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教學反思範文
2025-03-12 17:50:25
託爾斯泰的《窮人》是一篇讓人感淚的文章。《窮人》教學反思過程如下。歡迎參考。
《窮人》教學反思範文(一)
《窮人》是一篇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麼地步,我們只能從文本中去體會。因此在教學時,我定的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本文為什麼用「窮人」做題目?讓學生帶著問題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找出一些能體現窮的句子。學生通過仔細研討,找到了很多處體現窮的句子。然後讓學生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抓住文本的細節之處「丈夫拼了命地出海打魚;如今又加上病;屋子裡又潮溼又陰冷」等等,最後通過自己的朗讀來體會。為後來桑娜作出這樣的決定做下鋪墊。有了這層鋪墊,學生再來學習桑娜收養孤兒這件事就有了更深的感觸。
在教學中我圍繞著「忐忑不安」這個詞語展開教學,問學生「忐忑不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此時桑娜的心是忐忑不安的呢?這段話中他想到了哪幾件事呢?為什麼會想到這些呢?圍繞上述問題,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逐步明確了此時的桑娜的思想鬥爭是如此的激烈,只有經歷那段鋪墊教學之後,學生才會真正明白為什麼桑娜擔心丈夫會揍她,那是因為她家很窮只有勉強填飽肚子,自己的五個孩子還需要撫養,再加上這兩個孩子,會使家裡更窮。經過討論,明白了桑娜的擔心所在,緊接著我就追問:「為什麼在這樣貧窮和寧願被丈夫揍的情況下,桑娜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這令人難以想像的決定呢?」就這個問題,我和學生再次進行廣泛的討論,引導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桑娜本身是貧窮的,但她的精神卻是富有的,那就是她有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認識了桑娜,再來認識她的丈夫,也就沒那麼難了,只要抓住漁夫和桑娜的對話,以及他的神態和動作描寫進行研讀,這一切就會變得迎刃而解。最後在續寫中繼續深化人物的品質,這一點要貫徹始終。
《窮人》教學反思範文(二)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說,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說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說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爭議的說桑娜緊張、著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味道來。
教學中,學生能與老師積極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率比較高,課堂收效明顯。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導學生想像「孩子們怎樣『熬』過艱難貧窮的日子」這一環節時,問題剛一提出,同學們的小手便紛紛舉起。有的說:「他們會靠著勤勞的雙手,一天天長大,去跟著列寧推翻沙皇統治。」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說:「你真了不起!是的,這是一條能徹底改變窮人命運的出路.事實正是這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剝削統治,使俄國所有窮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結合時代背景,能把社會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本課內容聯繫起來想像,實在難得。我心裡確實為學生這一合理而富有創造力的想像而高興。仔細想一想,學生之所以能出現如此精彩的發言,正是因為這一問題觸動了學生情感的琴弦,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想像的願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師提問開放靈活,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窮人》教學反思範文(三)
《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中體會窮人的善良。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理解課文。在教學1-2節時,先讓學生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然後指導朗讀,讀出家裡很窮。從「感知」到「揣摩」,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沿著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
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溫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溫暖、舒適」,然後再看插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溫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溫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湧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生活得很樂觀。
第二部分篇幅較長,但內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讓學生自由朗讀,了解故事發展。先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學生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法找出對桑娜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著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情。
第三部分集中表現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一種悲哀。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到這樣的感情,我先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自行品味,再安排學生自主合作進行表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由於本文的文本較長,又處處精彩給人留以發揮餘地,所以預習加兩節課的教學還覺得時間有限,不少同學意猶未盡只好作罷,還應該做更深入的寫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實現,結尾的續寫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課餘時間來寫,不過同學們的續寫大多都充滿了想像,又注意了人物的性格,寫得比較精彩!
《窮人》教學反思範文(四)
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教過這課後,想到了這些:
一、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等體會人物的內心。
作者在描寫桑娜時,採用了多種形式的心理描寫:讓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些什麼呢?……」或者從旁邊介紹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她的心跳得很歷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此外還用了幻覺描寫「仿佛有人進來,桑娜一驚!」景物襯託「古老的鐘嘶啞地敲……」等方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從文中找出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桑娜的美好品質對學生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出這樣寫作的妙處。我以為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應該是可行的。
在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補白和原文的留空後,就能很快發現作者描寫這些心理活動時的精妙之處。
二、給課文「鬆綁」,在教學中學會「刪繁就簡」。很多認真的教師,出於一片好心,將課本、教參中提到的觀點和自已的閱讀所得全變成課堂提問,上課時生怕遺漏了哪個「問題」,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這些「問題」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課堂充斥著沒有用處的一問一答,學生根本沒有活動的時空。
教學《窮人》這一課,完全可以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文中的窮人指的是誰?為什麼說他們是窮人?他們真的是窮人嗎?作者為什麼要以《窮人》為題?」等等,然後就自己受感動的地方談體會,自由選擇角色朗讀課文,揣摩桑娜的內心活動。這些開放性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既有較大的「運動量」,又有較大的「吸引力」,學生怎麼不暢所欲言?老師的問題有思考價值,學生就「動」起來了,課堂就不會沉悶,學生也不會無話可說。
三、如何圍繞「窮人」做總結。
這篇課文圍繞課題,從窮人桑娜和漁夫人窮心靈卻很富裕的對比描寫中讚揚了廣大窮人善良美好的品質。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情感的體驗上引導學生在課文結束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是必要而且必須的。
我以為,用學生開課前的一個提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以《窮人》為題?」學生定能從幾個方面對課文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和回顧,此時老師再設計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漁夫掀開帳子,看見西蒙的兩個孩子,又會和桑娜說些什麼?他們以後又會發生什麼事?請你發揮想像續寫這個故事。」學生帶著意猶未盡的情緒和開放的問題結束課文學習,又帶著新的思考走進新的課堂,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