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小縣城,《金瓶梅》和它淵源頗深
2023-04-01 10:27:32
在《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的筆下,臨清簡直就是一個集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商業大都會,這個因運河而生的城市,既具備全國糧食、貿易中轉站的功能,又承擔著鶯歌燕舞聲色犬馬的角色。每年,數以萬計的糧船從這裡經過,絡繹不絕的外地商人爭當「臨漂一族」。幾十萬人的生存、玩樂、附庸風雅在大運河的注視下有序進行著。
他們或盡情啄食大運河帶來的便利,或貪婪沉浸在對物質、財富、身體的無盡追求中,種種行為,被蘭陵笑笑生定格在《金瓶梅》的每一個角落。
兩千多年來,山東臨清一直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自隋開通永濟渠,它才開始與運河為鄰,但要真正沾上大運河的光,還得等到幾百年之後。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開鑿會通河,三萬徵夫奔赴「前線」,五個月後,工程結束。
會通河起自須城縣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也稱衛河),全長二百五十多裡,建閘門31道。這是臨清與京杭大運河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為了控制運河水位,他們還在臨清設置了三個鎮閘、兩個土壩,以調控水量。大運河申遺名單上的臨清閘和會通閘就是在那個時候修建的。
朱棣遷都北京後,山東再次成為北方政治中心與江南財賦之地的紐帶,此時的會通河已處於淤塞的狀況。每年,朝廷都需從江南地區輸送大量的糧食和各種手工業品供給京師和邊防,主要的運輸通道就是京杭大運河。為了確保交通順利,明成祖特意派人疏浚會通河,臨清作為運河通往京師的咽喉要地,迅速發展成為名冠全國的商業大都會和京畿門戶。
全國各地的商人紛紛來此經商,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異常活躍的商業活動,促使臨清的面積和人口迅速增加。明初,臨清不過是八千人口的偏僻小縣,弘治二年(1489年),它由縣升為臨清州;至萬曆年間,臨清本地已有六萬六千餘人,算上外來人口,臨清當時的總人口數約為70萬,這相當於現在臨清城區常住人口的3倍。
嘉靖、萬曆年間,是臨清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僅它一州城的稅收,就相當於山東一省稅收的十倍,它雖不及蘇杭,亦甲於山東,名於天下。
如同張擇端以其精緻的筆觸見證繁華的汴京一樣,蘭陵笑笑生也不忘以鮮活的語言展現臨清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面向。成書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的《金瓶梅》,表面上講的是宋代的故事,實際上說的卻是明中葉的生活。
《金瓶梅》的場景描寫中,不少取材於臨清州城實景。《金瓶梅》研究專家王汝梅先生在親赴臨清一帶考察後指出,蘭陵笑笑生是非常熟悉臨清的,並且有在臨清生活的經歷。書中的一些人物活動場景,與明代臨清實景的街巷、城區運河、河閘、碼頭、鈔關等,乃至城東沙河的地理位置、布局、走向都十分一致。
《金瓶梅》將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安置在清河、臨清一帶,讓所有人的故事儘可能地靠近運河。走近它,你仿佛跟著蘭陵笑笑生把鼎盛時期的臨清重新走了個遍。
《金瓶梅》中陳經濟的故事就是臨清娛樂消費異常火爆的寫照:當江南商販陳經濟從母親那討了些銀錢,打算跟隨楊大郎沿運河北上,做些販布生意時,他肯定不會料到,山東西北部竟也出了個與蘇杭媲美的大碼頭。
來到臨清,見「臨清閘上是個熱鬧繁華大碼頭去處,商賈往來之所,車輛輻輳之地,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陳經濟不禁眼花繚亂、心動神搖。在楊大郎的帶領下,他一頭扎進了花柳巷中,遊娼樓、登酒店,包下十八歲的粉頭(古代對妓女的稱謂),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結果沒販到多少布,陳經濟倒把本錢都給搭進去了。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人口與交通的需求,臨清政府開始擴建城垣,自磚城東南及西北兩角開始,夯土為牆,延袤二十餘裡,面積擴大了五倍。土城建成以後,磚城完全成為政治中心、倉儲要地,原在此進行的某些市集貿易逐漸遷出,土城的五個區成為繁華的商業地段。
當時的會通河在靠近衛河附近分為兩支,從南北兩處流入衛河,因此,在會通河與衛河之間形成了一塊周圍環水的狹長陸地,人稱「中洲」,東南紈綺,西北裘褐,皆聚於此。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鰲頭磯,就坐落於中洲東起處,因其狀如鰲頭,兩支運河上的四處河閘像鰲的兩足,廣濟橋在鰲頭磯後像其尾。明代書法家方元煥突發奇想,在其額頭上題寫「獨佔」二字,賦予「獨佔鰲頭」的野心和意境。
嘉、隆、萬時期,臨清是大宗乾鮮果品的集散碼頭和華北最大的紡織品貿易市場。江南出產的棉布、絲綢主要通過運河北銷,年進銷量在一二百萬匹以上。大量的布綢貿易使臨清獲得「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來自閩廣、江浙、兩湖、山陝等地的商販們,紛紛在臨清一帶的碼頭「打著銀兩遠接」,「迎著客貨而買」。《金瓶梅》裡,從蘇杭地區販綢絹來發賣的客商丁相公的兒子丁二官人,「販了千兩銀子綢絹,在客店裡安下,瞞著他父親來院中敲嫖」;從湖州販絲綿的客商何官兒,販運了「千兩絲綿綢絹貨物」到臨清發賣,完了還不忘在臨清娼店佔著兩個粉頭,在臨清第一大酒樓包上一個婆娘。
據記載,僅臨清一地就集中了73家布店、32家綢緞店、65家雜貨店、24家紙店,還有糧店、瓷器店、鹽行、典當鋪、客店等,店鋪數量起碼在五六百家。《金瓶梅》小說的主人公西門慶就開有生藥鋪、解當鋪、絨線鋪、綢絨鋪和緞子鋪五處店鋪。除西門慶外,還有很多在臨清開店鋪的小商人。當時,在其他省市,也有專門以臨清為號的連鎖店鋪。小說《醒世姻緣》第七十五回就提到北京「東江米巷的臨清手帕店」,《古今圖書集成》裡也記載有:河北宣化有「臨清布帛鋪、絨線鋪」,可見其強大的商業輻射力。
商貿的繁盛,促進了臨清關稅的增長,明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的關稅額達到8.3萬餘兩,佔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臨清鈔關也由此高居全國各大鈔關稅額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