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關於登高的作文
2024-10-29 06:26:10
導語: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留下過無數名篇絕唱。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登高的作文,大家一起看看吧!
【登高的作文1】
我們都喜歡登臨高處,因為高處有風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賞心悅目;還因為登高可以望遠,極目遠眺,天高地闊,視野和心胸得到充分地擴展。沐浴在金子般的陽光和秋水一樣明淨的風裡,朋友,你可曾想到,其實,我們的心靈也可以登臨高處,俯瞰人生。
讓心靈登高,因為高處的心靈澄澈透明,保持著童心一般的晶瑩純淨;高處的心靈襟懷坦蕩,不斤斤計較於恩怨得失,不蠅營狗苟於猥瑣卑劣;高處的心靈操守高潔,從不與汙泥濁流為伍;高處的心靈無視風雨,不懼痛苦;高處的心靈千錘百鍊,優秀傑出。脫離低級趣味,追求品質優雅純淨的人生是心靈登高的人生。
心靈登高,需要確立一個人格的坐標,延伸自己心靈的長度和寬度。心靈登高,是向著陽光攀登;心靈登高,是自我淨化和提升的跋涉。心靈登高,不是排斥、逃避俗世的生活,而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去過入世的生活,在入世的生活裡不放棄對心靈高處的仰望和嚮往。在五色雜陳的紛繁世相面前,不懷古傷今;泥沙俱下濁浪滾滾時,不神傷心黯。讓自己的心靈始終站立在高處,有靜觀花開花落的閒適,有笑看雲捲雲舒的坦然,有承受逆境挫折的氣度,有迎接悲苦慘澹的情懷。
人在旅途,有時如蚌藏珍珠,是桎梏,也是一種培育;是磨鍊,也是一種成全。這時候你就只有擦亮心靈的眼睛,努力朝高處攀登,向遠處眺望。就像冰心所說的,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心靈登高,無異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人生追求、人格力量、道德境界滑坡與淡化時,需要一以貫之的堅守和努力;當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聲光色味的感官享受時,需要與之保持距離,守衛自己的心靈高地;當汙濁的泥流濺到身上時,要經常擦拭洗滌自己的心靈汙漬,在自我省察中獲得提升。
心靈登高,是為了讓心靈達到更淨潔清爽的境界。在心靈的高處,沐浴的是陽光般華貴的善良情懷,是秋水般明淨的美德懿行;在心靈的高處,目光是透明的,心靈是透明的。
登臨高處,可以開闊視野;心靈登高,可以為靈魂擴容。
與善良同行,與美德同行,登臨高處的心靈不會寂寞。
擺脫了苦悶,擺脫了憂傷,登臨高處的心靈不會黯淡。
心靈登高的終極意義在於修身養性以求人格高尚,獨善其身以求心靈純淨,經風歷雨養成如雲的悲憫,從而珍視自己熱愛生命,最終愛己及人以求靈魂高遠。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一生碰壁無數,始終不忘教化。只有讓心靈登臨高處,生命才會熠熠生輝。
【登高的作文2】
唐詩云:「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再上一層樓,可以見得更遠,視野更為開闊。
站在一個山頂,你的目光所能達到的地方很遠,站在山腳,你的目光只能觸及山腳的那一點地方。不遠處就是天地之界,處的位置不同,目光的範圍也就不同,既然位置能決定目光的所見,你何不選擇一個更高的位置?此時,高處的寒冷不會被目之極的美麗風景驅除嗎?當你站在一個高度時,會不會因為這個高度有蜂擁而至的人群而邁上更高的高度呢?我想,你會,因為人類就是在不斷攀登中取得社會進步的。
牛頓說:「如果說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牛頓站在與巨人相同的地面上,會有他的三定律嗎?當然,牛頓的這句話更多地是讚揚前人的努力,但我們也不難看出登高而望的牛頓,他的目光比別人看得更遠。
你的位置會影響你的目光,目光也會決定你的位置。桃花源裡的百姓,不知魏晉,過著自己簡單的農耕生活。他們的生活其實是悲苦的。不知道戰爭的痛苦,怎能珍惜現在的美好?不與外界競爭,怎能發展進步?因為有了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才有了生態的平衡,有了生物的進化。在競爭中得到更好的位置,才有利於生存。桃花源中的人,目光註定是短淺的,他們在社會上的位置也必然會處於劣勢。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初中畢業就不願讀書,看重現在打工可掙到的那幾百元錢,而他們的同學有一個遠大的理想目標,去了高等學府繼續深造。那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每天為溫飽的生計忙碌奔波,早已忘記生存的意義;那些去深造的人,每天除了生計,更多的注重生活的質量,生存的環境,心繫大事,他的眼中有著更多的人。
生活告訴我們,只有登高才能望遠。位置可以影響到目光,目光更能決定位置。一個生命的意義,需要一個好的位置去實現;一個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得更遠。
我們需要有一個長遠的目光,去選擇一個好的位置,擁有一個好的位置,就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遠。那麼,就登高吧,徵服它,你就會比別人先步看見旭日東升!
【登高的作文3】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盡心上》
提筆作此小文,又值送舊迎新時刻。重溫孔子登高望遠,難免心生感嘆。
孔子當年登臨泰山絕頂,極目望遠,自當豪情滿懷。「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大概這是他登山後發出的感嘆,被弟子們流傳下來。
這段話表現了孔子遠大的抱負。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登山如此,觀水也如此。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華,在這裡表現得十分形象,激勵人立志向學和提高思想境界,深富哲理。
登高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態度和追求。登高望遠,凌生活之頂,鳥瞰世間的苦與樂,才能感受到人類一直追求的幸福。古今中外,只有立於山巔的勇士,才能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快樂不極欲。愛迪生正是憑著對科學的幻想,在實驗室忍受了失去耳朵的痛苦,卻享受到發明成功這非同於世俗的幸福。
登高是一種動力,給人奮鬥的力量和蔑視困難的信心。當李白有報效國家的機會時,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身處逆境前途迷茫時,他也不失落彷徨,自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的登高望遠,是順利之時更認真,更努力,坎坷之時不拋棄、不放棄。
登高不一定能夠望遠,但望遠必須登高。不僅要有決心和毅力,還需要技巧和方法。牛頓說:「如果說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更多是讚揚前人的努力,但登高而望的牛頓,目光比別人看得更遠。位置會影響目光,目光也會決定你的位置。一個生命的意義,需要一個好的位置去實現;一個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得更遠。
登高是人生的濃縮,也是人生的延長。登高是艱難的,登高者可能隨時都有放棄的念頭,正是因為一步步的攀登,才能登臨絕頂俯瞰無限風光。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很多事情就是因為放棄才沒有成功。在生活中總結出一些道理往往需要10年、20年,但在登高過程中,一個星期就可以讓你懂得很多。正因為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總結經驗,很多想做的事也就都可以體驗實施了。
登高未必就徵服了高山,但登高會使人收穫良多,引發你從哲學角度面對生活。人生道路猶如登高,是一道拋物線,過了頂點就開始下降。巴頓將軍說,看一個人不僅要看他處於最高峰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更要看他從最高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後,是什麼樣子。人的生命,好比滄海中之一粟。然而漫漫長路,總有險灘,總有荊棘,只有登高望遠,才能處在喜悲之外,才能淡看江湖風雨;只有登高望遠,才能攀登道德、學識、事業的高峰。登山不一定每個人都能爬到山頂,但爬了就好。登高沒有訣竅,只是堅持、再堅持,在艱難、執著的攀援中留下堅強,奮鬥的足跡。一旦回首曾經的徵途,縈迴在心的將永遠是心香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