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華夏的母親河嗎(別光說黃河和長江了)
2023-10-23 20:12:17 3
提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很多人容易想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黃河代表著北方文明,而長江流域則代表著南方文明。除了黃河、長江之外,能夠被人們經常提到的就是黑龍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了。不過,從文明起源的角度來說,遼河是中國文明上僅次於長江和黃河的,但是因為遼河小,所以常常被人們忽視。
要了解遼河文明,就要首先了解遼河流域的自然狀況。遼河流域位於中國東北,這裡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中國的版圖,總體上可以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也可以分為遊牧區和農耕區。而遼河流域正處於遊牧區向農耕區的過渡地帶。遼河的上遊地區和蒙古高原接壤,甚至可以算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是典型的遊牧區。而下遊,則是遼河平原,屬於農耕區。
遼河流域的這種地理位置,使得這裡的民族可以容易成為遊牧民族,也能夠接受中原文化。因此,他們能夠很快走向強盛。
遼河流域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必將在中國歷史上扮演重要的地位。提到遼河文明,就不能不提到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總體上位於西遼河地區,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過去,人們將紅山文化視為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變種,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發現紅山文化和其他長城一線的文化更有共性。從DNA上分析,這裡的人群主要以C、N兩大係為主。
紅山文化中最有名的就是玉器,尤其是玉龍。1971年,在賽沁塔拉發現了5000年前的玉龍,該玉龍被稱為「中華第一玉雕龍」。許多人因此猜測,中國的龍圖騰是否來源於紅山文化?紅山文化還出土了獨特的玉玦形龍,身體蜷曲,額頭隆起,光澤圓潤。龍的形象的演變,反映了歷代審美風尚的繼承與變化。
紅山文化之後,遼河流域出現的最重要的文化就是夏家店文化,這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其中下層時間為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層為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其中的下層文化對應中原的夏朝,可見在中原進入青銅時代的時候,遼河流域也不甘落後,也很快進入了青銅時代。
和這裡的早期文化相比,從遼河流域走出的民族就更加重要了。歷史上從遼河流域走出的民族有商人、東胡、鮮卑、契丹、室韋、蒙古等,他們在中國歷史上都扮演者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不過分地說,整個中國遊牧民族史,至少有一半都是遼河的民族創造的。
首先來說商朝吧。商朝人,極有可能發源於遼河一帶,從文獻記載、基因檢測、文化特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證據。例如文獻記載商朝人發源於砥石,而這砥石恰恰就是遼河的發源地。《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 。」 《淮南子·墬形訓》:「遼出砥石 。」 高誘註:「山名,在塞外,遼水所出。」
商朝滅亡後,許多商朝遺民退出了中原,回到塞外,如箕子就帶領其部族在遼西一帶建立了國,後世稱為「箕子朝鮮」。周代唐山的孤竹國也就是商朝後代建立的諸侯國。
遼河上遊原本是適合農耕的,但是隨著氣候的變遷,在秦漢已經逐漸退化成為了半農半牧的地區了,這裡的民族也演變為了遊牧民族。戰國到秦漢時代,生活在遼河流域的民族就被稱為「東胡」。他們曾經是匈奴的強敵,因為生活在匈奴以東,所以被稱為東胡。
戰國末期,燕國在東北開疆拓土,攻下了遼西走廊和遼東半島,在此設立郡縣,從此遼河流域開始被納入到中原體系中。秦漢時期,東胡演變為了鮮卑和烏桓兩大民族。其中的烏桓在歷史上並未扮演多大的角色,在曹魏時期被徵服,基本融入了漢族之中。
而鮮卑在中國歷史上則舉足輕重了。首先,鮮卑族成為了稱雄大漠的第二支民族。東漢時期,北匈奴被擊潰,鮮卑佔據了漠北草原。東漢中期,鮮卑族的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形成了繼匈奴之後的又一個強大遊牧帝國。不過,統一的鮮卑很快就崩潰了。
其次,鮮卑族成為了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典型代表。從魏晉開始,鮮卑族就大量內遷。西晉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鮮卑族的內遷帶來的,如南匈奴內遷山西就是受到鮮卑的壓力而南下的。兩晉時期,鮮卑族在北方建立了五燕、代國、南涼、西秦、吐谷渾等王國,佔據了十六國的一半。後來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又一統中原,推行漢化,使得進入中原的各族紛紛融入了漢族,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鮮卑族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鮮卑族南下中原後,其留在東北和漠北的部分又發生了改變。漠北的鮮卑族和原來的匈奴等融合,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柔然。如《魏書·蠕蠕傳》提及柔然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可見是鮮卑族和匈奴融合形成的。柔然也在北方強大了幾十年,最終被突厥所吞併。
停留在東北的鮮卑族分化為了契丹(包括奚)和室韋兩大民族。契丹族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民族之一。唐朝時期,契丹成為了中原的強敵。到了916年,契丹立國,後來改為了遼國。遼國疆域遼闊,軍事強大,也推行漢化。在檀淵之盟後,遼國和北宋互相承認,遼國稱呼北宋為南朝、北宋稱呼遼國為北朝,最終遼國也被納入正統王朝之一。遼國滅亡後,契丹族又大量西遷到了西域,建立了稱霸中亞的西遼國。今天俄語中的「中國」一詞就來自於契丹。
室韋,主要位於主要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在唐朝開始顯山露水,遼國時期被契丹徵服。遼國滅亡後,室韋大量遷徙到了大漠地區,和大漠的突厥、回鶻等民族融合,成為了蒙古族。《舊唐書》的「蒙兀室韋」就是「蒙古」一詞的來源。蒙古後來建立了蒙古汗國,徵服了大半個亞歐大陸,建立了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朝代。元朝滅亡後,遷入內地的蒙古族已經融入漢族,而停留在漠北的繼續強盛,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權,例如強大的準噶爾汗國,直到1756年才被清朝所消滅。
遼河流域,可以說是中國遊牧民族的「老家」。鮮卑、柔然、契丹、蒙古都發源于于此,他們從遼河、大興安嶺出現,帶來了一波波的西徵、南下,引發了整個亞歐大陸的民族大遷徙運動。當然,扮演者一次次的徵服,遼河流域的遊牧民族也最終被同化到了亞歐大陸的各個民族之中。遼河雖然小,但是卻孕育了一支支徵服亞歐大陸的民族,改變了整個亞歐大陸的格局。從這一點上來說,遼河就不應該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