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京出走有內幕? 解讀中芯背後隱情
2024-10-08 20:36:10 1
泡泡網CPU頻道11月27日 過去9年中芯國際(00981.HK)(下稱「中芯」)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在今天走到「割地(賠股權)賠款(現金2億美元)」、董事長出局的局面?
也許大家都被中芯的表面所遮蔽:高速的水平擴張、連續虧損、持續遭受訴訟。其實,在這背後另有坎坷隱情。
縱覽中芯9年來的發展、遭遇與動蕩,其實正是大陸半導體產業的一個縮影。雖然中芯國際已經通過「割地賠款」達成訴訟和解,而且張汝京也已離職,但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卻不會就此風平浪靜。
垂直、水平瘋狂擴張背後:無奈的選擇
從IDM(即智能分銷管理系統)大廠德州儀器出來的張汝京,為何一開始就選擇代工模式?要知道,當年華虹NEC創立時就一直朝IDM模式延伸。
張汝京大概受了老上司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影響。他認為大陸走IDM模式很難,因為設計、產品、市場都不成熟,發展周期會很長。那時,大陸設計公司僅有80多家,沒有一家具有規模效應,而做代工,可比較容易獲得海外巨頭訂單。
市場似乎印證了這一判斷。華虹NEC IDM模式幾經波折,如今基本擱淺。只有士蘭微等小型公司,維持著這一局面。
但是,代工模式的訂單與技術移轉同步,幾乎等於「來料加工」,容易滋生依賴症,失去主動創新的自主能力。
以存儲晶片代工為例。這一產品海外封鎖松,技術演進快,短期可提升製程水平,訓練員工。短短9年,它便演進到65納米。
不過,張汝京意識到不能單純生產晶圓,否則會受限制。中芯在封測、光罩(關鍵材料與設備)以及圖像傳感器方面的垂直整合,可謂是對大陸半導體代工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中芯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光罩提供商。這裡有個故事。當年中芯有28個光罩好手,所以就想繞過苛刻的技術限制,打算自己來做。而美國政府雖口頭答應出口設備,但一直拖著不放,大約半年後,中芯在瑞典找到類似產品,美國於是無奈放行。
但垂直布局行動,很容易被中芯的水平擴張衝淡,尤其以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武漢、成都為基礎的「菱形布局」。
事實上,這不是純粹的產能擴張,而是地方資源整合。張汝京表示,比如成都有水資源、人才優勢,周圍擁有80多家設計企業,靠近客戶。而北京、天津將近100多家,深圳有100家左右。但9年內開出5座廠,也帶來了折舊壓力,分散了人才與管理資源。
消息人士表示,張汝京並非沒有反思水平擴張壓力。比如設立北京12英寸廠前他曾考慮很久。那時上海、天津廠賺錢,投資北京可能虧錢,但不投則沒有前途,最終還是上馬。
事實上,當深圳廠宣布後,許多地方如山東、黑龍江等地仍試圖拉攏中芯前去投資,但張汝京認為產能已足夠沒有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