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三月三的習俗作文
2024-06-06 00:39:07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月三的習俗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三月三的習俗作文作文1】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裡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悽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裡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曆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採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三月三的習俗作文作文2】
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極為隆重。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會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老人小孩只是來遊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啊!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拋繡球可也有講究啊!繡球為圓形,繡球有花鳥,裡面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個人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拋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踢出一人,然後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全軍覆沒」。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禮物於繡球上投報之。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更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三月三的習俗作文作文3】
今年,我第一次到鄉下外婆家去過三月三,農曆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節日。壯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飯特出名,我是早有耳聞的。一聽見五色糯米飯這個詞,我嘴都讒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飯的程序給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應了。開始,外婆把楓葉放在臼中搗爛,曬乾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還說,這楓葉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第二天,外婆把葉渣撈出來濾淨,然後取出黑色染料液體。黑色染料液體要放入鍋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著把黃梔子的果實提取,再將黃梔子搗碎成片後放入清水裡浸泡,就可以得到黃橙色的雜料液體。緊接著,外婆又用同一品種而葉片形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的紅色雜料液體和紫色雜料液體跟糯米浸泡。外婆還告訴我說,這些植物葉片稍長的,顏色就稍深點,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的,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經外婆這麼有一講,我才知道:原來一種植物還會有兩種顏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說,用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分別放在鍋裡蒸十幾分鐘,就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糯米飯。說著說著,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飯啊!
可是當外婆還沒有做好五色糯米飯時,鄰居的小夥伴已經來叫我去趕歌圩了。我聽了立刻欣喜若狂,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去趕歌圩呀。我和小夥伴邊走邊聊天起來,雖然他們說的壯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裡,我知道了壯族人民是很熱情好客的,就連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個土坡上,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肩並著肩在土坡上對歌,周圍都圍滿了觀眾,真是熱鬧非凡啊!他們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聽不懂唱的是什麼,但是從那些叔叔阿姨臉上的表情來看,我猜想他們唱的應該是喜慶的山歌。聽到他們的歌聲,我突然想起現在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裡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選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語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態唱法」,我想:這些叔叔阿姨們唱的調子大概也應該是原生態唱法吧。
看著看著,我忽然想外婆還在家給我做五色糯米飯呢,於是我趕緊往家跑去。剛回到家門口,就聞到一股清香味從門縫裡鑽出來。我趕緊跑進家去,只見飯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它們的顏色分別是:紅、黃、黑、紫、白五種。我連忙盛了一碗糯米飯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那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豔、五彩繽紛、晶瑩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潤柔軟、味道鮮美、純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如今,已經過了一個多月,可是每當想起外婆做的五色糯米飯,那濃濃的親情和純純的友情便縈繞在我的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