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別稱踏青節 寒食節
2023-04-01 18:47:24 1
大家都知道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掃墓和祭祖的日子。那麼你們知道嗎?清明節最早的時候只是一種節氣名稱。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清明節的習俗又有什麼樣的含義。
一、關於清明節的來歷詳解
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由來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但在起初,清明並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節還有踏青節、寒食節等別稱。
二、清明節的習俗,融合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的習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個清明節。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趕走積鬱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小結:看了以上關於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我們知道了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