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先賢徵文範文
2023-12-01 03:37:56 1
追慕先賢,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前人的魅力和崇尚的人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追慕先賢徵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20xx年追慕先賢徵文範文【篇一】
今年,關於故宮的新聞很多,從5月份熱鬧一時的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到8月份塵囂再起的哥窯門、瞞報門、私拍門及清宮舊藏木質屏風被水泡,圍繞故宮博物院的「扒糞」運動持續升級,神聖、神秘的故宮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環。
人們追問,現在打理故宮的都是些什麼人?而我想起的卻是一位多年前被故宮開除的人——王世襄。記得上個世紀末,劉廼中先生向我推薦兩位文博大家寫的書:朱家溍先生的《故宮退食錄》、王世襄先生的《錦灰堆》。前一套我讀的很溜,它有故事性;第二套讀的很謅,許多領域是我陌生的。
我喜愛收藏,凡是與收藏沾邊的都要認真去學,我在認真梳理兩位先生的人生軌跡時發現,兩位文博大家都被中國第一大文博單位——故宮博物院開除過,只不過朱家溍後來被請了回去,而王世襄卻拒絕了邀請。那麼,王世襄與故宮之間有怎樣的恩怨情仇呢?
王世襄與故宮的關聯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1941年11月,剛剛從燕京大學畢業不久的王世襄,輾轉到了戰時陪都重慶,他首先來到重慶南岸海棠溪的故宮博物院辦事處,求見父親的老同學、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表達自己想為故宮工作的願望。
可當時的南遷文物分別藏在四川樂山、峨眉山和貴州安順的山洞裡,無法進行正常的整理、研究工作,而王世襄又不願坐在辦公室應酬,所以他應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國營造學社。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馬衡和梁思成推薦,王世襄跟隨故宮博物院原文獻館館長、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回北平清查戰亂損失的文物。當時,許多日本和德國的文物販子與收藏家在中國收買文物,伺機盜運出境,王世襄首先抓住了這個重點。
1946年2月25日,王世襄在中山公園董事會宴請了當時北平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請他們提供線索。當他得知淪陷時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銅器多數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於是通過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詳陳原委,沒收了楊寧史的青銅器240件,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宴樂漁獵攻戰銅壺」、「商饕餮紋大鉞」等。
據王世襄後來撰文回憶,一年中,他在平津地區經手清理的文物主要有:沒收德國人楊寧史青銅器二百餘件;收購郭禪齋藏瓷二百餘件;追回美軍德士嘉定少尉非法接受日本人的宋元瓷器一批;搶救面臨戰火威脅的長春存素堂絲繡約二百件;接收溥儀留在天津張園保險柜中的珍貴文物一千八百餘件;收回海關移交的德孚銀行的一批文物。這些文物絕大部分都移交給了故宮。他還被派往日本,費盡周折追討回107箱被劫掠的善本圖書。在450個日日夜夜裡,他為追回文物奔波忙碌,可後來,他不但沒有因為這份歷史功績受到表彰,反而蒙受不白之冤25年之久。
1946年7月10日,王世襄開始兼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其後,受故宮委派赴美國、加拿大考察博物館一年,記錄下諸多重要流失文物。1948年8月回國,1951年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
在1952年開始的「三反」運動中,王世襄與馬衡院長和朱家溍先生被列為重點審查對象。由於他有抗戰勝利後作為清損會平津區助理代表追回大量國寶的「特殊經歷」,成了運動中要打的「大老虎」。在辦案人員眼裡,作為「接收大員」,難道還有不貪汙的?他先是被關在故宮東嶽廟,然後又關到公安局看守所,審查進行了一年多,最後證明了他的清白無辜。
王世襄在關押期間得了肺病,「取保釋放」後,故宮卻開除了他的公職。後來他進了民族音樂研究所,1954年,故宮想調回王世襄,被拒絕。
我沒有聽到過王世襄詆毀故宮的話,但可以想像得出,一個視文物為第二生命,對故宮曾以終身相許的人被無端猜疑、審查,最後攆出故宮,內心會是多麼的悲涼,你愛故宮,故宮愛你嗎?
人們都說王世襄愛玩,並送給他「京城第一玩家」之美譽。少年時養狗、玩葫蘆、養鳴蟲、弄鴿子、耍大鷹、捉兔、逮獾;成年後玩書畫、雕塑、金石、建築、家具、樂器、漆器、匏器、竹刻、銅爐、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則例等等,由「玩」而成「學」,最後成為一代大家。黃苗子先生說他是「玩物成家」,啟功先生則稱讚他是「玩物壯志」。馬未都先生說他:「王世襄的獨特性就在於,他出身上層社會,卻關注社會底層的樂趣,這在中國文人裡是不多見的。」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可我覺得,他的這些「玩」是被逼無奈之舉,是離開故宮之後內心痛苦的一種釋放。
記得王先生曾坦言:「我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只要從它獲得過知識和欣賞的樂趣,就很滿足。物歸其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
這可謂是一個文物家、收藏家的大開悟、大智慧和大境界。也正是因為王世襄的豁達,這些藏品也有了更多的前世今生。2009年6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王世襄先生「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榮譽稱號,而此時,先生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已無法接受任何榮譽了。2009年11月28日,這位被故宮開除、自學成才的文博大家,這位窮其一生玩得專心致志、玩得痴迷不悟、玩得忘乎所以的老人,盡興而去。
「不論我受到何種衝擊,甚至是無中生有的污衊,我堅決要求自己堅強、堅強、再堅強,只要活得長一定能笑到最後。」
「我很堅強,蒸不熟、煮不爛,我就是我。我有一定之規,一不自尋短見,二不鋌而走險,全力著書立說,做對祖國文化有益的工作。我按照我的道路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應該得到公正的認識,我能做到,這就是我的勝利。」
先生的話語在每一個愛他的人心中迴響。聞聽噩耗的香港作家董橋連連搖頭,「這樣的老人,以後沒有啦,沒有啦」。
20xx年追慕先賢徵文範文【篇二】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年紀念,昔日他手創的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而今我們的母校中山大學也邁入九十二周歲。典雅的康樂園籠罩在92周年校慶的融融氛圍中,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更富深情:古樸的懷士堂靜靜佇立,見證時光荏苒,孫中山先生當年那句「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囑託仍然餘音繞梁;堂前的十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熠熠生輝,傳布中庸之道於莘莘學子,教導一代代中大人奮發有為。昔日孫中山先生創辦文武學堂、建設廣東、厲兵秣馬立志北伐的歷史雲煙似淡淡浮現。同學們跟隨師長遊覽優美的南校園,進一步了解校史、系史,在這校慶之際,默默向母校送上一聲輕輕的問候,希望來日能夠以實際行動再為她增添榮光。
午飯後,師生一行前往大元帥府參觀。11月,簕杜鵑花爭相盛開,把入了冬的羊城打扮得嫣紅奼紫。在孫中山大元帥紀念館前廣場,有許多遊客紛紛駐足,與孫中山先生銅像合影留念。
1917年-1925年,孫中山先生曾兩度在此建立大元帥府,領導中國民主革命。他在府內寫下《建國大綱》,作出改組國民黨、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和國立廣東大學等重大決策,掀起了中國民主革命一個又一個高潮。而廣州,更是孫中山先生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和政治舞臺。青年時代,他在廣州求學行醫,先後策劃三次武裝起義。在推翻了清政府後,他又重回廣州三次嘗試建立政權。這座城市不僅是他的革命事業發軔之地,也成為了他建國理想的經營場所。在這兒,同學們了解了孫中山先生任大元帥時的種種革命活動,為其拳拳愛國之心而感動不已。通過近距離參觀先生舊居遺物等,同學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先生的人格魅力。
告別帥府,同學們繼續前往中山紀念堂參觀學習。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由近代天才的建築家呂彥直主持設計,於1928年破土興建,1930年正式落成。宏偉大氣、中西合璧、設計精巧科學的中山紀念堂在歷史證明下實現著其「以偉大之建築,作永久之紀念」的初衷。紀念堂正上方懸掛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金字匾額,引得同學們駐足沉思良久。紀念堂前的廣場上佇立著孫中山先生銅像。在這個特殊的紀念時刻,銅像前布置了一片花海,生氣蓬勃又莊重肅穆。駐足廣場,四目望去,在優雅建築、參天大樹、宏偉殿堂、偉人雕像和四周拔地而起的現代建築物的切換對比下,難免不思緒飛揚。
的確,風雨滄桑近百年後,如今的中國懷著夢想正奮力前行。而值此和平年代,我們更不應忘卻革命歲月,因為,正是孫中山先生等一代代革命前輩的接力才換來了而今我輩的溫飽無虞,才換來我們祖國實現偉大的復興的一個個契機。優雅的建築常被稱為無言的教化者,中山紀念堂這座宏偉建築,歷久而彌新,承載著後人對孫中山先生等前輩們及那段革命歲月的崇高敬意與無限懷念,也無時無刻不在激發著我們當代青年學子發憤圖強、報效祖國!
今日之行,厚重的歷史喚起我們對母校更深情的歸屬感,滄桑的歲月讓我們在心底生發出對孫中山先生更崇高的敬意。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講到,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當下,對先生最好的紀念,便是為振興中華的宏志盡一分力。我們,當珍惜青春,奮勉前行!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