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紀的你,體內的元素卻已經幾十億歲了
2023-04-01 17:48:38 1
宇宙大爆炸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元素是從哪裡來的?
你知道,我們身體裡的大部分元素在宇宙開始時並不存在。元素的起源與整個宇宙的演化密切相關,包括恆星的演化等等。
為了理解元素和恆星的一系列問題,我們應該從大爆炸開始。
根據目前的主流理論,我們知道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後,宇宙實際上沒有今天這樣的原子結構,而是一種混沌狀態,高能電磁波主要被散射。
這時,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逐漸降低。然後各種粒子出現並再次湮滅。每十億對正負粒子湮滅,留下一個正粒子。因此,我們處在正粒子的宇宙中。目前,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在大爆炸後的380,000年,宇宙溫度下降到大約3000開爾文,原子結構開始形成。起初,宇宙的元素主要是氫和氦,它們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前兩種元素。
這並不是說沒有其他元素形成,只是因為其他元素不穩定,會裂變回氦。即使是現在,氫和氦佔宇宙中可見物質的99%以上。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我們的身體裡還有許多其他不同的粒子。他們是怎麼來的?
星星:元素熔爐
大爆炸後大約2億年,一些奇怪的巨人開始出現在宇宙中。它們是由星雲在重力作用下逐漸形成的。今天,我們稱這些天體為恆星。恆星和其他天體的最大區別在於它能產生核聚變反應。那為什麼只有它能產生核聚變反應呢?
這是因為恆星足夠大。在重力的作用下,整個天體將被誇大擠壓。中國有句老話,凡事都要逆來順受。恆星被強大的引力擠壓後會抗拒。
具體來說,由於重力的擠壓,恆星內部的溫度上升,達到數千萬甚至數億度。在這個溫度下,藉助於量子隧道效應和弱相互作用,核聚變反應將被點燃。如上所述,起初宇宙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因此,恆星主要由這兩種元素組成。引發的第一個核反應是氫原子核的核聚變。主要有兩條途徑,質子-質子反應鏈和碳氮氧循環。不管怎樣,四個氫核產生一個氦-4核。
核聚變反應會產生外部壓力,這將與重力形成動態平衡。這樣恆星就不會爆炸,也不會被重力壓縮成一個點。
但是當恆星核心中氫原子核的核聚變大致相同時,恆星將完成一次換檔。此時,恆星核心主要是氦核。在恆星重力的作用下,氦核的核聚變反應繼續得到促進。然而,這裡應該注意的是,一些恆星的質量不足以促進氦核的核聚變反應,因為氦核的核反應條件比氫核的核反應條件更為苛刻。
結果,這些恆星將在燃燒氫原子核後停止運行,等待完全冷卻。然而,如果質量足夠,重力足夠,氦核的核聚變反應可以繼續促進產生碳原子核或氧核。
太陽已經到了這一點。當氦核燃盡時,太陽本身的質量無法繼續促進核聚變反應,太陽將變成白矮星,等待完全冷卻。那時,太陽核心不是金屬核心,而是主要是碳和氧。
如果質量仍然足夠大呢?
事實上,恆星將繼續一步一步地融合到鐵核中。鐵核是最穩定的核,或者說它是結合能最大的元素核。使鐵核發生核聚變反應是非常困難的,這個過程需要能量輸入,而不是能量釋放。如果恆星還能刺激鐵原子核的反應,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炸。
恆星的核心要麼形成中子星,要麼形成黑洞。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並非所有的恆星最終都會形成金屬核心,但絕大多數恆星不會。
人體中的元素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歷史了。
元素的產生實際上取決於恆星的核聚變反應。我們身體中的大多數元素實際上都是這樣的。它們來自上一代或兩代恆星的產物,都有超過45億年的歷史。與這些元素的年齡相比,你的生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