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2023-04-01 05:38:10 2
這篇文章來自:地震三點傳遞
作者:廖婧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金的成仙傳記《馬姑》記載:「馬姑自從說雲並接管了這項服務以來,已經在東海看到了三片桑田故事是這樣的:漢朝孝桓皇帝在位時,馬谷被神仙王元召喚,投到蔡京家中。18日,他聲稱「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園」。
這個習語來自於此。
我們不禁要問,這真的發生在地球上嗎?
答案是肯定的。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大海變了」的版本之一。
談到青藏高原的形成,我們不能不提到板塊構造理論。1912年,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海岸線的相似性提出了「大陸漂移理論」,但遭到地球物理學家的普遍反對,因為當時無法很好地解釋漂移機制。
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古地磁、地震學和海底觀測的發展,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理論」逐漸演變為「板塊構造學」,獲得了新的生命。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哪些板塊影響青藏高原?它們是如何移動的?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如何影響自然地理和人類進化的?
影響青藏高原的板塊是什麼?
眾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面積250萬平方公裡。它被稱為「世界屋脊」、「雪原」和「世界屋脊」。它南北長約1000公裡,東西寬約2500公裡,佔中國總面積的23%。
今天,青藏高原的南北兩側屬於兩個不同的板塊,北部是歐亞板塊,南部是印度板塊。
在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印度板塊仍然位於南半球,與南極洲、澳大利亞、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相連。廣闊的特提斯海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大約9000萬年前,印度和馬達加斯加分離並以每年15釐米的速度向北漂移。
9000萬年前,印度和馬達加斯加分離,開始向北漂移。
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推進,特提斯洋開始向北向歐亞板塊俯衝,並不斷插入歐亞板塊之下,從而導致崑崙山和可可西裡隆起。
與此同時,特提斯海正在縮小,印度洋正在逐漸開放。大約5000萬年前,印度和歐亞板塊開始碰撞,青藏高原逐漸形成。
這種碰撞過程一直持續到今天。青藏高原周邊頻繁發生的大地震(如汶川地震)表明,青藏高原至今仍在持續抬升。4000多萬年來,印度板塊向北漂移了約2500公裡,這是地質史上最壯觀的一頁。
今天的喜馬拉雅-阿爾卑斯山線是特提斯海關閉後的遺蹟。地質學上,它也被稱為特提斯構造域。
5000萬年前,印度和歐亞板塊開始碰撞,青藏高原逐漸上升
提示:
1893年,奧地利地質學家e .忒修斯根據阿爾卑斯山和非洲的化石記錄,提出在南部的岡瓦納(包括今天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北部的歐亞大陸之間曾經有一個古老的海,並將其命名為特提斯海。
特提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女神,但它的真面目從未被其他人見過。基於這一特徵,忒修斯以女神的名字命名了地質史上曾經存在的海洋,並指出這一古老海洋的遺蹟保存在高聳於喜馬拉雅山和阿爾卑斯山的巨大褶皺中。
青藏高原的隆起對自然地理和人類歷史有什麼影響?
青藏高原群山環抱,峰巒疊嶂,南有喜馬拉雅山,西有崑崙、喀喇崑崙山和阿爾金山,北有祁連山,東有橫斷山、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青山。除了廣泛分布的冰川(50000平方公裡)、冰雪和凍土,青藏高原已經成為亞洲的「水塔」,也是許多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包括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恆河、瀾滄江(湄公河)、怒江和印度河。
另一方面,大型河流攜帶大量沉積物,並在河口附近形成大型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恆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通常是水生植物和產品豐富的地方。除了便利的交通之外,幾乎所有的大三角洲都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一系列的大城市將在附近形成。所有這些都為人類的繁衍和發展提供了基礎。
源於青藏高原的河流和三角洲
此外,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古生物和地質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了全球氣候的巨大變化。
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是一個巨大的屏障,有效地阻擋了來自北亞的冷空氣南下,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溫暖潮溼的空氣北上,加劇了中國西北地區的乾旱,造成了南亞的雨季。
一般來說,由於亞熱帶地區,主要是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島)的影響,北緯20-35°附近大部分是乾旱或半乾旱地區。然而,中國的江南華南地區與同緯度的世界其他地區大不相同,呈現出一派鬱鬱蔥蔥的南方風光。
相反,與地球上同緯度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北方更乾旱。可以說,沒有青藏高原的存在,今天的中國南方很可能是一片沙漠,而中國北方將變得更加溫暖和溼潤,中國的經濟中心很可能會相對北移。
眾所周知,在四大古典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延續了5000多年。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都因外來入侵而遭受古典文明的衰落。
青藏高原的存在為我們抵禦中亞和西亞遊牧民族的入侵提供了屏障。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文明可以形成自己的學派。青藏高原和長城一樣重要。
因此,雖然青藏高原是地球運動和板塊碰撞的結果,但這些變化深刻地影響了東亞的地形,孕育了許多大河,孕育了三大古典文明,為保護中華文明的延續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