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春節除夕夜作文
2024-11-14 13:13:11
伴著紛紛揚揚的雪花,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聖誕節。側耳傾聽,新年已經邁著腳步走來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吧。
春節,稱農曆新年,俗稱過年,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其中,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春節的活動內容豐富,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節日,據記載,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剪紙也是我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閒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剪紙從色彩上分,有單色剪紙和套色剪紙。用一種顏色的剪紙刻出來的作品就叫單色剪紙,它如同版畫中的單色木刻一樣,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這類作品顯得十分樸素大方。而套色剪紙則是用不同顏色的剪紙刻出來的作品,這種形式並不常用,但是看起來生動形象。
「猜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然後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
在南方,人們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魚、肉、蛋、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黏」字與「年」字諧音,而「年」字本來是穀物成熟的意思。元宵也叫「糰子」、「圓子」即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產和生活「年年高」之意。正月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相互祝福,,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
春節人們通常會貼春聯,增加喜慶,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春聯,起源於周代懸掛在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今天是春節的除夕夜,我跟平日的徦期沒啥兩樣:看電視、玩電腦、做作業、吃零食……
反正呆在家。您可別說我宅,這麼冷的天,誰出去呀?
晚上,媽媽拿出的秘制佛跳牆,作為除夕夜的主菜,味道跟館子裡的一樣好。吃著媽媽的佛跳牆,心裡一陣暖,隨後便問了一個無釐頭的問題:「媽,你小時候是怎樣過春節的?」
所謂「問者無心,聽者有意。」沒想到我隨口一問,竟打開了媽媽的話匣子:
註:【媽媽小時後,也就是70年代初,正所謂:買菜還是得去菜市場的,人民幣還是三代的,毛爺爺還是活著的】
「媽,還要做什麼?可以去玩了麼?」一個小女孩道。她正用草木灰刷鋁鍋。
「去買瓶醬油和一包地瓜粉去,再出去玩。」一個和我媽媽年齡差不多的女的說,她邊說邊洗著一大堆東西。
晚上,小女孩和她的哥哥敞開五臟府,吃完後,她去買氣球吹,他哥去撿別人沒放完的鞭炮,而他們的爸爸媽媽則在收拾碗筷。那時還沒有冰箱,於是他們就把剩下的食物油炸,裝到罐子裡密封......
媽媽的故事很長很長,我聽得心潮澎湃,那時的年味多濃啊!只可惜那時沒春晚......
煙花依舊讓我感到溫暖,溫暖的空隙裡卻有了一絲感觸:
人們總是喜歡自己的時代。
我看到一支煙火從黑暗中升起,在空中展現她美麗的極限,又化為無數火花墜入黑暗。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茶」、「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節裡的一些習俗可真有意思,最後,我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