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關於勞動模範的徵文
2023-12-03 11:27:06 2
每一種勞動都是一種力量,都是魚和水的關係,無論是精神文明的邁進還是物質文明的飛躍,無論運用的是決勝千裡之外的高科技還是城市美容師的揮汗如雨,不同的勞動和相同的汗水構成和諧的社會。小編整理了相關的徵文範文,快來看看吧。
20xx年關於勞動模範的徵文【篇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身邊的勞模》。
一說到「勞模」這個字眼,很多人也許會想到許振超、陳剛
毅這些響徹神州大地的名字,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偉大勞模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譜寫了如歌如泣的動人讚歌。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和我們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共同奮鬥值得學習的楷模,他就是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湟源公路段機修班班長------妥文山同志。提到他的名字,只要是在湟源公路總段工作的同志沒有幾個不知道的,三十六個春秋,他以工作間為伴、與公路為伍,把自己的一生和全部的愛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公路事業。路,伴隨著他的人生,路,佔據著他的心靈,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高原公路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神。
妥文山1972年參加工作,在祁連公路段野牛溝工區,他擔任了看起來又髒、又苦、又累、又危險,而且又沒有什麼前途的養路工人,整天和沙子,水泥打交道,一幹就是6年,在這6年的風風雨雨裡,他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以誠實,耐勞的秉性,把情、把心、把魂都系在了公路養護事業上,把自己的命運和公路養護事業聯繫在一起。1978年,風華正茂的妥文山走進了湟源公路段機修班,當時湟源段經費十分緊張,技術人才極其匱乏,眼前擺著一大堆活兒,卻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妥文山出身農民家庭,文化水平不高,卻繼承了農民質樸、堅韌的性格,只要他認準的事,他就堅持幹好。在巨大的考驗面前,生性不怕吃苦不願服輸的妥文山,決心再苦再難也要挑戰眼前的困難。妥文山的叔叔是個木匠,年少時耳濡目染,受之啟蒙,對木匠技術多少有所了解,於是他便選擇從木匠開始。為了儘快掌握木工手藝,他在虛心向叔叔和老一輩木匠請教的同時,找來一些木工技術的書籍,工作間隙認真閱讀,邊幹邊琢磨並常抽時間到一些幹木匠活的地方暗自觀察。就這樣,在很短時間內,他憑著一股拼命精神和聰慧之氣將木工的各種技術掌握的得心應手。段裡修建職工宿舍樓,為了節省成本,他將製作門窗的活兒全部攬下,還捎帶給職工家屬義務加工家具。在完成了加工門窗的艱巨任務後,他又為單位工程施工製作了大、中、小橋、涵洞等模型40餘套,製作辦公桌、椅60餘套,節約資金10餘萬元,還為其他施工單位製作模型創收34萬元。那些日子,他沉溺其中,樂此不疲,真可謂是披星戴月,廢寢忘食。每天至少幹十三、四個小時,晚上回家已精疲力竭,倒在床上再也不想動彈。家裡人看到他這個樣子,抱怨他傻,說又不多拿錢,圖個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只要能給段裡省下一分錢,我認為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一名公路人,深知自己肩上那副膽子的重量,腳下的路依然很漫長,在他的心目中,路永遠是他人生的主旋律。為了節省年審車輛需要重新噴漆這項開支,妥文山又開始苦練噴漆技術,從此,每年年審集中噴漆,他都不分晝夜地裹挾在濃烈的油漆氣味中,常常被嗆得頭暈目眩,噁心不止,但他還是咬牙挺了下來,從未因懈怠延誤養護工作。30多年來,他先後為本單位車輛噴漆超過200多臺(輛),節約資金7萬餘元。為外單位車輛噴漆800餘臺(輛),為單位創收20餘萬元。
如果說,他身上有什麼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首先是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大家樹立了知識創新的榜樣。他勤奮好學,自覺接受新理念的挑戰,在攻克噴漆技術的難關後,他並不滿足。他看到段裡的汽車出現故障送進修理廠被耽擱了時間而不能及時完成養護任務時,心急如焚,一個公路人巨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又挑戰汽車修理技術。一有空,他就捧著本書,有時還拎著圖紙,一聲不響地學習技術,除了閱讀專業書籍,無論酷暑寒冬,人們都能看見他鑽在車下仔細研究汽車的構造和各個零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又掌握了汽車修理技術,此後段部的汽車修理任務就又落到了他肩上,僅此一項,就為本段節約機械修理費20多萬元。
如果說作曲家用七個音符描繪著高山流水和陽春白雪,述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成就著輝煌的音樂人生。那麼養路工則是用真情揭示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描繪著人類社會的希望與未來,同時也書寫著自己酸、甜、苦、辣的公路人生。當我們用敬仰的目光凝視他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時,我們知道,每一項工作裡,不僅凝聚著他殷殷的心血,而且還浸透他對事業的忠貞和熱愛,他以勤勞、樸實的風格展現出了平凡而又偉岸的「老黃牛」形象。
20xx年關於勞動模範的徵文【篇二】
今年4月,在上海市總工會剛剛宣布的1998-2000年度上海市勞動模範光榮榜上,包起帆的名字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自1981年他第一次被評為市勞模以來,已經整整20年了。在這20年裡,包起帆連續10次被評為市勞模,連續3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還獲得了「全國五一獎章」、「全國十大傑出職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的名字甚至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列入《國際知識分子名人錄》。
在中國改革開放風起雲湧、潮起潮落的20年裡,包起帆始終保持著一位勞模、一位優秀共產黨人的風採。
沒有被困難嚇倒
1981年,當包起帆第一次被評為市勞模時,他還只是上海港南浦港務公司工藝科「以工代幹」的技革員。而今天,他已經是上海港龍吳港務公司的經理了。對這20年的人生,包起帆自己概括說,從1981年至1986年,是自己搞科研;1986年至1996年,先後當上了工藝科的科長和主管科技工作的副經理,帶領大家一起搞科研;從1996年至今,擔任龍吳港務公司經理,成了一名國有企業的「當家人」。
雖然職務升遷了但創新始終是包起帆這20年來生命的主旋律。龍吳港務公司在黃浦江的上遊,船從吳淞口沿著黃浦江開到龍吳要花6個小時。包起帆初到龍吳港時,碼頭的年吞吐量只有230多萬噸,僅為設計能力的一半。2000多個職工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包起帆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在職工大會上說:「企業走老路沒有出息,我們工人階級必須勇於創新,創造企業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他提出了發展我國內貿貨櫃運輸的新思路,幾次三番到交通部和兄弟港口「遊說」,終於得到了上上下下的支持和認同。我國第一條內貿標準貨櫃航線終於在龍吳港開通了。經過4年多的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了南到湛江、海口,北至錦州、大連,西至重慶的一個貫通40多個港口的內貿標準貨櫃運輸網絡。去年,全國內貿貨櫃吞吐量達到了260萬箱,龍吳港達到了30萬箱。龍吳港的年吞吐量達到了894.5萬噸,利潤突破了900萬元。
「我不做發財的典型」
包起帆是海內外聞名的「抓斗大王」,這20年裡,他總共得到了11項國家級專利、3項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1項交通部或上海市的科技進步獎,以及日內瓦、巴黎、匹茲堡、布魯塞爾等10項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按理說,包起帆理所應當地應該「發財」了。但是包起帆說:「我不做發財的典型。國家給我的榮譽稱號是『勞模』,我理解『勞模』應當是奉獻的意思。我應當做奉獻的典型。」
做奉獻的典型,這就是包起帆的人生定位。
包起帆的左手大拇指上,至今還留著一道深深的疤痕,那是他在當裝卸工時鋼絲繩留給他的烙印。在1968年至1981年包起帆當裝卸工的十多年裡,他所在碼頭上常有裝卸事故發生。
正是這些經歷,成為包起帆發憤研製抓斗的動力。1984年交通部在全國推廣包起帆研製的木材抓斗以後,迄今為止全國港口沒有因為裝卸木材發生一起重大傷亡事故。
1992年11月,以包起帆名字命名的「上海起帆科技開發公司」揚帆起航了。在包起帆的帶領下,這家以30萬註冊資本起家的公司,至今總資產已達7000多萬元,去年的年進出口已近4000萬美元。由包起帆主持開展的「港口新型抓斗、吊具系列推廣項目」,已經在全國20多個行業600多個單位應用,累計產生的經濟效益達4億多元人民幣。即使在成了一名國企的當家人之後,他依然在不辭辛勞地主持科研開發工作。那麼,包起帆得到的報酬是多少呢?他既沒有持有一分錢的股份,也沒有在這家公司拿一分錢的報酬。他說:「別人能勤勞致富是好事,但我應當多作奉獻。」
「我只是一個有出息的工人」
包起帆走馬龍吳港務公司經理的第一天,他說:「我是從裝卸工開始發憤努力的,當時只想做一個有出息的工人。現在,我有了很多『頭銜』。如果說我成功了,我其實只是做了一個有出息的工人。」
「功成名就」的包起帆,沒有因自己是工人而感到卑賤。20年來,他的地位變了,但有一件事,包起帆堅持做了20年。在南浦港務公司工傷職工周振天的家裡,記者看到一本特殊的記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包起帆寄給他的每一筆捐款,從1984年1月27日到今年春節,總共29筆,最初的一筆是10元,最多的一筆有1000元,光是現金累計就有5630元。
包起帆在1987年寫給他的一封信,周振天至今珍藏著:「尊敬的周振天同志:這些錢是來自光明正大的,它是我的技革成果獎。……至於我個人,雖然目前還很不富裕,但也從來沒有不義之財。但與你們相比,我每月的工資不少,還有為數不少的獎金,因此從各方面的條件來看都比你們好得多」。當時,儘管周振天與包起帆同在一個企業,彼此卻素不相識。周振天決心要去看看包起帆,有一年春節,他和另一位工傷的夥伴去給包起帆拜年。包起帆聞訊連忙和妻子從11樓趕了下來,看到他倆送的錦旗,夫妻倆禁不住熱淚盈眶。當時已經是國家級專家和高級工程師的包起帆,慢慢彎下腰,把他倆從輪椅裡背進了11樓自家的沙發……
龍吳港務公司黨組織證實,這20年來,包起帆把所有國家發給他的專家津貼和各種獎勵、獎金總計6萬多元,全部捐獻給了困難職工。
包起帆奉獻出的哪裡只是金錢,那分明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赤子之心和崇高情懷。這份真情實意,如春雨一般,落到哪裡,哪裡就會長出青草和樹木。在常年受到包起帆資助的傷殘職工王偉民家裡,坐在輪椅裡的王偉民拿出他發表在浦東新區一份刊物上的一篇揭批「法輪功」的文章,對記者說:包起帆幫助了我,我也要像他一樣,去幫助別人!
這就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