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前七篇閱讀心得1000字(論語青春版00總論)
2023-11-12 02:53:07 1
撰文 | 王來寧 責編 | 廖玥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解讀《論語》。
即使到現在,古老的《論語》依然能幫助我們,在沒有經歷那麼多的人事紛擾、痛苦坎坷的時候,也能明白很多人生滋味,學會規避陷阱,學會面對選擇。
對《論語》的解說,可謂「前人之述備矣」,繁複的釋義和研究,讓它越來越像一部「古籍」,凝重得讓人害怕。可以說,很多人的青春裡都有《論語》,而《論語》卻不再陪伴青春了。可惜嗎?太可惜。
所以讓我們試試看,用青春的心、青春的方式,來重新解讀一下《論語》:兩千五百年前的課堂筆記。
老師,有一個學者曾經說,「論語是一部未來派的小說」。這個說法我倒挺感興趣的。可是他說的對嗎?
這是已故北大教授金克木的說法,這個說法強調的是,《論語》為筆記語錄體,是對孔子思想的碎片化呈現。孔子思想當然是有體系的,可是《論語》對它的呈現方式卻是「截山斷雲」的、片段拼接式的,很多現代派的小說常常採用這種方式。
不過,為了更貼近我們的經驗,我這兒也有一個說法:《論語》是兩千五百年前的課堂筆記。
但是它應該不是隨堂所記,而是孔子死後弟子們的回憶和整理。
班固《漢書·藝文志》說: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意思是:
《論語》這本書,記錄的是孔老師和他的學生們以及當時一些人物的對話,學生之間以及與孔老師交流的話。這些話學生們當時都有記錄,孔老師去世之後,大家湊一起把這些東西寫在了一起,這就是《論語》。
所以,《論語》裡的章則都是片片段段的,就好像是孔子思想碎片的抽象化羅列,可不就有著濃烈的「未來派」風格?
難怪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主張這樣讀《論語》: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兩句一章的。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
我個人很認可錢先生的說法,《論語》不是高頭講義,而是我們的手邊書。閒來無事時讀一則,頭暈腦脹時讀一則,睡覺關燈前讀一則,都必是極好的。
啊,原來《論語》這麼輕鬆啊,不是高頭講義的「大國學」,而是極其貼近我們生活的「小道理」,是這樣嗎?
《論語》很輕鬆很平易不假,可是說它是「小道理」我可要有「大意見」啦。孔老師班上的第一學霸顏回同學說,我的老師啊,「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他老人家的學問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研鑽它越顯得堅固,意思是,孔子的學問又有高度、又有密度,夠我學一輩子的。
孔老師另一個大弟子子貢同學帶業修學,能經商,能做官,口才又好,擅長外交。於是就有人說,子貢的學問比孔子強多了,子貢一撇嘴:什麼?學問上如果我是一座院子,我老師就是一座城市;我呢,趴牆頭一看,嚯!院子好美啊!我老師呢,城裡物阜民豐遠超你想像,可找不著門的話,你根本就進不去,那叫「不得其門而入」,你就是那個被擋在牆外邊的人,所以說這種混帳話。
回溯先賢,就會吃驚地發現,在經歷了2500年文明的積澱與發展的今天,我們竟然還是如此依賴孔子所倡導的道德規範,而且幾乎沒有增添什麼新東西。一本從精神上塑造了一個民族的書,一本穿越了2500多年而不朽的書,只是一些小道理而已?如果只是把論語解讀成一些雞湯魚湯,不是《論語》淺顯,而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太欠缺深度了。
那麼老師,你確定:今天我們學的《論語》,就是孔門弟子最初編纂的那一本嗎?
我並不確定啊!當初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對前人留下的本子都持懷疑態度,要回到原典。可是啊,就像歷史學家朱維錚指出的,哪裡有什麼原典!
那豈不尷尬了?《論語》那麼重要,可是你還不確定我們學的就是當初的《論語》?
不過,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降低一個八度,來考察一下,《論語》這本書的流傳歷史。
今本《論語》白文不過一萬二千七百字。在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時代,書籍流傳全靠口授手抄,通常寫在竹簡木牘上,帛書那就是豪華本。
秦漢之際持續三十年的「挾書」禁令,中間又經過長達十餘年的動亂歲月,直接導致了西漢前期的嚴重書荒。
據朱維錚先生考證,當公元前191年「挾書律」終於由西漢政府明令廢除以後,人們表現出空前的渴求了解古文化的熱情,隨之出現的是一個手抄本盛行的時代。舊藏的,新寫的,從老博士腦海裡冒出來的,在舊屋子夾壁內拆出來的,輾轉借抄的,重金訪購的;尚具原書舊貌的,僅存殘篇斷簡的;用今體字錄的,用古體字書寫的;傳授可考的,來歷不明的,出處可疑的,竄改偽造的——雜然紛陳。
《論語》就屬於那個時代出現的來歷不明的一類書,至西漢景、武之際漸成顯學。當時《論語》有三種不同版本並存,劉向《別錄》裡說,
「魯人所學,謂之『魯論』,
「齊人所學,謂之『齊論』,
孔壁所得,謂之『古論』」。
關於古論語,比較傳奇。漢景帝的一個兒子劉餘被封為魯王,諡號為恭,史稱魯恭王。歷史上這個「好治宮室苑囿狗馬」也就是一心沉湎於吃喝玩樂的藩王,在漢武帝初要擴建自己的王宮,於是下令拆除與王宮毗鄰的孔子舊宅,作為新宮殿基址(事見《漢書·藝文志》,《漢書·景十三王傳》)。因為這件敗家的事,他發現了壁中夾藏的一批古文經傳,也就是用秦「焚書坑儒」以前的古文字抄寫的儒學著作。在這批「孔壁古文」裡,據說就有一部《論語》。
後來流傳的統一結集本,是西漢後期張禹編定的「張侯論」(事見《漢書·張禹傳》),是他為漢元帝的太子編寫的課本。
一直到東漢末鄭玄著《論語注》,用的是他本人校改本,至此今本《論語》的結集基本定型了。
這樣說來,一部中國文化史,就是一部《論語》的闡釋歷史啊!
從某個角度來說,的確可以這麼說。
《論語》是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並影響著全社會的思維結構。 中國文化是儒、道、佛三教的合流,但是,這三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決不是三足鼎立的,儒家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從漢代開始,它就是無可爭議的主流意識形態。
《論語》中強調的德、禮是和諧社會的槓桿。在今天社會,保持發揚這一優秀傳統,讓德、禮與法相互協調,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論語》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比如仁、中庸、樂知天命、入世有為等思想,對古今中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也是因為這一點吧,宋代的趙普為自己不讀書沒學問進行狡辯時就拿《論語》說事兒,說自己「半部《論語》治天下」。
學貫中西的林語堂,評價就正經多了,他說:「《論語》這部書,是孔學上的聖經。」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20世紀80年代末,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約法國巴黎,聯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1989年,在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會上,聯合國教科文衛生組織幹事泰勒博士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就會發現,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過去的兩千五百多年裡,其變化之小是令人驚奇的。不管我們取得進步也好,或者缺少進步也好,當今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於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很多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是超越國界和超越時代的,它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屬於過去並照耀著今天和未來。」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那樣一種交通和通訊條件下,帝王在京城所說的話,貴州的山民能夠聽得懂能夠理解,為什麼?因為大家有共同的價值觀。這個共同的價值觀就是孔子給我們建立的。所以,中華民族有這麼巨大的凝聚力,一個沒有宗教的民族,卻有如此的凝聚力,幾千年以來一個民族的文明與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靠的是什麼?就是整個民族對一個人的信仰,這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是所有的中國人、所有時代的中國人共同的心靈密碼。從空間上,他無往弗屆,從時間上,他無時不在。
老師這麼一說,我覺得讀《論語》首先得內心莊肅才可以讀啊!……
嗯嗯,我們的確需要先明確一下閱讀《論語》的原則呢。
首先是,面對現實。能夠對現實問題提供啟示的才是「經典」,否則是「錦灰堆」。
歷史,都曾經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生現場,需要我們盡力還原,否則就是「孔乙己」。所以我們對《論語》的閱讀,不應是外在的評論,更要是內在地體驗。
其次是,通俗,而絕不庸俗。毋庸諱言,孔子並不是神,他本人當然有不足,他的思想當然也會有局限。但這並不能影響孔子的偉大。
事實上,孔子是兩樣人:聖人和凡人。他是聖人,他偉大,他是一個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他是凡人,他平凡,他也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
所以,我們看孔子,要帶著兩顆心:恭敬心和平常心。這樣,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可敬可仰的孔子,我們還能看到可親可愛的孔子。
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兩顆心,走進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去近距離地觀察和了解孔子。看看一個凡人如何成為聖人,再看看一個聖人其實還是一個可親可近的凡人。
那麼,我們想讀《論語》的話,哪個版本的比較好呢?
《論語》的版本很多,對《論語》的解讀更多,我推薦兩個版本給大家。一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注釋準確、譯文平實,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很適合我們塌下心來細細研讀。
另一本是錢穆的《論語新解》,錢穆是國學大師,博學、慎思、明辯,《論語新解》不僅重在「學」更重在「識」,他博採眾家觀點,從中尋求可以令當今時代、具有新思想的人能理解的路徑,加以自己的闡發,力求通俗簡要,直明本義。唯一的問題是錢先生用的是半文言,以古解古,初學者可能會有點累。
不過,讀書本就是一個砥礪的過程,有了持續不斷的思想打磨,我們的境界才可以不斷精進。讓我們讀起來吧!
終
本文為「桃李國學苑」原創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我們
本文作者:王來寧
高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任教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自2013年始,面對高一高二學生教授《論語》《孟子》課程。
「《論語》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師生對話的形式,將古老的論語和網際網路時代洋溢的青春對接, 是具有「學生氣質」的《論語》解讀。
課程大綱
欄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責編 廖玥
美編 李煜
長按二維碼關注「桃李國學苑」
點擊閱讀原文,聽李山講《中國文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