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好家風好家訓徵文400字
2024-11-27 13:11:11
【我的家風家規一】
過年的一段時間,電視上播出了「尋找最美家風」。很多人接受了採訪,有的人說勤儉持家,有的人說做人不忘本,還有的人說尊老愛幼等等。我們家的家風很簡單:尊老愛幼,誠實守信。
爸爸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做人要尊敬長輩,愛護小輩。當然他們也以身作則。記得在我10歲那年暑假的時候,外婆生病了,媽媽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回到老家,在外婆的身邊片刻不離,悉心照顧著外婆,直到外婆病好後才回到家。
受到了媽媽的影響,我也對長輩很尊敬。在外面,我會扶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我會為頭髮花白的爺爺讓座;在家裡,我會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奶奶總是叮囑我做人要誠實守信。記得有一次,奶奶帶著我去買衣服,由於當時顧客很多,老闆找錢的時候有點匆忙,導致多找了我們10元。奶奶當時也沒注意,回到家後,奶奶一算帳發現多了10元,奶奶立刻起身拉著我又回到了那家店,把錢還給了老闆。老闆很感謝奶奶。
媽媽教會了尊老愛幼,奶奶教會了我誠實守信。這些簡單卻又質樸的家風,影響著我生活的每一天,讓我受益匪淺。
【我的家風家規二】
家風是什麼?莫言說家風好代表人品好,重慶一位小朋友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陝西一位「85後」新婚女子笑談是「老公掙錢老婆花」,臺灣企業家黃梅邨的回答很「復古」:父親崇信儒家思想,家裡人都很喜歡穿馬褂,女士都愛穿旗袍,這是傳統的服裝。父母常說一句話,我們不做我們不要孩子做的事……
與幾千年來標準的常見的「耕讀繼世,孝友傳家」「勤稼穡,敦仁義」等傳世家風相比,這些回答可謂五花八門,卻也說明在信息化時代下民智漸啟,思想觀念日趨多元化。知名學者張頤武認為央視這個節目對社會發展大有裨益,「現代社會被分割為小的家庭單元,弘揚好的傳統家教可潛移默化傳達社會規範,社會風氣自然會得到改善」。
一如既往,郭德綱發表的「家訓」毀譽參半。老郭舐犢情深,告誡兒子:「一入江湖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有人誇你,別信。有人罵你,別聽。」對此等犀利教誨,叫好的網友認為字字飽含深情並且鞭辟入裡,能讓孩子少走彎路,也有的網友認為太「厚黑」,不應該灌輸給孩子太多的負能量。
《顏氏家訓》是我國家訓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著作,明代鴻儒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中譽之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臺灣當代學者盧建榮喜歡以類似《萬曆十五年》講故事的方式回顧歷史,編過一本《一位父親的叮嚀》,就是將《顏氏家訓》原書顏之推一人「獨白」的形式,改為家庭對話的小說體裁,使這位南北朝時期的父親稍顯刻板的說教變得可親、有趣。談到教育孩子,「對於天才與白痴,教育是無能為力的;教育的『用武』對象是中等之資的人」,對於顏之推這番意見,盧建榮認為,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會讓現在的教育家嚇一大跳,因為這很合乎最新的教育學原理,令19世紀才講這種意見的西洋教育學者黯然失色。
除所說之理極富永恆價值之外,盧建榮說《顏氏家訓》能成為傳世不朽之作,還有一個很隱秘的原因:在一個思想觀念多元得稍顯動蕩的年代,這本書是知識分子處世的寶典。再說郭德綱的「家訓」,他告誡兒子交友吃點虧無妨,「但言語多反覆,當防欺詐。忘恩思小過,定會反戈。開口說大義,臨大難必變節。逢人稱兄弟,即深交也平常」。有好事的媒體請心理專家剖析這篇「家訓」,專家說老郭希望兒子學會保護自己,而不是教他危害社會,所以「家訓」無可厚非。社會很多元,有必要告訴孩子一些現實情況,在將來面對挫折之前打預防針。
如此看來,這一回老郭的「家訓」於傳統上有跡可循,於當代也能找到些科學依據,「倒郭派」不可因人廢言。
【我的家風家規三】
家風是一個家庭成員的行事風格及處世之道。
無論你是是否關注家風,家風都存在。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家風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俗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規是一個家庭對家庭成員的文字約束,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所謂的「大戶人家」都有家規,家規對穩定大戶人家的家庭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家風是家規的外在表現形式。
大戶人家主要存在於封建社會,新中國成立之後,大家庭走向沒落,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小家庭取代了多代同堂的現象,家規似乎隨之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家風仍然如影隨形伴隨著每一個家庭。
在春節長假中。中央電視臺走基層欄目,隨機調查國人的家風或家訓,有的回答家風是孝道,有的回答是誠實守信,有的回答是善良,有的回答是禮義廉恥。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的和諧,才會有社會的穩定,一個家庭要幸福美滿,離不開健康的家風。
家風不需要天天講,而是要靠家庭主要成員帶頭去實踐,一個家庭主要成員的行事風格、處世之道,會潛移默化的轉移給下一代,也影響著每一個人家庭成員,這就是家教,良好的家教。能夠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個家庭在重要的場合或節日,也可以宣布一下家風是什麼,有利於家庭成員共同去執行。
曾氏家訓讓曾國藩的後代昌盛了幾百年。
【我的家風家規四】
家,給人以溫暖。它是人們的唯一定所,是人們的避風港灣。但是,家要有家的樣子,不能亂七八糟,沒有規矩。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的人。家這棵參天大樹一倒,大山塌了,我們後悔了,懊惱了,可惜晚了。
我記得寒假臨近過年時,電視上出現了一種許久未聽過的新詞「家風」。這一詞是新聞聯播上所播出的,他們派出記者,隨機提問,「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風,我認為是家裡人的一種行為,是好是壞。我認為我家的家風是熱情,爽快和執著,因為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十分熱情好客,遇到困難不退縮,說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認為是家人的素質,是深是淺。家人如果不學習,將得不到知識,學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點。從小,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知錯就改。現在老師教導我們分清黑白,認真做人,踏踏實實。將來,會是社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守法牢記。每一天,我們都學到東西,學到知識,學會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訓,我認為是家人的教訓,是嚴是松。如果每個人都官官相護,隱藏事切,我認為就要使用殺手鐧了。如果每個人都坦誠相待,大公無私,我認為規則沒有必要了。家訓,該用的時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該時千萬不要用,否則會鑄成大錯。
一個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