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面積銳減,身陷危機的「海岸衛士」急盼呵護
2023-03-31 14:29:52 1
紅樹林位於深圳灣畔,是我國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也是國家級的鳥類保護區,是東半球候鳥遷徙的棲息地和中途歇腳點,在此可觀賞到落霞與千鳥齊飛的自然美景。(圖片來源於網絡)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溫暖的廣東吸引了大批候鳥前來栖息過冬。在深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長途遷徙的候鳥在此停歇,成為深圳一道獨特的自然風景線。
日前,國家林業局發函深圳市政府,同意與深圳市共建全國第一家紅樹林博物館——中國紅樹林博物館。我國紅樹林保護是否進入好時光?是否有相關的紅樹林恢復技術?全國首家紅樹林博物館為何落地深圳?科技日報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科技成果助「海岸衛士」屹立
紅樹林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呢?2018年1月26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首席專家、中國紅樹林博物館專家組組長廖寶文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紅樹林素有「海岸衛士」之稱,其帶寬100米,高達4—6米,消浪效果可達80%以上,在防禦颱風、海嘯等極端天氣災害方面作用巨大。還能固定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起著重要作用。
「2004年東南亞海嘯導致了近30萬人罹難,但災後人們發現,在有紅樹林生長的地區,村民都幸運地逃過了海嘯襲擊。」他說,「對於廣東沿海地區來說,紅樹林的最大作用在於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
然而,不爭的事實卻是,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海岸帶失去生態平衡,難於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紅樹林的恢復與重建迫在眉睫。2001年,國家啟動紅樹林保護工程。廖寶文是我國最早在此領域開展研究的專家之一。
我國紅樹林普遍存在互花米草大肆侵佔海灘、困難灘涂造林成活率低、紅樹林帶寬度過窄等現實問題。
「互花米草生長因素來自光競爭,合理密植速生紅樹植物能快速抑制其生長。」廖寶文團隊對互花米草進行捆綁、帶狀割除或翻壓等預處理,同時種植了速生紅樹植物無瓣海桑林。試驗發現,2—3年後互花米草覆蓋度由100%衰退到15%以下,甚至全部消亡。經後續管理,6—7年可形成復層林,大面積紅樹林恢復與重建得以實現。
造林成活率低下是紅樹林恢復重建的主要障礙。團隊獨闢蹊徑,在國內外首次成功研製適用於灘涂育苗的紅樹林微膠囊促生菌劑。「紅樹林長在海裡,如果直接施肥,肥料一下子就被海水帶走。我們把紅樹林微膠囊促生菌劑埋在根部,讓其慢慢釋放,與紅樹林根系形成共生,促進幼苗成長。」據他介紹,使用該生菌劑,能使個體平均總生物量提高49.3%—74.5%,造林成活率提高10%—30%。
深圳有條件建好紅樹林博物館
讓廖寶文高興的是,近兩年,全國各地恢復重建紅樹林的意識大大增強。他們的紅樹林恢復技術成果已在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沿海灘涂中進行應用,推廣種植面積超5萬畝。去年9月,廖寶文團隊受邀為海南的中國南海博物館周邊紅樹林溼地恢復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僅僅4個月左右,溼地恢復狀況良好。
「深圳完全有基礎、有條件建設好博物館。」廖寶文表示,深圳地理位置獨特,毗鄰香港、澳門,但難能可貴的是,處於經濟高速發展中,全國面積最小保護區的深圳紅樹林溼地,不僅沒有萎縮還保護得很完整,與對面香港的米埔自然保護區無縫連結,為動植物提供了一席棲息之地。深圳對紅樹林溼地保護的做法走在廣東乃至全國前列,與國際接軌。
他說,目前深圳紅樹林生物多樣性豐富,底棲動物、昆蟲、鳥類都很多,其中,鳥類有194種,包括黑臉琵鷺等23種珍稀瀕危物種。秋冬季節,候鳥飛來的場景蔚為壯觀。更為重要的是,紅樹林溼地在深圳發展中功不可沒,其吸收汙染物淨化深圳灣海水,保障了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