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時光緩緩古韻悠悠)
2023-08-06 23:36:18 1
有這樣一處地方
「靜」到你的心靈
這裡的雲和令人著迷
不論是街道、古鎮、鄉村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獨特韻味
那便是——仁化恩村
據清嘉慶《仁化縣誌古蹟志》載:「仁化功名坊表有十,恩村獨佔其五」,村內存留的古建築仍大部分保存完好,有七個祠堂、五個牌坊、兩座門樓、一座古城堡、二十幢古民宅,這些牌坊、古祠堂和古代朝廷賜物,曾在明、清兩代極盡榮華,也是恩村鼎盛時期的見證。
巍巍門樓 凸顯風採
走進恩村,一個與眾不同的印象就是有兩座古式門樓,成為進出該村的門戶。北門匾額書「拱北裡」,有拱手北面朝聖的意境,表現在封建時代,這個恩村蒙氏家族與帝王恩寵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幅古老門聯「由是路東蒙初步;入其門安定首關」,說明這個家族的祖先發祥於齊魯的東蒙山,輾轉南來這恩村。內聯「氏授東蒙壯甲第;門朝北闕應天樞」,是這個家族光大仕宦門聲,與京廷國事遙相呼應的具體寫照。看門樓建築為二層牌坊式,喙牙翹角,氣象不凡。
進此門往南,踏著古老的鵝卵石巷道前行,觸摸被古人無數足履舔磨得溜滑光圓的五色臘石,一種強烈的時代滄桑感,讓人們回到過去和久遠……到了村邊,又一座門樓南門矗立眼前。內門有「安定世居」「恩光」兩匾額,點明了蒙姓的堂號,也道出了恩村名字的由來。外門有「東蒙保障」「圖南門」兩匾額,內門聯是「建圖南關新甲第;受氏東魯舊家風。」外門聯是「義路禮門東蒙規矩;入孝出第安定風聲。」可見南關門的建設在拱北裡之後,這時新村官宅已初具規模,尤以外門聯的含意,是對進恩村的內外人士一種禮義村規的忠告及官宦世家的宣揚,有一種清高自律、由我及人的昭示。看此門樓,比拱北裡厚實,為四方門樓,與古城堡的南城門連成一線,是當時恩村的南面屏障。門樓四角翹楚,寶頂崢嶸,見證著恩村鼎盛時期的風採。
悠悠古城 氣勢猶存
由「圖南門」外牆根向東,沿水渠外大道直插恩溪河邊,到一棵大榕樹下,即見一座高大的古城樓連著一道古城牆,巍巍橫亙於恩溪河畔。城樓是南城門,三丈見方的城樓上設有炮臺兩座。城牆為磚石砌就,高6米,上建堞垛馬道,城牆四面圍護著古恩村,四方城門鎖衛,成一座固若金湯的古城堡。
由南城門城牆腳沿恩溪岸邊古驛道往東北,走一百多米即見東門,這是恩村古城的門戶,花崗巖條石砌就的門樓,居高臨下,俯瞰驛道及碼頭,監護著當時南北水陸交通的要道。遙想當年粵湘兩地官民商旅,都由此驛道北通汝城,南至韶州,驛道上車轔轔,馬簫簫,河道上舟搖搖,槳悠悠,該是何等的熱鬧。
由東門往北,是護城河遺址。沿巷道往西,在幾縱幾橫的「宗城」內穿巷而行,直到西門「營裡門」。城門建築與東門相同,城門上還有當年鐫刻的「營裡門」三字。整個城池佔地面積五畝,是恩村人僻戰亂、保家園的宗城族堡,也是南宋江南名宦蒙英昴對家鄉的一大貢獻。
蒙英昴是南宋寶祐年間進士,與文天祥同榜,歷官國子監教授、臨安督學、襄陽招討使,總領江南五省軍政。他遭奸臣賈似道陷害,最後被逼辭官回鄉。他選擇了交通便捷的臨河高地,圈以城牆,四面開挖護城河,築四城門崗樓,居高臨下,成為當時冷兵器時代易守難攻的城防要塞,保全了蒙氏家族數百年免遭兵匪之災。後來這個城堡從明朝洪武年間開始,一直作為韶州府的巡檢司署,鎮守湘粵邊陲,保一方平安。歲月悠悠,古城悠悠,看到這城牆堞垛、城門古蹟、歷史遺存,真會對這裡的先民陡增崇敬。
赫赫宗祠 風光榮耀
「一門三進士,三房七祠堂」,是恩村蒙氏家族勃興期與鼎盛期的見證。蒙氏恩村始祖蒙念四從江西於都南來韶州,卜居仁化恩村,到第三代蒙天民首開科甲,中了南宋慶元年間一甲第十二名進士,被宋寧宗封為文林郎,並御筆欽點為仁化縣知縣。敕封聖旨現仍懸掛於祖祠「蒙氏家廟」,並記載於明清兩代的《仁化縣誌》。蒙天民以下的子侄孫輩,又相繼出了蒙應龍、蒙英昴、蒙淵龍等進士,故有「一門三進士」之稱。
宋朝以前的仁化縣素稱仁陽,宋寧宗欽點蒙天民為仁化知縣。蒙天民到任後,殫精竭慮,構建營房公宅,建立官衙縣府,修築城牆堡壘,整修渡口碼頭,設立第一個縣學館,使縣城初具規模。他還下大力氣疏河淤、炸灘礁,開通了仁化至恩村、城口、扶溪、長江等地的錦江河運,對溝通仁化與城口、長江山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正因為蒙天民政績卓出,皇帝恩賜在恩村為其家族建立「蒙氏家廟」,在當時是極盡榮光的。以後又先後建起了世科祠、功德房祠、德志祠等七個祠堂,可見恩村蒙氏世家的顯赫地位和文化底蘊。其中,現存的德志祠,始建於清乾隆時期。據《廣州近百年教育史料》《城口鎮志》等資料記載,恩村德志祠還曾是廣州執信中學辦學舊址。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廣州執信中學遷樂昌縣。1943年,改為「廣東省立執信女子中學」,招收男女生。1944年,樂昌淪陷,時任校長林寶權將校遷至仁化恩村,在恩村德志祠辦學,開辦初高中部,招收學生200多人(大部分是隨校生),新中國第一代女飛行員伍竹迪曾經在此就讀執信女子中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執信女子中學遷回廣州。
功名牌坊 彰顯榮華
據清朝嘉慶《仁化縣誌古蹟志》載:仁化功名坊表有十,恩村獨佔其五。其實,恩村的功名牌坊除了為蒙英昴立的「進士坊」、為蒙正立的「觀光坊」、為蒙祿昌立的「五馬坊」、為蒙榮立的「登選坊」、為蒙溫立的「登第坊」以外,還有為蒙均遠立的「都臺坊」和清光緒年間「維新牌坊」。這些牌坊,曾在明、清兩代極盡榮華,成為蒙姓恩村江南第一仕家的村志,也是恩村鼎盛時期的見證。仁化縣城文峰塔的兩任縣令主修,也曾以「文筆衝霄」的塔匾來頌揚提攜過他們的恩師蒙祿昌。
時代久遠,歷史滄桑,恩村的牌坊現存「觀光坊」「維新坊」「五馬坊」已重建,最雄偉的石牌坊文天祥親書的「進士坊」匾額還在。「觀光坊」為青磚條石建築,成四方門樓式,翹角崢嶸。傳說坊匾為宋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對聯「甲第休誇二宋美;文章應許三蘇齊」為謝枋得所寫。而「維新坊」的修築,說明恩村人在鴉片戰爭以後,踴躍參加戊戌變法和維新運動,在重大歷史關頭,都是身先士卒,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
古村民宅 古樸典雅
走進恩村尋常百姓家,領略古村民宅風採,感受到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古樸、恬淡、安寧和文化氣息。
沿著青磚山牆夾峙的小巷,踩著光華錚亮的鵝卵石巷道前行,古樸典雅的民居村落依南北主巷延伸,兩邊多條東西村巷之內就是緊湊排列的各家各戶了。在蒙觀生的家院,門廳上的窗花雕刻更是精彩,中間是「福在眼前」「八仙飄海」,窗框刻畫的是「麒麟賜福」「雙鳳朝陽」……整個家居滲出濃濃的文化氣息。另一戶為清朝的翰林院學士第,外牆上的壁畫和浮雕,喙牙翹角的屋簷,翠綠琉璃瓦檔,都顯示出高貴典雅和華美。
還有一戶是建於民國初期,青磚砌築,連通碉樓,廣施壁畫、灰塑等,白底藍紋為基調,梅蘭菊竹為主題,突出清雅淡泊主旨,並賦予詩詞點綴。外牆面門窗上部,均設置門窗帽,兼具遮陽避雨和美觀功效。該民居具有明顯的建築文化價值。如今作為恩村的村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