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進度條:讓你在等待時不至於崩潰
2025-05-19 18:39:08
泡泡網CPU頻道3月25日 「每天人們因為各種事情等待,有時等待的感覺比其他時候更愉快,」界面設計師鮑勃·斯特爾(Bob Stahl)1986年在給《電腦世界》(Computerworld)的文章中寫道,「問題是用戶對等待的感覺是怎樣的。」那時候,電腦通常很慢,而且不可靠,用戶並不總是知道程序何時會崩潰。斯特爾說,一個「進度條」可能會緩解人們的沮喪,表明後臺智能傳輸服務正在中央處理器深處的某個地方運轉。
20世紀80年代早期,讓電腦更人性化的勢頭大漲。在1985年一次關於人機互動這個新生領域的會議上,一個名叫布拉德·A·邁爾斯(Brad A. Myers)的研究生提交了一篇論文,關於他所說的「已完成的百分比進度的指示器」的重要性。「我當時有一種感覺,它們很有用,很重要,但是還不夠普及,」現在邁爾斯說(他現在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他告訴同事們進度條能減少電腦用戶的焦慮,提高效率,甚至能幫助他們在工作時「更有效地放鬆」。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邁爾斯讓48位同學在有進度條指示和沒有進度條指示這兩種情況下在一個電腦資料庫裡進行搜索(他用的是一個從左向右填充的膠囊——就像慈善活動上巨大的溫度計,向一側傾斜)。然後他讓他們評價自己的體驗。86%的同學說,他們喜歡進度條。「人們不太介意它是否準確,」邁爾斯說,「跟沒有任何提示相比,他們更喜歡有這個進度條。」
超時?忙碌指示器不能預估某項任務還需要多長時間,但是它們告訴用戶,電腦已經收到指令,正在響應。
從80年代起,也有人提議採用其他種類的進度條——聲音的,觸覺的——但是最流行的還是水平形式的。也出現一些改進:現在的進度條是彩色的,或者有向後滑動的動態羅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另一位科學家克裡斯·哈裡森(Chris Harrison)說,這些效果能欺騙大腦,讓進度條看起來動得更快。因為人們最討厭看見進度條停下來,所以有些進度條設計得會永遠向前挪一點,儘管這個任務可能已經停止了。哈裡森覺得這些小把戲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用戶們真正想要的是事實還是更放鬆、更舒服的體驗?」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進度條到底是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工具還是幫我們打發時間的小賄賂?它的前身——用筆在紙上畫出的「進度表」——是在20世紀早期出現的,在當時被稱讚為一個重大發明。項目管理的先驅(虔誠的馬克思主義者)沃爾特·波拉科夫(Walter Polakov)在1923年寫道,它「指示的是人類生活不可消減、不可更改的因素——時間,因為它忠於人類的本質,它既體現了人類的本性,又有人情味,所以它化解了人和管理之間的矛盾,促進了人類創造力的充分發揮,擺正了工作與生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