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範文
2025-03-13 02:17:24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那麼對於這節課,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就由小編為您帶來《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範文(一)
上完了《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主要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1、由徐悲鴻的《奔馬圖》導入,初讀課文,要求能將課文讀通讀順。
2、指名分節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3、出示課後第三題的詞語讓學生儘量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扣題質疑,說說「勵志」是什麼意思,徐悲鴻勵下什麼志,從而引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句文本之魂。
5、緊扣「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麼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6、以「徐悲鴻,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
回想自己的教學,有兩點體會非常深刻:
1、第二課時的教學緊緊抓住「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一中心,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麼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在這基礎上指導朗讀。整堂課學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非常到位。這節課深刻感受到了這樣的大問題的設計有助於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2、語文教學應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讓學生感受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需要學生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對關鍵詞的涵詠、品味,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應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感受到徐悲鴻的奮發努力、勤學苦練。在第六節,抓住「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麵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較,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卻能忍受是為了學習繪畫的需要,是為了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範文(二)
今天上午我講了第七課《徐悲鴻勵志學畫》,初讀課題時我問同學們勵志是什麼意思,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是志氣有的說是骨氣,有的說是毅力,眾說紛紜,我並沒有即使給同學們解答,而是讓同學們留著這個問題,待學完課文在繼續解答。
剛開始講課我先讓同學們其讀了課文,並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問題,1.徐悲鴻勵的是什麼志?2.他是怎樣去實現自己的志向的,3,結果又是在嗎樣?同學們度完課文後我便讓他們回答第一個問題,有的說徐悲鴻立下的志是要做有骨氣的中國人,有的說要做個不讓外國人小瞧的人,還有的說要為中國人爭氣,最後在我的知道下海是用了書中的原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從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個問題找出來後我有讓同學們返回到了課文的地二自然段,為的是找出徐悲鴻勵志的原因,,同學們找的很對,但我自認為這一環節的設計有點雜亂,沒有一定的順序,緊接著有學課文的第二部分,首先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邊讀邊思考徐悲鴻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志向的,同學們都說的很對,並且也找到了關鍵詞語「更加奮發,勇往直前,每逢常常,一整天,」通過這些詞語為下文做了鋪墊,除此之外第二大段海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構段方式的教學,剛開始我問同學們這段是什麼結構,他們一臉茫然,後來我們有一起把課文讀了一遍分別概括段意,這樣同學們才概括出了總分關係,緊接著就是第三自部分,功夫不負有心人,優異,轟動,鞠了一躬,很有才能,有眼不識泰山,通過這些詞語看出來他的成功也體會出來徐悲鴻刻苦勤奮,努力上進,學習這一自然段主要是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讀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其中,從而體會徐悲鴻的刻苦以及體會外國學生的話語。講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吧外國學生的話重複讀了一遍,通過外國學生前後兩句話的對比,明白了徐悲鴻通過三年的努力已經成功。課文講完之後,我又問了同學們在上課之前遺留下的問題,這次同學們會回答的很對也很好,從中我看出了孩子們把這節課的內容掌握了
雖然這節課的主題比較明確但還時出現了許多問題,,首先一點就是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而造成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再一點就是讀課文的形式單一,不利於學生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爭取讓我的課堂變得更優更好。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範文(三)
課文本身就是一種現成的資源,我們在引導孩子們理解它的同時,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學過程更流暢,效果更理想。《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講述的是青年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了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教學中,我是這樣「借」的:
首先,借關鍵詞揣摩朗讀
抓住了關鍵詞,就找到了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所以,我也找關鍵詞。比如,第二小節中有幾個詞語很關鍵,如「很不禮貌、衝著」,孩子們明白這是講了外國學生很不客氣,嫉妒心很強,語氣很直白很衝,所以在朗讀的時候知道了要重讀,以表明外國學生的蠻橫態度。再如第五小節的「每逢節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詞,都是表現徐悲鴻潛心臨摹的,孩子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讀的時候也能注意重點突出一下,以體現其認真和刻苦。特別是最後一節「鞠了一躬、承認、有眼不識泰山」,孩子們也通過理解,也能抓住這些字重讀。關鍵詞語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條至情朗讀的大路。
其次,借例段仿寫過渡句
課文的倒數第二小節是以「功夫不負有心人」為過渡的段落,所以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晰地了解過渡段落的寫法,我們先從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意思著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時間,從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鴻勤學苦練,付出了許多艱辛。「有心人」,學生們都知道是指徐悲鴻。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礎上,我們又回顧課文,提出問題:為什麼要下功夫?花了什麼功夫?結果哪裡體現了「不負」?之所以這樣提問,目的是引領學生懂得「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寫在中間的意義,這句起著過渡的作用,所以前後都要連貫起來。有了這樣的引導,再讓學生進行仿寫,就不是那麼難的事情了。我們先進行了練說,有的學生告訴我,他原來的字寫得不好,後來經過反覆練字,終於把字寫好了。我告訴她,如果寫一段話的話,如果把勤學苦練的過程寫詳細,那麼就更能體現「功夫不負有心人「了。課後,我給孩子布置了仿寫作業,鼓勵不同的思維角度,效果還可以。
遺憾: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不能給孩子詳細介紹當時的中國社會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時間給學生說一說中國遭受外國歧視的原因,看一看當時的現實照片,我想學生的感慨會更深,對課文的把握會更到位。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範文(四)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整篇課文的重點在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所以在教學時,我圍繞課題中的「勵志」展開,利在緊扣全文的主題。
下面我來談談我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1.時間把握
一堂課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但要留給學生的是無限的知識,所以這40分鐘怎麼樣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時要捨得捨棄一些次要的東西,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體悟課文重點的部分。一節課應該做到有詳有略,作為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要大膽地捨棄一些次要、無用的知識,讓這樣的課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學這一課時,之前那個外國學生傲慢無理的話應該略講,只要學生讀出輕視、傲慢的語氣就好了,而重點應該放在之後那個外國學生態度改變後的話以及最後的那句「有眼不識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語文這門學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課文去挖掘,小到從一個字、一個標點上去挖掘。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所以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去引領學生體悟文中的精髓,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從而更能挖掘了解人物的內心,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如:在教學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時,課文是從勤奮學習和生活清苦兩方面來具體講述的。在講到勤奮學習時要體現「每逢節假日」和「一畫就是一整天」這兩個關鍵詞,通過講節假日他還在臨摹畫畫,在這裡就可以問學生:「你們覺得徐悲鴻苦嗎?」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實在這裡「苦」和「不苦」都說的通,「苦」在每天勤學苦練,的確很苦;「不苦」是因為徐悲鴻覺得不苦,他覺得他是在苦中作樂。通過這樣一提問,徐悲鴻的這個人物形象立刻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了,學生立刻就會體會到徐悲鴻的那種勤學苦練的精神。而「一畫就是一整天」也飽含著兩層意思,這點我也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一層意思是花的時間很多;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3.教師語言
教師的語言是一堂課至關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課堂提問語還是評價語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課堂上,當我的一個問題問出去後,有時學生表現出來的卻是木訥地看著我,此時我就會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問語沒有說好,所以學生聽不懂我的提問呢?所以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讓學生,更要讓學生產生興趣,有興趣地舉起小手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提問的難度也應該是由易到難的,容易的問題留給差一點的同學來回答,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而難的問題讓好學生來回答,其他同學聆聽的時候也是一個自我體會的過程,接著在重點之處讓學生複述,重要既能反覆鞏固重點之處,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我沒有好好做好這一點,完全把機會留給了好同學,忽視了給差同學一個表現的機會。在品位關鍵詞上,應該著重交給學生方法,用特例引導學生去學會學習,引領學生體味關鍵詞。
在以後的教學上,我將及時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