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漢墓群
2023-04-01 20:47:10 2
獻縣漢墓群,是西漢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時期河間王及其子孫、樂成侯、中水侯等葬於獻縣境內墓葬的總稱,位於河北省滄州市獻縣境內,佔地面積7萬平方米,陵域多集中在河城街鎮和十五級鄉,河城街鎮是漢代河間王的都邑所在地 。
獻縣漢墓群存37座漢墓,出土有錯金銅豹、鎏金銅雀、殘鎏金銅馬、等,墓群規模大、級別高、數量多、層次全、時間跨度大,貫穿於漢代的始終,對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均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 。
1996年11月20日,獻縣漢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獻縣漢墓群
地理位置
河北省滄州市獻縣境內
佔地面積
7萬平方米
保護級別
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號
Ⅳ-61
分類號
Ⅱ-5
所處時代
漢
目錄
1歷史沿革
2遺址特點
3文物遺存
4研究價值
5保護措施
6開發建設
7歷史文化
8旅遊信息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西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劉闢強在河間郡(獻縣)建立河間國,國都樂成(獻縣河城街鎮南) 。
西漢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時期,樂成(獻縣河城街鎮南)一直是河間國(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河間王、侯及其子孫逝後均葬於樂成境內,形成墓葬群(獻縣漢墓群) 。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四月,景帝劉啟封他的第二個兒子劉德封為河間王 。
西漢景帝(前2世紀)時期,劉德封毛萇為博士,任河間太傅,毛萇死後葬於國都樂城東毛公墓(獻縣漢墓群內重要墓葬之一) 。
元光五年(前130年),劉德逝於河間國,漢武帝念其功勞,遂賜諡為"獻王",葬於樂成的獻王陵(獻縣漢墓群內重要墓葬之一) 。
西漢元帝(前1世紀)時期,劉奭封匡衡為丞相,匡衡逝後葬於雲臺山(獻縣漢墓群內重要墓葬之一) 。
金天德三年(1151年),為紀念獻王劉德,改壽州(河間國)為獻州 。
明洪武六年(1376年),降獻州為縣,稱獻縣 。
截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獻縣轄境內有漢墓大小七十二冢 。
2012年,從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對獻縣漢墓群進行野外勘測,初步摸清了37座古墓的形制大小、外觀及地下墓葬分布等,正式測定了獻縣漢墓群內的37座古墓為兩漢墓,是兩漢魏晉時期分封的河間王劉德陵域所在,埋葬了帝、王、侯等數十人 。
摺疊編輯本段遺址特點
綜述
獻縣漢墓群整個陵區面積達7萬平方米 ,墓群有兩個特點,一是幾個大墓集中在一起;二是大墓旁還有小墓,墓與墓之間有歷史淵源。獻縣漢墓群主要有獻王墓、孝王墓、劉淑墓、劉英墓、毛公墓、貫公墓等,散布在滹沱河、滏陽河、子牙河三條河流之間,封土尚存的有37座,無封土的有4座,分布在獻縣境內河城街、十五級、段村、韓村等10個鄉鎮;獻縣漢墓群內的古漢墓均修為高臺,高臺均有俗稱,如河城街西的雲臺山、小屯村東的萬層(春)山、九張莊附近的九連山、傅莊附近的百草山、竇三疃附近的五王山、雙嶺村西的丹陵等 ,高臺的封土高度經實地測繪在1.9米-16米之間,範圍在193平方米-4.8萬平方米之間 。
獻王陵
獻王陵是獻縣漢墓群中的一座代表性漢墓,稱河間獻王墓,又稱獻王陵,是西漢河間獻王劉德與其妻子的墓地,位於獻縣漢墓群核心區域(獻縣城東5.5千米、河城街鎮南),東鄰雲臺山,東北200米處為河街鎮西八冊屯村,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 ,墳塋封土殘存4-5米高 。
雲臺山
雲臺山是獻縣漢墓群中的一座漢墓,是西漢丞相匡衡之墓,因墓地高大稱雲臺山,位於獻縣城東7.5千米,東南鄰河間國都城遺址,西為獻王陵,高20米,佔地2.3萬平方米 。
毛公墓
毛公墓是獻縣漢墓群中的一座漢墓,位於小屯村西北,為河間國博士毛萇(世稱"小毛公")的陵墓,封土高大,被闢為郊野公園,封土上建有毛公亭。
摺疊編輯本段文物遺存
獻縣漢墓群出土有錯金銅豹、鎏金銅雀、殘鎏金銅馬、金餅、銅龍、銅俑、耳杯、盤、陶俑、陶壺、玉器等,以及發現了大量漢代磚瓦等建築構件 。
摺疊編輯本段研究價值
獻縣漢墓群存37座漢墓,墓群規模大、級別高、數量多、層次全、時間跨度大,貫穿於西漢、東漢、魏晉(前178年-487年)始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獻縣漢文化體系,對研究兩漢、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風俗等諸多方面均具有較高的歷史、學術、科學價值 。
摺疊編輯本段保護措施
1982年7月23日,獻縣漢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1996年11月20日,獻縣漢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10年,獻縣人民政府啟動獻縣漢墓群獻王陵保護工程,並出臺文物保護利用的相關規劃,以加強獻王陵等文物的保護工作 。
2012年5月2日,河北省文物局《關於呈報〈河北省獻縣漢墓群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綱要〉的請示》(冀文物字〔2012〕81號)得到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要求系統歸納、總結影響墓群本體和周邊環境安全的主要因素,注意獻縣漢墓群整體格局的保護 。
摺疊編輯本段開發建設
2013年4月,獻縣人民政府投資3700萬元的獻王紀念園開工建設 。
2014年10月,獻王紀念園落成,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由漢闕、六經柱、實事求是寶鼎、獻王紀念館、漢獻王劉德坐像及文化背景牆組成 。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東漢班固編撰的《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劉德傳》,書中用"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稱讚河間獻王劉德的治學態度 。
雲臺山由來
匡衡當丞相後,兩袖清風,愛民如子。死後人們紀念他,自願為他修大墓,男的肩擔、車推,女的手捧、襖包,用土築成"比雲彩高的山",故名雲臺山 。《獻縣誌》記載: "雲臺山、萬春山、百草山,此三山皆高陵,一望數十裡,樹木交映,村落參差,亦佳境也 。"
摺疊編輯本段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獻縣漢墓群位於河北省滄州市獻縣縣城向東約5.5千米,西距滄州市70千米 ,地處華北平原的九河下梢,河流密布 。
交通
滄州市--廣場街--解放西路--朝陽街--黃河西路--迎賓南大道--G1811黃石高速--河城街--086鄉道--獻縣漢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