾公司舉辦的「ICT技術開啟未來教育」圓桌論壇,並向業界的同仁們分享了我們針對學校信息技術應用狀況的分析。我們的分析是,不同的學校處於信息化應用的不同的四個階段,呈現出一個金字塔型的結構
第一個層次的學校,其信息技術應用仍處於個別實驗階段,在這些學校裡,信息技術並沒有做到常態化,信息化教學也基本以示範演示為主。這時,學校的信息化教學室是不可能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當然,我們的校長和老師都知道,雖然處於這個階段不能全面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但是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第二個層次是在實施班班通以後,信息化教學變成了常態化,資源利用也實現了常態化。在這個階段,信息化應用開始進入了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
第三個層次的學校,其信息化應用的重點是在信息化教育常態化以後,逐步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學校開始著手研究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改革。
目前,最高層次的學校就是探索信息技術支持的創新型人才的早期培養模式。在這個階段,學校和老師對整個課程的數位化內容進行了重新審視,形成以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真正實現信息技術促進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創新。舉例而言,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和上海中學正在探索的數位化實驗室系統的建設和校本選修課程的實施。在這個層次,不再是資金投入多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問題。
如果對全國區域做一個調查估算的話,我認為,目前全國範圍內,教學信息化處於第一層次的中小學大概佔80%,正在實現從第一個層次向第二個層次轉化的學校大概佔15%,處於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的學校還不到5%,這就是中國中小學教學信息化的現狀。
那麼,今後十年,我們的教學信息化應該怎麼走?我認為的發展路線是:第一步,全面接入網際網路,實現「班班通」,即教育資源應用的常態化,技術支持教學的常態化;第二步是從「課程整合」走向「有效應用」,特別是關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領域的拓寬,例如實施分層的差異化教學、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體系,基於網絡的城鄉學校遠程合作模式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特別關注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
關於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計算機與學生的比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是明確提到的,但這中間存在一個怎樣分配的問題。例如,能否發展無線網絡加移動筆記本或其它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教室,在課堂範圍內首先實現「一對一教學模式」——即一個學生一臺移動終端,從而為學生應用技術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提供環境。
移動學習教室如何在教學上實現創新?我們現在正在研究三個課題:
第一, 學生自主探究的課堂。現在有些學校在教學中開始使用虛擬實境的工具軟體支持學生開展模擬仿真的探究學習。比如說,上海曲陽路第四小學應用模擬仿真的工具軟體開設了科學的拓展課,這三年級的學生就能夠嘗試在虛擬環境下種子發芽的多因素實驗設計,這的確是了不起的成績。
第二, 基於電子白板的雙向交互課堂。電子白板的核心功能是促進交互,而且這種交互應當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互。現在很多學校的電子白板應用還局限於基於課件的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互,只有學生能應用技術自主學習,電子白板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的工具,實現雙向交互。
第三,分層的差異化學習的課堂。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興趣,可以有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途徑,這就是分層的差異化學習,要實現分層教學必須依靠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中國的班額這麼大,四五十人一個班,不可能像國外那樣分層教學,只能是一刀切的教學。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用網絡平臺進行分層,實現不同的學生學不一樣的內容,有不同的學習途徑。
基於上述的分析,我對2020年信息技術在中小學的應用有一個發展願景,那就是希望到2020年,我們基本能摒棄應用「課件」+「演示」所進行的灌輸式教學,絕大多數學校實現了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的常態化,教學信息化能普遍聚焦於應用技術如何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全面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