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呼吸法和行走路線(太極拳的呼吸法)
2023-05-30 13:16:12 1
目前練太極拳的呼吸方法就三種,一是自然呼吸;二是逆腹式呼吸;三是腹式呼吸。
自然呼吸大家好理解,後兩種不太好理解。所以我把後兩種的呼吸方法用區別對比的方法來加以闡述。總之,他們之間的區別並不太大。
首先,各門派的太極拳,起吸落呼兩者都是一樣的要求,什麼叫起吸落呼?如所有太極拳的起式,均是兩臂慢慢向上抬起時,為吸氣。兩臂慢慢向下落時,為呼氣。
第二,他們的不同點是,逆腹式呼吸是合吸分呼。而腹式呼吸是分吸合呼。如逆腹式呼吸在抱球式,或兩臂向回拉時,為吸氣。兩臂向外或向上走勢時,如野馬分鬃或斜飛勢就為呼氣。而腹式呼吸則相反。
第三,氣沉丹田,兩者也是一樣的。但有些同志還不太清楚什麼叫氣沉丹田,我不從理論上闡述,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清楚了。如練舉重的,氣必須沉到丹田,否則他就不會舉出你要舉的重量。練太極拳也一樣,氣沉不到丹田,你在實戰的技擊中,你就發不出力。所以過去的老拳師在傳授太極拳時總是強調,要氣沉丹田,怎樣氣沉丹田?我舉的例子是一方面,另一面就是要求以意領氣,氣到力到,以氣運身。
第四 ,是口鼻呼吸法,兩者也是一樣的。口鼻呼吸法,就是在練拳時用鼻子吸氣,口呼氣。呼氣時口不須張大。呼吸要慢勻。
第五, 在練太極拳時,還遵循兩條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靜和松與呼吸相結合,兩者也是一致的。在練拳時要慢慢入靜,頭腦無雜念,逆腹式呼吸氣才順,再加上全身放鬆那就如虎添翼,就會很快進入氣功態,當然任督二脈也就任轉自由了。
目前大多數練太極拳的都在練逆腹式呼吸,如果沒有老師的當面的指導,最好不要強調配合呼吸了。
陳氏太極拳呼吸法主張: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識地配合動作引導氣流徐徐有下行的感覺,沉入腹部臍下,不許使力硬壓。明代高濂所編《遵生八箋》中引《心書》說:「出息入息,長收緩放,使之綿綿,長養神氣」,「皆出於自然,不可……拔苗助長」,這與拳論引用孟子的話:「氣……以直養而無害」是一致的。
練拳時心平氣和,凝神一致,以意運動,要求做到:心靜無物,物我兩忘,氣定神閒,心息相依,呼吸自然。這就是要消除雜念,心靜用意,呼吸自然,內外兼修,形神兼練的方法。用意識指導動作,調節呼吸,在極為寧靜的情緒下進行適度練習, 在「氣沉丹田」的基本要求下,隨著動作的變換,使呼吸與「內氣潛轉」協調,逐漸達到「氣遍身軀不稍痴」的要求。通過腹式呼吸運動,膈膜一上一下,內臟作輕微地帶有淺弧形的自然按摩運動,促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
在調節呼吸方面,陳氏太極拳採用我國七世紀記載的「調息法」,即「悠、勻、細、緩」,「不徐不疾」的呼吸法。是純自鼻孔呼吸,「呼吸無聲、不結不滯、出入綿綿,若存若止」。這種「吐唯細細,納唯綿綿」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換氣的次數,控制呼吸,緩和心臟跳動,有助於人靜。
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方法除了上面所說的「調息法」,還有一種「口呼鼻吸」的「迎氣法」。這是陳氏老架太極拳家所採用的呼吸法,例如陳發科練拳時有時就用「口呼鼻吸法」;我的老師洪均生先生也有時用這種呼吸法,他在練拳時「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這種呼吸方法,見於十七世紀唐代孫思自然「。這種呼吸方法,見於十七世紀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氣法」:「以鼻引氣,口呼之,少微吐之,不得開口」;「從口細細吐出盡,還從鼻細細引人」。練太極結合「迎氣法」從療病保健上來講,不如用「調息法」更為柔和,對體弱和多病者更為合適。
陳氏老架太極拳,根據運動量大小,對竄、蹦、跳、發勁不同的要求,可以採用「調息法」和「迎氣法」。運動量大,特別在發勁時須口吐氣發聲,以適應發勁的速度,因此採用了「調息法」。運動量的大小,因人而用,不可強為,以自然為好。
洪均生先生對呼吸的練法,他認為:「動作熟練後,呼吸自然協調,不可強為。」又說:「吐氣發聲,和勞動中發力是一樣的,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不是有意做作的,練拳發勁吐氣發聲也須如此。」洪師在他88歲時,給我寫了有關練拳心法的書法橫幅,其中有「無令常時心似水,有時每覺氣如去雲」字句,可見呼吸練法與「心靜」有關。
「口呼鼻吸法」的缺點在於練拳時(特別是初學者)容易引起喉頭乾燥,不如舌舔上顎、呼吸以鼻容易內生津,潤溼喉頭合乎生理衛生。「調息法」還有一個好處,它可以減少肺臟運動量,對肺弱和身體弱者有利無弊。
因此,我認為練陳氏太極拳時,初練時,一般也應採用「調息法」,以自然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