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尋訪紅色足跡徵文500字
2024-05-07 12:37:07
導語: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尋訪紅色足跡徵文,歡迎大家參考!
【1】尋訪紅色足跡徵文
朋友,你可知道半個多世紀前,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歷史事情嗎?你可知道中國在近代受到的恥辱嗎?
1931年9月18日晚,日軍發動侵略戰爭,佔領瀋陽城,隨後不到半年時間,東北三省相繼淪陷。1932年1月28日進攻上海,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正式爆發。到1938年10月,日軍侵佔了華北、華中和華南。日本侵略者所致之處,無惡不作,屠刀所向,血流成河,山河失色,在南京就殺害無辜軍民30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浴血奮戰,洗涮了一百年來被挨打的恥辱,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挽回了我們中華兒女的民族尊嚴,中華民族由一個背負著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重壓,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民族,成為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令世人矚目的民族。亂翻的烏雲掃清了,祖國迎來了一個黎明。
每年8月15日,城市請拉響防空警報,讓人們不要忘記,在60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的獸蹄,曾耀武揚威地踐踏中國。
請那些抗日侵華戰爭博物館在那一天也免費開門,這是對青少年最好的教育。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望著每天與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紅旗,誰又能忘記在60年前,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中國所做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呢?為了祖國領土完事,為了民族的尊嚴,戰士們前僕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怎能可以忘記呢?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會中,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落後挨打的局面,忘記了國恥。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青少年只有將國恥銘記在心中,以此為動力,奮發圖強,學習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報著「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的信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四化」大業所需要的高標準人才,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20世紀中國人的歷程,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中國人的苦難與抗爭,求索與奮進,創業與搏擊,無不可歌可泣,激勵今人,昭告後世。
我們要用飽含激情的筆,為20世紀的中國人立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與弘揚,對先輩業績的追思與興大,必將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流入強大的動力。
21世紀的接班人會經受一次又一次的鍛鍊,邁開沉著而堅定的步伐,向光輝的未來繼續前進。
21世紀的接班人將無愧於我們的先輩!
【2】尋訪紅色足跡徵文
9月18日下午,城區上空突然響起一陣警笛聲。媽媽看我詫異的神情,問我今天是什麼日子。我歪著腦袋想了一下,問媽媽是不是中秋節。媽媽說,今天是中秋節,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日子,就是9.18事變紀念日,是我們中國人的國恥日。聽完媽媽講的抗日故事,我不由想起暑假看的《小兵張嘎》這個電視劇,感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
當時的中國力量柔弱,不能抵擋百萬日軍的進攻。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面對日本人的花言巧語與嚴刑拷問,他們面不改色,用智慧和勇氣與鬼子周旋,與敵人鬥爭,出現了嘎子、羅金保等英雄人物。
嘎子是我的同齡人,但嘎子所表現的機智勇敢是我所想不到的。他能在鬼子司令部裡進進出出;能在和日本人的比賽中,利用爬樹逃出來,把那份珍貴的密信帶了出去,就那份聰明勁可是誰都抵不過的。他不但能進出敵人司令部,他還敢燒鬼子司令部,敢打傷龜田。當我看到這時,那才叫過癮,才叫出氣呢!他和三個小夥伴--英子、胖墩兒、樂樂對鬼子渾然不怕,和他們鬥智鬥勇。我真佩服他們,小小年紀就參加抗日活動,從他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中國人獨有的氣概--足智多謀,英勇頑強!受的教育真的很深。
可是,我也為嘎子傷心,嘎子已經那麼大了,卻大字不識一個。比起我們這些在蜜罐裡長大的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卻不知道珍惜,整天只知道玩,如果讓嘎子知道,他一定會生氣的。
讓我們珍惜今天吧!
【3】尋訪紅色足跡徵文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一天,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結束。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60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而散,歷史仿佛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捲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的。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恥,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複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願。
落後就要挨打
血色黃昏:偶然背後的必然。
68年前,一個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槍炮聲震驚了盧溝橋。日軍以士兵失蹤為藉口,要強行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即槍炮相加,全面發動侵華戰爭。英勇不屈的中華民族也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
「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在此之前,日本已經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相視已久。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就制定了以鯨吞中國為核心的所謂「大陸政策」,在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曾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與澎湖列島;10年後又在我國東北土地上發動日俄戰爭,強迫清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勢力範圍。「進入大陸」的迷夢、畸形膨脹的野心,使得這個受中國傳統文化恩惠最重的國家成為近代以來禍害中國最深的國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拋出了對華侵略總戰略:欲徵服中國,必先徵服滿蒙;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中國。趾高氣揚的日本,已掩飾不住要徹底徵服中國的野心。
上世紀30年代初,嚴重的經濟危機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我國東北地區,挑起侵華序幕,隨後將槍口瞄向內蒙古、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
回顧近代中日關係史,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具體戰鬥在某一地點發生可能有偶然性的,但同日本進行一場決定民族命運的生死大戰卻是必然的!
中日兩國之間為什麼會開戰?這背後的根源在哪裡?一個島國為什麼能一步步地侵吞國土面積數十倍於它的大國?原因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其軍國主義擴張野心不斷膨脹的結果。
戰爭是兩國實力的對抗
戰爭是精神的較量,更是物質的對抗。「七七事變」之後,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然而,虛弱的國力,有國無防的現實,沒有做好開戰準備的民心士氣,讓西方的人們在驚訝於中國人頑強戰鬥意志的同時,也預言中國人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廝殺中前景十分黯淡。
讓我們來看一看開戰之時,中日兩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的對比。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60億美元,中國為1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藥可達50萬噸,舊中國沒有重工業基礎,年產鋼不過4萬噸,年產彈藥幾千噸,武器主要靠進口。
武裝到牙齒的日本軍隊讓歐美列強也不敢輕視,而中國只有一個虛弱的中央政府和數十個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經濟結構、組織形態和技術水平都還停留在「前現代」的狀態。誰都知道,一個軟弱乏力的國度與一支如狼似虎的現代化軍隊開戰意味著什麼。
在淞滬戰場長達3個月的戰鬥中,中國方面共投入70多萬兵力,傷亡20餘萬人。史料記載,當時的正面戰場整營整連陣亡不是罕見之事,每日經由兵站送往後方的傷員常在萬人以上。從西部內地行軍趕到東南、華北前線的川軍官兵們沒有見過坦克,一些戰士所擁有的武器還是大刀、長矛。他們上戰場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還沒見到敵人就已經戰死疆場。
回顧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歷史,我們除了對血肉拼搏的感動,更有對實力不濟的無奈。在強大的物質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貴,但總呈現出一種蒼白無力的悲壯。周總理曾對那場戰爭感慨: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實力政策,對付帝國主義卻不能不講實力。只有在國家總體實力包括軍事實力方面能追趕上世界水平,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落後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發展需要安定。這,就是那段屈辱與悲壯同行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最為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