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作文:鬼節習俗匯總
2024-07-28 11:05:45 1
貴州省
畢節地區、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為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為「駝錢馬」。燒包前,於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為防止無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麵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霑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浙西南(處州一帶)稱此節為「七月半」又稱「鬼節」。晚上一般不讓小孩子在外面,因為小孩的心是純潔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閩南地區也是過整個月的鬼節。閩北地區浦城縣七月半會請親人吃飯,做點小吃點心之類的,最普遍的就是大街小巷都賣「火把」(浦城方言有點類似把麵條打結放在油裡榨出)。
廣東省
廣州、香港、澳門、佛山、東莞等廣府地區的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四,以祭祖、上墳與施孤為主。中元節祭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家內、祠堂為祖先燒香、上供、叩拜;另一方面是上墳、祭掃先人。除了祭拜祖先外,還要施祭野鬼、孤魂。《中華全國風俗志》:「七月十五日,俗謂鬼節,僧道沿街搭臺念經,謂之盂蘭會,謂廣施佛力,以追薦鬼魂,而為餓鬼施食。」。
中元節,廣州人稱「七月半」。舊時居民們於節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於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上面寫上先人的姓名、官階,每人數包不等,擇日於午後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入夜以後,又以各種冥具及水飯、酒菜、香紙等祭於門前,施以無主之鬼魂。祭畢燃冥具,將祭品(酒飯)留在門外不收回,俗稱「燒幽」。最後還要向街中施撒銅錢。此原意為借金屬的聲音驅鬼,但把銅錢撒到街上去以後,多被兒童們搶走。
廣州現在尚有些居民仍行此俗。
曲江縣瑤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
桂林地區的人多以七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複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雲南省
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陽人於農曆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曆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列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合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新加坡
華人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新加坡特別熱鬧,持續長達一個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華人傳統節日。不說別的,單單在陰曆七月期間的歌臺遍地開花,通常一個晚上十幾場,每場觀眾至少一兩千名。另外每晚還有多場中元宴會,一個月下來,參與中元節活動的民眾少說也有六七十萬人次,包括辦歌臺、宴會、購買福物與祭品等等的開銷,整個中元節的總花費估計是上億元。
中元節已演變為「多元節」
中元節是新加坡一道奇特的風景線,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民俗活動,據說,這也是新加坡的另一個世界第一。不是說其他華人聚居地區就沒有中元節活動,但是搞得如此熱火朝天,遍地開花,似乎只有新加坡。
一直有人質疑中元節活動的正面意義,新加坡不是早已進入高科技時代了嗎?人們怎麼還那麼熱衷於祭鬼活動?新加坡人是怎麼讓電腦與「好兄弟」(民間因避諱,把鬼稱為「好兄弟」)「和平共處」的呢?
儘管中元現象幾十年來一直受到批評,但是至今依然興盛不衰,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德國19世紀哲學家黑格爾有個著名的命題: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中元現象能在新加坡延續百餘年,必有它的道理,不是簡單一句「封建迷信」就能說得清的。聯合早報在2001年8月12日有則帶分析性的報導,指出中元節在新加坡實際上已演變成「多元節」。
中元節的正面作用
中元節新加坡有著正反兩面的作用,此節日的現象也應正反兩面看,才能全面而且客觀地看待和理解。
負面作用無非為宣揚迷信,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汙染。
正面作用則可分為四點:
一、重溫「甘榜精神」。由於城市化的推進,過去的甘榜(鄉村)都成了城鎮,當年的厝邊(鄰居)各奔東西,中元宴給所有人提供了一個聚會敘舊的機會。同個組屋區的居民,也借這次機會聯絡感情。
二、增進同業友情。中元集會讓同一商業中心、巴剎做生意的人之間加強了聯繫,彼此增進了感情。
三、為慈善事業籌款。各慈善團體、社區組織會利用機會難得的中元宴會籌募義款。
四、給民間俗文化一個展現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