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致敬袁隆平(記住袁隆平)
2023-10-14 09:18:55
圖片來源:@烏合麒麟
記住袁隆平
文/弓 長
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我們以無比沉痛的心情悼念這位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饑荒問題畫上句號的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並永遠記住他的名字——袁隆平!
沒有飯吃或飯總是吃不飽是什麼滋味?這對如今一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有深的體會了。然而,自古以來的中國,因為生產力嚴重不足、糧食生產水平極度低下的原因,生活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的人們,在很長的時間裡,沒有飯吃或吃不飽飯似乎是很常態的事。因為沒有飯吃而喪命的人不計其數。「餓殍遍野」、「人相食」、「吃樹皮和觀音土」等恐怖慘烈的記載並非無稽之談。據考證,中國人見面時的問候語「吃了嗎」是從漢朝那個時候就有了!由此可見,在漫長的歲月裡,許許多多的人是在為能吃到一頓飽飯而掙扎,有飯吃即為奢侈。而且,稍上年紀的國人可能還記憶猶新:在歷史推進到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之初了,還有許多人吃不飽飯!
那麼,中國人真正有飯吃且能夠吃飽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可以這樣說,是從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並使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開始的。
袁隆平從1960年7月在試驗田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並利用該株水稻進行試種開始,在他的帶領下,到1974年雜交水稻首次培育成功,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品種近7000個,到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再到2020年,又實現了周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歷經了近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奮鬥。因此,人們說,在國際作物育種或者農業領域,中國「雜交水稻」稱得上是世界領導型的研究成果了。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重大成就,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雜交水稻不僅對中國具有深遠的意義,還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中國不但成功地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而且為全人類解決糧食問題帶去福音。近25年來,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份額有20%以上來自中國。這其中,最大的貢獻來自被稱為「東方魔稻」的雜交水稻。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所創造的這份科技成果,被視為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雜交水稻在世界範圍推廣,被許多國家引種,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袁隆平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雜交水稻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而且,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有一個「禾下乘涼」的浪漫夢想,給人類的美好生活插上無限想像的翅膀!
夢魘一樣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饑荒問題,在中國得到了解決,應該感謝袁隆平的功績。現在,人們無論以怎樣的讚譽言辭,也無法表達對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崇敬!在人們的記憶中,袁隆平這位大愛無疆的「魔稻祖師」,嘔心瀝血一輩子為的只是他的初心:不願看到有人挨餓。他這樣純樸的初心,成就的卻是珠穆朗瑪峰般的高度,展現的是海洋般的博大心胸。中國人當以袁隆平為驕傲,記住他的卓越功勳,並汲取他的精神力量,發奮努力,早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