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與思考的作文
2024-08-15 01:48:10
導語:加強學習,不斷反思,努力創新,提升素養,短短的培訓留給我深深的思考,長遠的目標,不盡的追求!小編整理學習與思考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學習與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偽,更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
孔子的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學習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這裡所說的學習,主要指從書本上汲取間接經驗。古今中外,凡成大學問者,無一不是博覽群書,讀破萬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進一步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革命導師馬克思為了完成資本論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館潛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可見認真讀書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於學習,必須博覽熟記,持之以恆。魯迅先生說: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學習還要持之以恆,要「戒怠荒,戒無恆,戒躁急,戒泛雜」,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然而,學習本身並非目的,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目的。為此,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認真的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知識的有機聯繫。如果學到的東西不經頭腦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經口腔咀嚼、腸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餚,也不會被身體吸取一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法國作家伏爾泰對此有著十分精闢的論述,他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可見善於思考是多麼重要!
要善於思考,需要有蜜蜂釀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們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鑽研,切不可不懂裝懂,淺嘗輒止。
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同時對所學的知識必須結合實際反覆運用,知識才能鞏固,技能才可純熟,這就是我們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
願我們大家都能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學知識之顛。
第二篇:學習與思考
2005年3月至9月曆經半年多時間,參加了城廂區幼兒園骨幹教師培訓。雖然時間歷時不長,感覺收益頗大。
這次培訓,期間有市、區名師的報告,有專家的講座,還有區教育局領導的講話,還有小組討論學員代表發言等。
通過這次骨幹教師崗位培訓,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更好地掌握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了解最新的教學動態,更準確理解新課程理念。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骨幹教師,應勤於學習、勤於思考、與時俱進。能不斷用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促進自我發展,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刻苦鑽研教育教學業務,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銳意進取、永不滿足。在培訓班集中學習期間,我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嚴格遵守規章制度。上課專心聽講,做好筆記,課後虛心向專家和同行求教、勇於探討、深入思考,使自己的理論素養、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科研能力有了質的提高。
作為區骨幹教師,這期間的培訓,使我進一步認識了骨幹教師的含義。這是一種榮譽,是自己多年來成績積澱後的收穫,我們要正確評價自己;這是領導和老師們的信任,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正如導師代表葉蔚青老師談到的:作為骨幹教師我們的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領導的信任和期待,教工的支持和信任,這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壓力。領導的講話和專家們的講座,給了我們強烈的感染與深深的理論引領,使我感受了一次次的心靈的洗禮,猶如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體驗著脫胎換骨的感覺……豁然開朗。我覺得自己在思想上邁出了一步,提升了很多。教師之路該如何走?作為骨幹教師又該如何做?關鍵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專業素養。怎樣來提高呢?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不斷的實踐。所以,我們要有一種繼續學習的緊迫感,要不斷了解研究學科動態,了解國內外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地實踐,不斷地自我反思,把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梳理成「辮」,使自己成為本地區、本學科具有輻射力的學科帶頭人,為城廂區教育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能參加骨幹教師的培訓,我們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區教育局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提高的平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人寥寥數語就將學習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來了。學習的過程好比那未經加工的瑕玉,經過一番精雕細刻之後,呈現出一具「婀娜」的工藝品應具有的高貴與典雅。我會珍惜這有限的時間、寶貴的機會,爭取學有所成。這次的培訓,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大家聽課專注,討論踴躍,因為大家知道:我們有責任為城廂區的教育添磚加瓦,我們更要為我們的每一位幼兒的發展而努力服務。我們也有為自身的發展臥薪嘗膽的需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勞動力的素質就必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斷更新,需要可持續性地發展。作為教師,我深感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要做些什麼?林丹鳳園長《幼兒園課改實踐》的講座,從實際的教學案例分析中,生動具體地闡述了對課堂改革的理性思考;從微觀到宏觀審視課程改革,對幼兒園教育闡發了獨到的見解;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大大拓寬了我們的思維視野。關注未來,放飛希望,要求我們更新觀念,要敢於打破傳統教學中的條條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於創新。我覺得首先逐步養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的習慣,形成大膽想像、敢於創新、注重事實、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人格塑造,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棄繁就簡,走簡單之路,返樸歸真。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面對這場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日益複雜的幼兒思想道德,很多時候仍讓我們有些霧裡看花,無所適從,我們很需要學習創新,這是我們教師教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面對21世紀飛速發展的教育,要使自己在專業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就應努力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學術道路。這一點對我的啟發很深,的確,面對不斷更新的教育觀念,面對發展的時代,面對變化的幼兒,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經驗往往在學生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因此,一句話,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師,只有不斷地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才能提高工作效益,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素養。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啟發和認識,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努力做到帶著課題走進教室。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應當成為教師研究的課題,因此,包括在學校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也應當倡導每一位教師要有自己的研究項目。帶著研究帶著課題走進教室,意味著每一天都有新的創造的起點。同時要樹立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思想,我想教學中更應講究「揚棄」,要繼承過去的精華,更要注重反思,反思是成長之路。「善於反思,敢於否定,不重複過去」,應當成為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準則,我們的教學設計都應隨時間、環境、幼兒等因素的變化而進行調整與改進,乃至大動手術,絕不能克隆教學。那也就是說在原有的基礎上,面對新的不同的幼兒、教材和先進的教學理論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從而做到揚長避短。
加強學習,不斷反思,努力創新,提升素養,短短的培訓留給我深深的思考,長遠的目標,不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