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_ 鼻竇炎的症狀及治療
2023-03-31 05:23:04 1
AFIFS是由於鼻腔和鼻竇黏膜中的真菌通過血管侵入大腦的眼眶,血管和薄壁組織而迅速擴散的結果。持續時間不到4周的時間過程將急性和慢性疾病分開 。患者通常患有與中性粒細胞功能受損相關的疾病,例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再生障礙性貧血,血色素沉著症,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愛滋病,器官移植或正在接受全身性類固醇或化療藥物的醫源性免疫抑制 。
診斷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群體中,48小時適當的廣譜靜脈注射抗生素或存在局部鼻竇炎症狀後,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應該使用影像學檢查和鼻內窺鏡檢查 。AFIFS鼻內鏡檢查可以發現是鼻黏膜外觀的改變。黏膜變色可以是可變的,並且可以是灰色,綠色,白色或黑色。變色,肉芽和潰瘍通常代替正常的淺粉紅色黏膜。白色變色表明繼發於血管中心侵襲的組織缺血,而黑色變色是組織壞死的晚期發現。鼻甲最常見黏膜異常,其次是鼻中隔,上顎和下鼻甲。面部或口腔的麻醉區域是早期侵入過程的特徵,並且可以在黏膜的客觀變化發展之前。還應注意減少鼻黏膜出血或感覺,因為它們可能是真菌入侵的跡象。
對於患有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持續發燒或局部化鼻竇症狀的兒科患者,術中鼻內窺鏡檢查可能是最有效的檢查手段。
通常在患有發燒或鼻腔鼻竇症狀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進行鼻竇的CT。在高風險患者中應獲得軸向和冠狀平面圖像。如果懷疑顱內或眶內擴張,則使用靜脈造影。嚴重的單側鼻腔黏膜增厚已被證實是CT上常見表現,提示潛在的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周圍脂肪層的浸潤可能是AFIFS的最早成像證據。 儘管AFIFS的診斷不能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但CT掃描有助於確定竇結構的個體差異以及可能的眶周和顱內擴散。MRI在描述疾病的顱內範圍方面優於CT,它可能在評估顱內侵犯跡象的患者中發揮作用,有助於鑑別精神狀態改變,眼眶頂端症候群,癲癇發作或中風等疾病。
AFIFS的診斷包括臨床懷疑與標本的培養和顯微鏡檢查。由於快速診斷是必要的,氫氧化鉀 - calcofluor white方法是最常用的組織學染色劑中最敏感的。如果真菌疾病符合以下標準,則確定其是侵入性的:(1)黏膜下層內的菌絲形式,有或沒有血管中心侵襲;(2)組織壞死,宿主炎症細胞浸潤最小 。冷凍切片允許及時診斷,如果是陽性,可以立即啟動適當的抗真菌治療和延長手術切除。冷凍切片和特殊染色劑都不能明確區分真菌種類,但這種區別通常可以在永久性組織病理學切片上進行。 毛黴菌病真菌成分寬,帶狀,不規則,很少分離,而麴黴病表現出更狹窄的菌絲,有規則的隔膜和45°分支 。 麴黴菌可以是血管侵襲性的,但它不是毛黴菌所見的閉塞性浸潤 。
治療和預後
AFIFS的治療需要首先治療潛在的誘發條件,手術清創和適當的全身抗真菌治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療或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治療可以與全身性抗真菌劑同時開始。在移植患者,或誰具有血液學惡性腫瘤,白細胞輸血和粒細胞集落**因子給藥,以增加的絕對中性粒細胞計數,以高於1000個/ mm 3 已顯示出改善的存活 .
對於大多數患有AFIFS的患者,醫學抗真菌治療包括全身性兩性黴素B,靜脈劑量為0.25至1.0mg / kg / d,總劑量為2至4g,持續6至8周。在一些繼發於腎毒性的患者中,兩性黴素B的使用受到限制,並且它們可以是濃度為3至5mg / kg / d的脂質體兩性黴素B的候選者。脂質體兩性黴素價格加高,可以考慮使用於臨床證實的免疫受損宿主中的真菌感染,其具有升高的血清肌酸酐(> 2.5mg / dL)或使的真菌疾病進展的副作用。伏立康唑,
單獨的抗真菌藥物不足以治療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應對所有患有活檢證實的疾病的患者或任何懷疑患有真菌入侵的患者進行早期侵襲性內鏡鼻竇清創術。根治性上頜骨切除術,顱面切除術和眶骨切除術,可以消除鼻腔外的疾病。
內窺鏡鼻竇清創減緩疾病的進展,減少真菌負荷,並提供用於培養和組織病理學診斷的標本 。所涉及的鼻竇或結構的清創通常需要擴大範圍,直到暴露出明顯的出血邊緣。如果血小板計數大於60×10 9 / L ,則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的出血可以減少 。如果懷疑鼻腔內殘留的疾病,應在48至72小時內安排第二次治療。隨訪包括每周嚴格的鼻內窺鏡檢查,直至中性粒細胞減少逆轉,此後應每月一次,連續6個月 .
有症狀性顱內受累的患者的死亡率很高 。因此,患有眼眶頂端受累或顱內擴散的患者不太可能對根治性手術做出反應,並應在考慮根治性外科手術時給予適當的諮詢 。
真菌生物種類也是影響預後的因素。無論患者的潛在病情如何,感染毛黴菌的患者治療效果不及感染麴黴菌的患者好。
文章來源:https://www.iiyi.com/d-21-41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