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尼採個人簡介(尼採FriedrichWilhelm)

2023-04-22 01:17:15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學家、語文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尼採24歲時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採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採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尼採思想的真正價值在於人類意識的深化,他對人類精神發生學的論斷使人類的自我認識提升了一個層次。他的存在使每口思想之井都可以挖得更深,至於別人怎麼使用尼採這把鶴嘴鋤,那不是尼採本人能夠對其進行約束的。尼採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治癒自己。在尼採意識尚存的最後時光,他在義大利都靈抱住一匹挨打的馬失聲痛哭,已經有無數學者希望洞徹那一時刻尼採的心靈,而我寧願相信尼採正如拉斯科尼科夫一樣重新獲得了「同情」這他一直加以仇視的感情,他不再是「超人」了,他是一個人。

尼採的哲學崩潰了,基督獲勝了,這就是反基督者尼採的一生。(在《我妹妹與我》這本可能是偽作的尼採作品中,尼採用瘋狂的囈語提到基督打敗了他。)

【人物生平】

↑↑↑1861年17歲的尼採

1844年10月15日,弗裡德裡希·尼採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呂岑附近的洛肯村的一個牧師家庭。

1849年7月30日,尼採的父親卡爾·尼採因患腦軟化症去世。1858年10月進入瑙姆堡附近的普夫塔文科中學學習。在校期間與同學卡爾·馮·戈斯多夫和保羅·杜森結為好友。

1864年10月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文學。1865年10月轉學到萊比錫大學繼續攻讀語文學。閱讀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影響。

1866年開始與同學埃爾溫·洛德結為好友。1868年11月8日在萊比錫結識理察·華格納。1869年2月被巴塞爾大學聘為古典語文學副教授。5月17日首次到琉森城郊的託裡普森拜訪華格納。5月28日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講,題目是《荷馬與古典語文學》。

1870年,創作《悲劇的誕生》(1872年1月出版)。3月被任命為正教授。8月以志願看護兵的身份參加普法戰爭,傳染上白喉和痢疾。10月因病退役,回到巴塞爾大學,與同事弗蘭茨·奧弗貝克結為好友。

1872年2—3月在巴塞爾大學作題為《我們教育設施的未來》的演講。(後作為遺著出版)5月22日參加拜洛特音樂節大劇院奠基典禮。

1873年,創作《不合時宜的思想》第一部《懺悔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未完成,其片斷後作為遺著出版)。

1874年,創作《不合時宜的思想》第二部《論歷史對人生的利弊》和第三部《教育家叔本華》。

1876年《不合時宜的思想》第四部《華格納在拜洛特》。8月前往拜洛特出席首屆音樂節。9月同心理學家保羅·雷進一步交往,成為好友。10月因病獲假,同保羅·雷和瑪爾維達·馮·梅森布格一起在索倫特過冬。10—11月在索倫特同華格納最後見面。

1878年,創作《人性的,太人性的》的第一部。1879年病重,辭去巴塞爾大學教職。1880年《漫遊者及其影子》,《人性的,太人性的》的第二部。3—6月首次在威尼斯逗留。11月開始首次在熱那亞過冬。

↑↑↑生病期間的尼採

1881年,創作《曙光》。首次在瑞士恩加丁高山療養地西爾斯—瑪麗亞度夏。1882年,創作《快樂的科學》。1883年,創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二部。

1884年,創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部。8月亨利希·馮·斯坦因來西爾斯一瑪麗亞拜訪尼採。

1885年,創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1886年,創作《善惡的彼岸》。1887年創作《道德譜系》。

1888年4月首次在都靈逗留。喬治·勃蘭兌斯在哥本哈根大學開設關於尼採的講座。5—8月創作《華格納事件》《酒神頌》。(1891年出版)8—9月創作《偶像的黃昏》。(1889年1月出版)。9月創作《反基督的人》(1894年出版)。10—11月創作《看哪這人》。(1908年出版)。12月《尼採駁華格納》(後收入全集出版)。

1889年1月在都靈精神錯亂,送往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900年8月25日,病逝於魏瑪。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卡爾·路德維希·尼採

曾任普魯士王國四位公主的教師、新教牧師

母親

弗蘭切斯卡·奧勒

虔誠的新教徒

妹妹

伊莉莎白·福斯特-尼採

尼採著作編注家

社會交往

1875年10月,結識瑪爾維達·馮·梅森布格,後成為好友。1890年5月母親護送尼採回瑙姆堡。1897年4月20日尼採母親去世。妹妹伊莉莎白將尼採遷移到魏瑪。

【主要作品】

出版時間

中文名

1867年

《第歐根尼·拉爾修》

1870年

《希臘的音樂劇》、《蘇格拉底和悲劇》

1872年

《悲劇的誕生》、《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荷馬的競爭》

1873年

《不合時宜的考慮》第一部《大衛·史特勞斯》,《思維和事實性》

1874年

《不合時宜的考慮》第二部《歷史研究的功罪》,第三部《作為教育者的叔本華》

1876年

《不合時宜的考慮:第四部《理察·華格納在拜羅伊特》

1878年

《人性的、太人性的》

1879年

《漂泊者和他的影子》、《雜見和箴言》、《漫遊者及其影子》

1881年

《曙光》(又名《朝霞》)

1882年

《令人愉快的知識》第一、二、三、四部

1883年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二部

1884年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部

1885年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

1886年

《善惡的彼岸》

1887年

《論道德的譜系》

1888年

《華格納的情況》 《偶像的黃昏》《反基督教者》《尼採對華格納》《瞧!這個人》

【哲學思想】

▲權力意志

·生命意志

對尼採來說,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尼採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儘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衝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採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指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批判傳統道德

尼採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採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採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採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

尼採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採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西方的傳統道德所崇尚的美德。

·批判現代理性

尼採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蕩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矇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誌,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強力意志

尼採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尼採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慾;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躍,爭鬥。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採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採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

·超人哲學

尼採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採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採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義。其喻義是說,超人是對天國的否定,是對上帝的替代。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採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尼採的哲學觀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的使命就是要關注人生,給生命一種解釋,給生命的意義一種解釋,探討生命的意義問題。這與尼採所讀叔本華的著作有一定關係。還有一點看法,尼採指出哲學是非政治的,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所以尼採對哲學的看法,第一是對生命,關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學術的。哲學不是純學術。尼採對傳統哲學進行批判,關鍵在於沒有關注人生。傳統哲學造成的後果是虛無主義。現象背後是沒有本質的。

·虛無主義

尼採自稱為「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但他的學說脈絡可說是沿著超脫虛無主義而來。尼採認為所謂價值、觀念、真理都僅僅是人為的解釋,世界本身並沒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終極的價值或意義。虛無主義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採認為柏拉圖描述的理性世界(理想國家)、基督教所說的天國、世界擁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類的產物,並無終極的客觀性。尼採以「上帝已死」作為虛無主義來臨的象徵,這也成為後來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人的哲學起點。尼採認為虛無主義有兩種:消極、病態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有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和叔本華的哲學等。積極的虛無主義則是將失去終極價值的危機視為能夠創立新價值的契機。尼採相信,即使虛無主義來臨,人們也能借著價值重估重建新價值,以獲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採也強調,若人們要成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對某種確定永恆價值的渴望。因為「對於某種無條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種產生於脆弱的需要」。

·藝術救贖

尼採提出以藝術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簡單的說,即審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境遇。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讓人們更有勇氣與力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因此,尼採理想中的是一種悲劇式的人生觀。他認為悲劇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在悲劇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運的折磨),而是身處命運中所能激發出的力量

悲劇審美所能達到的境界即是「愛命運」、尼採視之為一個偉大人格的必須條件,「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愛命運是對自身命運的肯定,甚至可以不願意現況的任何改變。而永恆輪迴更是這種精神力量的試金石。尼採顯然認為憑著人的意志就能達到這種境界,這使得他的哲學帶著某種唯意志論的傾向。

尼採對向來被視為負面的痛苦有相當高的評價,他厭惡像功利主義那樣僅追求最大快樂值的價值觀,「所有這種以快樂和痛苦、也就是根據附帶和衍生現象做為衡量事情價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膚淺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為,任何明暸創造力和藝術家良心的人都會嘲笑的看輕它」。他認為痛苦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痛苦使得人們更有智慧及力量。

·美學思想

尼採認為美不能獨立於人的判斷而單獨存在,美也是人類的產物。同時尼採也認為力與美是一體兩面的事,「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力量充沛與否也可用在對人的美醜判斷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軟弱、貧乏、無能,所以他說:「沒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醜的了。」在《悲劇的誕生》中,尼採將美區分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狀態,可稱為「醉」的狀態;日神精神則是沉靜、節制,可用「夢」的狀態來形容。到了《偶像的黃昏》,尼採又改變他的解釋:「兩者都被理解為醉的類型」,而「醉的本質是力量的增加與充滿之感」,尼採認為真正的藝術可以使觀眾感受到當初藝術家創作時力量充盈的狀態(即醉感),「藝術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創造狀態,激發醉境」。

尼採在美學上另一項理論即是將藝術和生理結合起來:「美學只是一種應用生理學。」,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在藝術構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種力。」「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慾及最精神性的創造。」而藝術家是性慾旺盛的一群人,「藝術家按照其性質來說恐怕難免是好色之徒。」但他們卻曉得節制以儲存力量創作。尼採的美學思想及藝術救贖的觀念具體的呈現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認為人在欣賞美的時候同時也會渴望成為美的東西,而他也相信人們也能夠將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藝術品,這也算一種藝術創作。「給人的個性一種『風格』,這是一種稀少且崇高的藝術!」而這個過程能夠成為忍受這個世界醜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應該對自己感到滿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人的面目』完全忍受。」但風格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塑造,尼採不相信人像薩特說的「存在先於本質」,而是已經被某種先天的本質決定,而人們應該順著自己的本質去發展。所以他說:「你的良知在對你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倫理批判

許多倫理都屬於平等主義,像基督教中強調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倫理學中也賦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嚴和價值,就連在功利主義那裡,在計算最大快樂值時,每個人的感覺都被納入同等的考量。但尼採極力反對這種觀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心性素質都是不同的,「人並不平等,他們也不會變平等!」鼓吹人人平等更無正當性,因為這種概念有礙於人整體素質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說教者」是「毒蜘蛛」。普遍主義也是常見的倫理觀念,其基本概念為:一道德律應該被推廣到所有人身上。尼採則認為每個人的素質、性格都不相同,對應的道德義務也該有所差別,「對高等人是營養和愉悅的東西,對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藥。一般人的德性對哲學家也許意味著惡習與弱點」。他進一步闡述每個行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這麼做』就是還沒有對自知邁出五步。否則的話他就會知道根本沒有,也不能有一樣的行動。

尼採並不認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個人本質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經是以及將會是的命定性分開」。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當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說自因是:「目前為止被人想出來最佳的自相矛盾。」那當初為什麼會有自由意志這種理論的出現?尼採的回答是:「人被認為是自由的,以便他們可以被判斷或懲罰。」一般而言惡往往被視為欲除之而後快的東西,但尼採認為惡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它有刺激人類的功效:「所謂善就是能保護人類的,所謂惡就是不利於人類的。但事實上,惡的刺激所帶給人類相當程度之事當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維護上,其影響是和善一樣的,—只是它們的作用不同罷了。」尼採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項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隸道德說,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隸道德的成分。尼採認為道德的起源是當弱者被強者欺凌時,便運用他們的精神力量,製造出良心譴責、善惡等來抵制強者的進犯。奴隸道德通常帶著怨恨及衍生而來的反動心態。例如企圖將具有創造力量的強者的價值拉平,而將他們的特性,轉換為成具倫理意義的「惡」;自己身上軟弱的性質,轉換成「善」等。尼採因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來源,所以以奴隸道德來質疑傳統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來源的正當性。

·政治態度

尼採對國家是頗有微詞的,他也自稱為「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國家……在那裡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我……所有人的慢性自殺被稱為『生活』」。他對其母國——德國在普法戰爭後呈現的那種自大、德國至上的氣氛尤為不滿,「德意志所到之處,就敗壞了那裡的文化」。他的批評主要是建立於他對文化的關心上:「文化與國家……是對立的……所有偉大的文化時代都是政治衰落的時代:凡是在文化上是偉大的永遠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他較欣賞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而不是德國的原因就在於此。尼採反對那種標榜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他視之為「小政治」(klinenpolitik),相對於此,尼採期盼的是關心以那個等級的人領導國家的「大政治」(groβerpolitik),「搞小政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下個世紀將會為我們帶來為支配地球而產生的戰爭—搞大政治的衝動」。

尼採再三強調人的等級之分,這些想法可謂他倫理思想的寫照。因此他也反對民主政治,尼採認為民主思想乃是根源自基督教,「民主運動是基督教運動的繼承人」。這背後又有弱者想把強者的價值也拉平的心態作祟。

但尼採對社會主義也無好感,因為他在其中發現太多報復心:「在今天的暴民中我最恨誰?社會主義的暴民,他們是下等人們的使徒,他們損害工人的本能、快感及對其渺小生存滿足感,他們使工人嫉妒、教他們復仇。」

尼採曾在《反基督》一書中,粗略的道出他所認為理想的社會制度。他把社會階級分成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創造價值,由他們擔任統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堅強的人,他們聽命於第一階級,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及執法。等三等人是最多數的平庸大眾,滿足於他們平凡的生活。尼採也強調對於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而言這三種階級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也不贊成以強凌弱,他認為高等人善待比他低等的人是應該的。「事實上,如果要有例外的人,平凡的人是首先就需要的必然:高等文化依存於其上。例外的人應該對待平凡者比他自己和同等級者更溫柔,這不是出自內心的禮貌———這根本是他的義務」,這種「例外的人」甚至可以用「具有基督心靈的羅馬凱撒」來形容。至於如何實行這種社會制度?尼採對於這個問題則沒有答覆。

【文學特點】

·《尼採自傳》

尼採的散文集中地體現了作者的深刻思想。首先,尼採反對從概念到概念的思維方式,反對長篇大論的說教和論證,而是有感而發,針對某個問題,採小節的方式,以類似於警言和格言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新論點。正是在這樣類似短文的散文中,尼採有意識地向東方思維方式接近,以擺脫西方傳統的、形上學的思維模式的羈絆。在表述上,他更多地是揮灑自如地表述,使文字更生動和具有感悟性,把徹底的批判精神與紮實的古典語功底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其次是振聾發饋。一語破的是尼採散文的主要語言風格。在作品中,尼採探討了各種人生問題,而所有問題都立足於一個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是生成的,存在是段設的,同樣,上帝也是根據人的需要而虛構的。

因此,尼採認為:世界上沒有事實,只有解釋,指出「上帝死了」,強調價值重估。

正是因為尼採能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的社會體制、文化傳統、觀念形態中的弊病,所以,20世紀人們對他的思想作出的反應要比他所處的時代強烈得多。

再次,尼採認為藝術的象徵力可以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而隱喻是啟發人們思索的更好手段。因此,他的作品中揮灑自如地使用明喻、隱喻和諷喻等藝術思維手段。正是因為隱喻等藝術手段的運用,使他的散文更具生命力、感悟力和意義上的張力。

·詩歌

尼採的詩分為兩類,一類是「格言」,即哲理詩,另一類是「」,即抒情詩。他的格言詩凝練、機智、言簡意賅、耐人尋味。有些格言詩,短短兩行,構思巧妙,語言質樸,意味深長。如《老實人》《鏽》《非自願的引誘者》及《反對狂妄》等。尼採的抒情詩也貫穿著哲理,但方式與格言詩不同。他力圖用他的抒情詩完整地表現他的哲學的基本精神——酒神精神,追求古希臘酒神祭頌歌那種合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身心完全交融的風格,其代表作是《酒神頌》。這一組詩節奏跳躍,韻律自由,如同在崎嶇山中自由舞蹈;情感也恣肆放縱,無拘無束,嬉笑怒罵,皆成詩句。

【後世影響】

尼採的思想顛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採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慄。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傑克·倫敦、福柯和德希達、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採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託馬斯·曼、肖伯納、黑塞、裡爾克、紀德、魯迅等。

對於西方「好戰文化」的影響

19世紀歐洲「好戰文化」的形成,在尼採的「主人道德」學說中更得到最為透徹的說明和最獨特的表達。

《論道德的譜系》這部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一年問世(1887年)的經典著作,根本意義就在於以「宣言的形式」宣告了世紀歐洲價值觀劃時代的突破,它無情地踐踏了一切人類文明既有的價值標準,並將其視為「奴隸道德」、「弱者的倫理」。而將戰爭、徵服、掠奪、殺戮和統治,稱為「主人道德」、「強者的邏輯」。認為後者才是「現代文明」的真正實質。尼採學說以「強者與弱者」的永恆對立,徹底顛倒了劃分「野蠻與文明」的價值法則,從而將歐洲19世紀張揚的「強權即公理的法則」視為人類新的價值觀、新法律觀的起源,以此重新書寫了人類道德譜系。

·對生命哲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

尼採是第一個明確揭示人的心理中無意識領域並加以細緻剖析的人,他的作品給現代深層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富有啟發性的觀念。弗洛伊德以《夢的解析》一書為精神分析學奠基,而尼採比他早二十到三十年就對夢的作用和機製作出類似的分析。尼採對於無意識有不少精闢的洞見,但這些洞見還都是零星的。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學研究現代文明時,能夠發現他把尼採的某些見解具體化了。尼採還在意識的背後進一步分析探討其深層的心理活動。他認為所謂的意識只不過是我們精神和心理世界的一種狀態,尼採強調對於意識背後深層心理的探索,使他日後成為學界公認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的先驅者。

·對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

在薩特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尼採思想的清晰而有力的複述,他同樣把人性歸結為自由,把自由歸結為意願和評價。不過尼採儘管強調個人有評價的絕對自由,但他畢竟還提出了他自己的價值尺度即強力意志。薩特卻把價值的相對性推至極端,否認任何可供考慮的尺度。是以民間文化的形式進駐人們的心底。

【人物評價】

中國作家魯迅:「若夫尼佉,斯個人主義之至雄傑者矣。」

中國作家、學者郭沫若:「尼採的思想是」五四時期「的意識中心」

中國詩人聞一多:「最前進的、最革命的、最富於理想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是生命力飽漲的象徵,是生命的頂峰」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慄。」

【人物爭議】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尼採的哲學被第三帝國利用,成為法西斯的外衣。強權主義、個性強權論被打造成世界大戰德國政策的指導原則,尼採的哲學被國內外許多學者視為「戰爭哲學」,尼採也就成了「戰爭鼓動者」。

而到了新時期,尼採哲學的誤讀又負向演化成了個人主義,與其說這是尼採的爭議,更恰當的應該是對尼採哲學的爭議。

而尼採的自詡太陽,超人強力意志,「重新評定一切」等學說在哲學界存在比較大的爭議,部分學者哲學家認為他的學說是在利用形上學的否定觀搞虛無主義,完全顛覆了西方思想,是將西方經過上千年建立起來的價值觀進行推倒重新樹立,是開歷史的倒車的行為,同時部分學者認為其思想理論是以後一大批極端分子出現的罪魁禍首。

後世紀念

↑↑↑洛肯尼採紀念館

尼採紀念館位於尼採的出生之地洛肯,其中心建築是50平方米的尼採施洗教堂,穿過教堂是尼採墓地,尼採墓10平方米,三墓並列:西側是尼採,東側是母親,尼採妹妹伊莉莎白。

【名言】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尼採

也許要說的意思就是:明白你是個弄啥的,這很重要?

讀書時候,忍受同學們辱罵,老師的嘲笑。

上班,忍受同事的嘲笑、甚至欺負。

可他卻笑著忍受了這一切,他明白不是為了這幫同事打工,而是為了自己在家生病的父母。每個月都要靠著他這點工資付醫藥費。他即便受到了再大的屈辱,也要忍著不去跳槽。

所以就是這個理兒,人活著,每個階段,每個年齡,都會有不同的活法,去忍受不同的生活。為別人也好,也自己也罷,前提他知道自己的方向,以及目標,更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

尼採最精闢一句名言,僅23字,無數人讀了,都會很有感觸,讀完後,也明白了自己為什麼而活,更是可以去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尼採的崩潰與死亡】

1889年1月3日那天早上,尼採離開都靈的寓所之後,走到卡洛·阿爾貝託廣場(Piazza Carlo Alberto),看到一輛出租馬車的車夫正兇狠地鞭撻一匹馬。尼採撲上前去以身護馬,卻昏厥在人行道上。在之前承受的長時間的孤獨和疾病下,最終失去了理智,精神崩潰了。

奧韋爾貝克先前剛接到尼採又一封滿紙荒唐言的信函(下令槍決所有反猶太分子),聞訊後立刻趕赴都靈,試圖挽救這位神智已經錯亂的好友。奧韋爾貝克乘火車抵達之後,發現尼採一個人蹲在寓所的角落,手中緊抓著《尼採反對華格納》一書的校樣,不由自主地顫抖著。尼採站起身來擁抱老友,開始歇斯底裡地啜泣,然後又癱了下去。奧韋爾貝克眼見好友病入膏肓,也不禁悲從中來。

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在此次發作後從此再也沒能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享年55歲。

到底是什麼原因將尼採逼到絕境?近代的診斷研究顯示,他可能罹患第三期梅毒(tertiary syphilis)。但是尼採表現在外的症狀,在當時很容易被誤判,他的原始診斷也從未被確認。固然,如同尼採自己洞見到的那樣,他的「橫渡盧比孔河」應該有其重要的生理學原因。不過,他同時也是自身誇大狂心態的受害者。糾纏尼採一生的被迫害情結(他曾經預言,自己的理念要等50年後才會出現知音),到了晚年卻轉變成自尊自大的錯覺。

1849年,尼採父親死於腦軟化,5歲時又目睹了2歲弟弟的死亡,從小孤僻自閉,根據尼採母親的說法,尼採的精神病並非遺傳所致,而是因為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及三氯乙醛造成的。這些並不能證明或排出尼採的病與遺傳有關,但是可以得出結論:尼採自幼就有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和傾向,與政治、哲學無關。

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35歲),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1月3日的早晨,遇到一個馬車夫正粗暴的抽打牲口,衝上去抱著馬的脖子,哀嚎道:「我受苦受難的兄弟啊!」(這是在模仿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一個片段——他已經分不清小說與現實了)然後,摔倒在地,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根據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發展和症狀表現分析,尼採自幼孤僻、自閉,後來發展到失眠,意識模糊錯亂,到最後手不聽使喚,不認人,發高燒死亡。據大量的例證,可以得出比較靠譜的結論:尼採自幼就有精神分裂症的前兆,55歲死於精神分裂症。

對於一個哲學家來說,不免有各種猜想,甚至有資料說,尼採根本不是真瘋,巧得很,尼採自己也說過:「我的瘋狂並不是假裝的,有幾個星期和幾個月的時間,我失去了時間與空間感,除了妹妹之外,無法認出任何人,並且努力要從深淵中把自己召喚回來,不斷重複說著:我是弗裡德裡希·尼採,拿著錘子的哲學家。」(尼採.《我妹妹與我》第十一章)

尼採自認是先知或救世主。在他看來,他的著作並非「文字作品」,而是「戰爭宣言」,徵伐對象是籠罩歐洲的精神危機。尼採將自己視為一座「戰場」,未來兩百年歐洲歷史都將在此展開。對他而言,查拉圖斯特拉與狄奧尼索斯這兩個人物絕非比喻而已,他自己就是查拉圖斯特拉與狄奧尼索斯,就是預示「超人」與「永恆輪迴」的先知

在都靈最後那段時期,尼採沉溺於其中的上帝情結(他曾經寫信給友人雅各·布克哈特表示:「其實,我寧可當一個巴塞爾大學的教授,也不要當上帝。但是我還沒有自私到那種程度,我無法拒絕以上帝的身份來創造世界。」),與他在19世紀80年代誇大的自我描述,其實只有一步之遙。遭到誤解、備受侮辱以及被釘上十字架,都在尼採對自身命運的期待之中,儘管到頭來,這種先見之明還是無法幫助尼採承擔自身的命運。

在尼採崇高的自我期望與世人對其作品的善意忽視之間,存在著一股極為強大的張力(「他們都在談論我……但卻沒有人會思索我!我知道這是一種新的沉默,人們的聒噪在我的觀念上覆蓋了一襲罩袍」),這種張力壓垮了尼採的精神,悲劇性地將他推入崩潰的邊緣。

尼採認為個人意志大於理性。那麼個人意志完全大於理性是什麼時候呢?就是理性消亡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指人瘋了。尼採就是這樣的人,他愛好鼓吹孤獨感,動不動號召「走入你的孤獨裡去」。更要命的是,他認為人存在的意義在於創造遠高於人類的超人,創造超人首先又要有別於幾乎所有人,因此「有別於幾乎所有人」帶來的孤獨感也就成了忠於超人以實現人生價值的標誌之一。

縱其一生,所言多是批判之說,所立皆是戰鬥之誓,易早亡。

……

【作曲家尼採】

尼採,在我們印象裡一直是最富創造力和顛覆性的思想家,但他作為作曲家的另一重身份常為我們所忽略。

——「這位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業餘作曲家憑著他對詩歌的敏感性,成功地寫出了如此富有想像力,旋律性極強的、又和諧的作品。在此,他的音樂語言直接而又美妙,讓我們想起了他的偶像舒曼。他的音樂又是如此大膽,預見了馬勒音樂中所具有的特徵。」這是專欄作家施萊謝爾(Fritz Schleicher)在一場音樂會後寫給《紐倫堡日報》的評論。

這段評論的對象並不是大名鼎鼎的演奏家,而是他們演繹的對象——尼採的音樂。當晚的曲目包含了尼採創作的藝術歌曲,鋼琴四手聯彈和戲劇配樂朗誦(Melodram)。

↑↑↑尼採演奏鋼琴

尼採自幼浸淫在宗教音樂中,早慧的他很快能彈一手好琴,並且通過自學掌握了作曲技能。他經常創作一些清唱曲,另外他會為一些著名詩人,如裴多菲,普希金,格洛特(Klaus Groth)等的詩歌譜寫藝術歌曲。

早年,他常將這些歌曲在節慶日時獻給他的親戚,以下這首在他 18 歲時創作的藝術歌曲《那裡流淌著一條小溪》(Da geht ein Bach)(歌詞來源于格洛特的詩)就是題獻給他的阿姨的。

1864年,他進入波恩大學修讀神學和古典學,不過他很快失去了對神學的興趣,潛心於古典學。在波恩就學期間,他頻繁觀看各種歌劇和音樂會演出。在此期間他的音樂創作興趣主要集中於根據裴多菲和普希金的詩歌譜寫藝術歌曲。

與華格納的友誼——1865年,他轉學萊比錫,同年讀到了當時還被人遺忘的叔本華的大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同時期的另一位音樂巨人華格納也是叔本華的忠實擁躉——正是對於叔本華思想的共同熱愛,促成了尼採和華格納之間的友誼。

在給華格納的一封信中,尼採寫道:「能將我的名字與您聯繫在一起,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我知道另外只有一位您精神上的同道——叔本華才能與您相提並論。」

↑↑↑尼採與華格納

尼採自知通過自學所學來的作曲技能完全無法企及他的這位天才朋友,但他還是不斷將他的音樂作品寄給音樂屆的名流,卻一次又一次得到令他失望的反饋。

他也非常喜歡他同時代的作曲家,比如舒曼。尼採的藝術歌曲創作靈感大多源於舒曼。1872年,他在慕尼黑拜訪了指揮大師彪羅(Hans von Bülow)。他將他深受舒曼影響而創作的四手聯彈作品《曼弗雷德冥想》送給了彪羅,請求大師給予評價。看過以後,彪羅認為,尼採的音樂情感上極盡誇張之能,讓人極度不舒服,作品本身是反音樂的。

雖然在音樂創作上屢屢碰壁,但他在 1872 年初發表了他的重要著作《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die),這部作品本身也標誌著尼採和華格納關係的蜜月期。

書中,他認為在華格納的樂劇中,能找到古希臘悲劇的影子——一種他所推崇的「酒神」狄奧尼索斯精神的影子。狄奧尼索斯精神是強調「節制,自知」的阿波羅精神的反面,它恣意放肆,帶有最原始的衝動,被尼採視作重塑一種新人性的關鍵。

尼採在華格納的音樂中找到了這種力量的表達。同年,他也經歷有生以來最為重要的音樂事件,受邀來到了拜羅伊特觀賞當年的音樂節。

↑↑↑尼採《悲劇的誕生》

但這段友誼並沒能維持很長時間。

尼採最後一部作曲作品是《友誼的讚美詩》,寫於 1872 年到 1875 年間,幾經修改最終定稿。這部作品源於他和歐維貝克(Franz Overbeck)之間的友誼。在巴塞爾期間,他們經常一起演奏四手聯彈的作品。

但這部作品,也暗含著另一段友誼的終結。1874年,尼採來到了拜羅伊特,但他十分憂傷——華格納在鋼琴上演奏了《眾神的黃昏》片段。最後一幕中,眾神覆滅,英雄齊格弗裡德最後被刺死,已經讓尼採嗅到了華格納對他所推崇的真正人性的背叛。此外,兩人對於勃拉姆斯《勝利之歌》的看法分歧,加深了倆人間的芥蒂。自 1874 年起,尼採對華格納的音樂已經開始持批評的態度了。

1876年,尼採再度受邀來到當年的拜羅伊特觀看了《眾神的黃昏》的首演,不過因為糟糕的健康狀況,他匆匆逃離了拜羅伊特,之後他在信中寫道,「我必須全力保持克制,以此來忍受我現在徹底的失望。」尼採的這句話毫無疑問是一語雙關的,比起對自己身體的不滿,曾經這位精神盟友的背叛給予了他更致命的打擊。隨著《黃昏》最後一幕大幕的落下,尼採對昔日摯友在最後一刻懸崖勒馬的希望也徹底幻滅了。

華格納寫完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後,將譜子寄給尼採,後者則回寄了書稿《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副標題「一本獻給自由精神的書」)予以回應,兩人從此不再來往,這標誌著尼採和華格納之間的關係徹底決裂——因為在這部歌劇中,華格納將人類最後救贖的希望轉向了基督教。而在尼採看來,強調彼岸的基督教是對此岸世界的放棄,也是對真正人性的放棄。

音樂好像尼採一生的鏡子,印照了他的天賦,見證了他一生中的人事分合,同時也是他實現精神理想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尼採曾經說過,「沒有音樂的生活就是一個錯誤。」他的音樂創作和改編都不是被某種內在的抽象理念所驅動,而是一種生存體驗的直接表達,他的音樂是他主觀情緒的直接流露。

尼採的傳記作家羅斯(Werner Ross)曾寫道,「毫無疑問尼採是一個音樂方面的天才。他一定將音樂視為他使命的一部分,是對狄奧尼索斯精神和叔本華哲學的擁護,他的鋼琴演奏也是對他理論的見證。音樂流入他的身體,又從他的體內溢出。他絕不會把作曲僅僅當作一項生計。」

Fine.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