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元朝滅亡得如此之快?
2023-03-31 10:12:45 3
說到元朝,相比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
1、不開科舉考試,不能把文化人吸納進入統治體系。
元朝統治期間,前後一共不過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的共計1139人。這樣的錄取人數相對於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實在是極其稀少,因此很多讀書人都始終游離於元朝政權之外。習慣於馬上得天下的蒙古人沒有了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統治能力之低可想而見。
2、沒有一個可靠的皇位繼承人制度,皇位繼承陷入混亂。
皇位繼承,是古代王朝的大事。與漢族的嫡長子繼承制不同,蒙古的習俗是「幼子守灶」,也就是把父親的絕大部分基業傳給最小的兒子。這樣的繼承制在草原上遊牧時比較有用,可以保護最小的兒子能夠獨立。但在家大業大的時候,就會成為隱患,成吉思汗死了以後,窩闊臺繼承大汗之位,但是幼子拖雷卻繼承了成吉思汗絕大部分的兵力。等窩闊臺死後,拖雷家族依靠雄厚的力量推翻了窩闊臺家族的統治,也成為後來蒙古內戰的根源之一。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依然沒有解決皇位繼承制,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間,元朝居然先後有十位皇帝,如此動蕩的王朝,自然會把絕大部分精力用於內鬥。而且每次內亂,死的最多的都是爭皇位精銳禁軍,對戰鬥力的傷害可見一斑。
後來一直到了元末大起義以及朱元璋北伐時期,元朝內部還在陷於內鬥,真是不作死不會死。
3、元朝把漢人列入最低等級的賤民。
元朝統治之初,就將全國老百姓分為四等人。其中,蒙古人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則為二等「色目人」,原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等為三等的「漢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則不均為「南人」。
最後,元朝的統治正是被來自南方的「農民」起義所推翻,所以實際上就是「南人起義」。所以元朝一開始就犯了個錯誤,將人口最龐大的整個群體都定義為「四等人」。
幾百年後,滿清統治者正是因為吸取了元朝的教訓,通過開科舉、定繼承人、強制剃髮等措施,才一直維持到1911年,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波濤中,被徹底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