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弘揚長徵精神徵文
2024-05-08 05:46:06 2
導語:紅軍長徵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弘揚長徵精神徵文,大家一起看看吧!
【弘揚長徵精神徵文1】
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黨內佔據了統治地位,毛澤東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加上「洋顧問」李德推行冒險主義和軍事保守主義,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紅軍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大轉移。
長徵途中,紅軍指戰員在毛澤東等同志的領導和指揮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歷時兩年,三大主力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事實證明,真正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只有靠千百萬群眾的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自以為是,照搬書本教條或外國的模式,不管說得如何頭頭是道,最後只能導致慘痛的失敗。
江澤民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長徵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偉大的長徵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偉大的長徵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長徵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象徵,是中國共產黨之魂。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長徵精神更凸現出極其珍貴的社會價值。
一、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需要大力弘揚對革命無限忠誠,對理想信念無比堅定的長徵精神
長徵精神的靈魂是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定勝利。長徵是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革命處於低潮,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次軍事遠徵。長徵途中,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面對無數的艱難險阻,鋼鐵般的紅軍將士們沒有退縮,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義無反顧地衝上前去。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們?是理想與信念的神奇力量在推動他們去奮鬥、前進。他們靠的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支撐和對中國革命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這就是他們強大的精神動力。
有了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就會產生戰勝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廣大紅軍官兵在長徵中所表現出來的對革命無限忠誠和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所創造的偉大奇蹟,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為深入開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材。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源頭活水。這是因為它能使我們的黨員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升思想境界,激勵革命鬥志,經受住各種考驗,在複雜鬥爭面前不動搖,在利益誘惑面前不動心,在困難面前不退縮,自覺地為黨的事業去努力奮鬥。
在和平年代,雖然遠離了戰爭的炮火硝煙,沒有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難困苦的考驗,但對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卻面臨著西方敵對勢力對我「西化」、「分化」的考驗,面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在這多重考驗面前,最能檢驗出一個黨員有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沒有堅強的黨性原則和政治立場,有沒有辨別大是大非的判斷能力,有沒有中流砥柱的大無畏精神。要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毫無疑問地要大力弘揚長徵精神。
在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國內改革開放進程波瀾壯闊的新形勢下,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做保證,就會失去精神支柱,就會迷失政治方向。理想信念的動搖,必然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蛻變。有的黨員領導幹部不信馬列,信鬼神;有的利用手中職權貪汙受賄,追求西方資產階級腐朽的生活方式,沉湎於燈紅酒綠。這些腐敗分子都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在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而奮鬥的過程中,只有大力弘揚對革命無限忠誠,對理想信念無比堅定的長徵精神,才能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就不會迷失於「人純粹是經濟動物」之類謬論中,就不會認為無限追求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為此而損害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也不會在剝削階級的腐朽沒落文化面前迷失方向,隨波逐流。相反地,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熱情,正確認識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以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局為重,以國家與民族的整體利益為先,自覺地把個人奮鬥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才有矢志不渝為黨的事業而奮鬥的精神動力,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昂揚銳氣,蓬勃朝氣和浩然正氣,朝氣蓬勃地走在時代的前列,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大力弘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長徵精神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長徵精神的精髓。長徵初期,博古、李德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使紅一方面軍遭受了重大損失,特別是湘江一戰,全軍損折過半。渡過湘江之後,博古、李德不顧國民黨軍在紅軍前進方向集中重兵布陣以待的實際情況,仍堅持按照原定計劃向湘西轉移,同紅二、六軍團會合。黨內「左」傾領導者,死抱教條主義不放,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教訓是極為慘痛的。在黨和紅軍面臨覆滅的危急關頭,毛澤東同志根據敵我雙方的軍事態勢,從實際出發,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原定計劃,立即轉兵黔東,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這一正確主張在通道會議上,得到了黨中央大多數領導人贊同,使中央領導機關和中央紅軍避免了可能被消滅的厄運。
縱觀整個長徵的過程,可以說是我們黨和紅軍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歷程。長徵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是長徵精神的精髓,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石。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紅軍長徵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關鍵在於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我們黨在理論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鄧小平同志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宏偉目標。可以說這是一次新的長徵,其任務非常艱巨。
這是一個全新的事業,在世界上沒有先例。這個事業的獨創性、艱巨性和複雜性決定了需要大力弘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長徵精神。我們應當更高地舉起思想解放的旗幟,按照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求真務實的政績觀,以人為本的群眾觀,廣納群賢的人才觀,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形成科學的發展模式,防止和糾正「一代人求發展,幾代人背包袱」和「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珍惜使用有限的資源,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正確處理好發展、改革、穩定的關係,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三、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需要大力弘揚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緊密團結、艱苦奮鬥的長徵精神
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緊密團結、艱苦奮鬥是長徵精神的主要內容。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肩負著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崇高使命,從1934年10月中旬開始,分別撤離各塊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長徵途中儘管戰鬥十分殘酷,環境十分險惡,生活極其困難,工農紅軍仍然牢記人民軍隊的宗旨,堅持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關心群眾、依靠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服務人民群眾為無尚光榮。
在極其艱苦的長徵過程途中,紅軍廣大指戰員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始終高舉團結的大旗,堅持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顧大局、講團結,以團結互助為美德,同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錯誤進行了鬥爭。漫漫長徵路,所過之地,多系偏僻山區,經濟文化落後,民族隔閡很深。因此,紅軍的生活極其艱苦,其處境艱難為中外歷史上所罕見。在荒無人煙的茫茫的草地,沒有糧食,紅軍官兵就以野菜、野果、草根、樹皮、皮帶充飢,甚至連糞便中尚未消化的大豆、青稞粒都挑出來洗淨煮著吃。可以說長徵是一部紅軍指戰員艱苦奮鬥的壯麗史詩。
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3月4日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聯組會上就社會主義榮辱觀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需要大力弘揚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緊密團結、艱苦奮鬥的長徵精神,因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