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作文
2024-11-14 23:01:10
9月3日,一個註定被銘記的日子——它是日本對同盟國各國遞交降書的日子,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更是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日。
抗日戰爭介紹
中國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大陸。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日,拉開了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後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共領導的敵後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戰爭階段第一階段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儘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的路線。1937年8月下旬,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開赴華中前線。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第二階段
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遊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同時,國民黨的反共傾向也日漸增長,蔣介石採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共產黨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一面抗擊日偽軍的「大掃蕩」,一面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第三階段
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正式向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籤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裡,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介紹
當我們在懷想著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時,你是否記得還有一個特殊的日子——9月3日。它是日本對同盟國各國遞交降書的日子,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它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日!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頒布停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廣播詔書﹔9月2日,在美國「密蘇裡」號巡洋艦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日本無條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國政府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第二天,也就是9月3日,中國舉國歡慶,當時的國民政府確定這一天為紀念日。
★港臺地區:
在臺灣:
臺灣當局為了統一各軍種節日,於1955年起將對日抗戰勝利日作為陸海空三軍的軍人節。1945年10月25日,在臺灣舉行了莊嚴的日本投降儀式。中國代表鄭重宣布,自即日。頓時,會場上掌聲、歌聲、歡呼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臺灣全島上下鑼鼓齊鳴、張燈結彩、舞獅戲龍,人們以萬分激動的心情慶祝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自《馬關條約》籤訂以來,臺灣人民遭受日本帝國主義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終於結束。這對全國人民來說,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因此被定為「臺灣光復日」。
在香港:
抗日戰爭紀念日定為8月15日,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
2007年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龍子明9日提案建議,將每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設為法定節日「陣亡將士和死難同胞紀念日」。但是在中國內地的中學課本(人教版八年級上)中將8月15日作為中國八年抗戰的勝利日。
保衛記憶和真相是一場新抗戰
關於「歷史認識」的戰爭遠未畫上句號。特別是安倍政權上臺後,歷史的戰場再次硝煙四起。對於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需要借鑑抗戰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幾大「法寶」。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新的「抗戰」。抗擊的是遺忘和篡改,保衛的是記憶和真相。
1945年8月15日,有多少日本人在跪地慟哭,就有數倍、數十倍的中國人在仰天歡呼。始於1937年7月7日的八年抗戰,始於1931年9月18日的抗日救亡,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甲午國恥,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這一天,畫上了歷史性句號。
但是,關於「歷史認識」的戰爭遠未畫上句號。特別是安倍政權上臺後,歷史的戰場再次硝煙四起。「侵略未定論」「慰安婦娼妓論」「殖民地貢獻論」「大東亞解放論」……戰後長期不入流的歪理邪說在當前日本政壇和社會大行其道,不能不讓人產生時空倒錯的強烈違和感和憤怒感。而安倍去年12月對靖國神社的悍然參拜,不亞於是發起歷史倒算總攻擊的一個信號彈。
這顯然是安倍政權精心策劃、一場有備而來的「歷史戰爭」。借用時髦的「安倍經濟學」,試圖篡改歷史真相的「安倍歷史學」也有三支箭。第一支箭是否定「戰後體制」,清除日本右翼勢力所稱的戰後「和平幼稚病」和「自虐史觀」;第二支箭是重新評估和削弱代表日本歷史反省姿態的「村山談話」和「河野談話」內涵,為明年日本戰敗70周年之際推出歷史修正主義的「安倍談話」做好鋪墊;第三支箭則是通過所謂「教育改革」和持續輿論誘導和洗腦,復活100多年前的「明治神話」亡靈,將日本帝國和軍國思想支柱的「歷史榮耀感」「大和民族優越性」重新植入日本人腦中。
對於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需要借鑑抗戰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幾大「法寶」。
一,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中毒容易解毒難,隨著日本社會戰爭經歷者越來越少,對侵略歷史的反省氣氛日顯淡薄,以參拜靖國神社的國會議員為例,年輕面孔越來越多見,註定這將是一場持久戰。
二,構建「統一戰線」。安倍政權的所作所為,不僅在挑戰和刺激中韓等受日軍荼毒最甚的亞洲國家,更是公然挑戰二戰結束以來奠定的國際秩序和歷史公論,我們需要讓國際社會更多國家、更多人認識到安倍的這一邪惡企圖和野心指向。
三,在「歷史戰場」外,開闢現實「第二戰場」。安倍政權否定歷史、美化侵略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洗白」罪惡歷史後復活軍國主義。也因此,安倍在軍事領域的每一個動作,都不可避免牽動歷史記憶的神經,觸痛千千萬萬受害者的歷史傷疤。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70年前的中國,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國。可以明告一些人:歷經磨難、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決不會允許歷史的悲劇重演,絕不會容許中華民族付出巨大犧牲、卓絕抗戰後的勝利成果受到任何侵蝕和踩踏。安倍政權掀起的「歷史戰爭」註定失敗。
抗戰勝利紀念日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歷史雖然屬於過去,但同樣可以昭示未來。
70年前的9月2日,日本政府籤署投降文件,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力量的最終勝利。這一天,對中國尤其刻骨銘心:這個歷經百年屈辱沉浮、付出無數慘痛代價的古老國家,迎來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首次完勝,成為由衰落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證明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以立法形式確立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以國家層面的莊重儀式,以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向這場血淚書寫的偉大勝利致以崇高的敬禮。
以國之名向勝利致敬,為的是告慰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慘遭殺戮的千萬同胞和為國捐軀的抗戰英烈。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始,至1945年日本投降終,14年間,面對窮兇極惡的侵略者,中華民族誓與侵略者殊死抗爭,付出了3500萬軍民傷亡的巨大代價。南京大屠殺的慘絕人寰,山河破碎的國恨家仇,中國人民有著痛徹心扉的體會。「我們有責任見證苦難永遠不再重演,受難者的記憶被永久尊重。」聯合國的呼籲,道出了紀念的真諦。
以國之名向勝利致敬,為的是銘記這一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性轉折。
回望屈辱悲壯的中國近代史,帝國主義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掠奪,雖有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反抗,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扭轉了百年來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於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在其倡導並積極推動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共赴國難,在中華民族反抗外敵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抗日戰爭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社會動員如此廣泛,戰鬥意志如此堅強。時任美國亞洲艦隊司令哈裡·亞內爾不禁感慨:「反抗日寇的民眾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力量,他們時時在增長中,他們的勝利是一定的!」經過抗戰洗禮的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指引下更加團結堅強,從此走上了通往偉大復興的希望之路。
以國之名向勝利致敬,為的是捍衛戰後國際秩序、守護世界和平之光。
維護和平正義,一直是人類的最高責任與共同追求。二戰期間,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並肩作戰,以巨大的犧牲換來了戰爭的最終勝利,用鮮血和生命為戰後國際秩序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在當前全球反思戰爭、祈禱和平之際,曾經的施暴者,卻在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當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日益成為各國共識,日本當局卻公然挑戰國際秩序,不斷為亞太穩定製造事端。
歷史不能忘卻,正義不容挑戰。對抗戰勝利的隆重紀念,既是對蠢蠢欲動的軍國主義分子的威嚴震懾,亦是為整個國際社會敲響警鐘:如果任由日本右翼篡改歷史,在整軍備武的道路上繼續狂奔,損害的將不僅是地區穩定,更是來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更多文章推薦:
:我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