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體育是什麼(廣西民族傳統體育如何從小眾走向大眾)
2023-10-20 03:01:14 1
中越邊境廣西靖西市舊州古鎮,悠悠鵝泉水蜿蜒而過。這裡的人們自古以山歌傳情,以繡球定情。隨著時代變遷,拋繡球逐漸發展為體育運動。古鎮的小廣場,立著一個高高的繡球架,無論是當地群眾還是遊客,都可以在這裡體驗拋繡球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資料圖:4月13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群眾在拋繡球。高東風/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潛心挖掘傳統體育項目,採擷民族體育之美,充分利用「民族 體育 旅遊」融合發展模式,推廣民族體育活動,讓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小眾逐步走向大眾。
「體育 」賦能民族體育事業發展
隨著全民運動熱潮日益高漲,尤其是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後,體育健身運動愈發常態化、休閒化,「體育 旅遊」更是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在著名的旅遊城市桂林,國家5A級旅遊景區獨秀峰王城景區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傳統文化、旅遊產業相融合,開展蹴鞠、投壺、踢毽子等傳統體育項目,深化景區內涵,讓遊客在遊覽名勝古蹟的過程中,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
「桂林市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納入體育旅遊發展規劃設計,打造了一批如竹竿舞、儺舞、舞獅等常態化的民族體育體驗項目,推進文體旅融合發展。」桂林市體育局局長關小菊說。
2020年8月8日,市民在第十二屆廣西體育節南寧主會場表演舞獅。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攝
廣西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個世居民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多彩。其中常年開展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壯族的板鞋和拋繡球、瑤族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侗族和壯族的搶花炮以及深受各民族喜愛的打陀螺、賽龍舟、舞龍舞獅等。
「十三五」期間,廣西大力實施少數民族體育保護傳承體系建設,打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品牌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已開發了305個比較完整的項目。這些民族體育項目特色鮮明、群眾基礎廣泛,為民族競技體育的發展和民族體育旅遊的開發提供了豐富資源。
在有著「百節之鄉」美譽的融水苗族自治縣,拉鼓是最古老的傳統習俗之一,拉鼓活動也是當地民間體育運動之一,類似人們熟悉的「拔河」,以鼓為中點,苗族青年男女均分兩邊,拉拉隊在一旁吹笙吶喊。
作為民族節慶活動,苗族拉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近年來,融水縣杆洞鄉堯告苗寨走出一條「借鼓逆襲」之路,通過舉辦拉鼓活動,發展特色文化旅遊和高山生態產業,打響當地文化旅遊品牌,一批村寨致富帶頭人建起特色民宿,更多資源被發掘,推動鄉村振興。
隨著體育旅遊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體育產業 旅遊市場產生了「1 1>2」的效果。
「五進」推廣普及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體育活動開展得好不好,群眾參與度是最直接的反映之一。近年來,為推廣普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廣西積極開展傳統體育項目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和進農村「五進」活動,不斷增加參與民族傳統體育人口數量。
2014年,廣西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每年放假兩天。「世界那麼大,只有廣西在放假」的廣西各族群眾被全國人民豔羨。其實,值得豔羨的不只假期,還有廣西各地舉辦的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活動。
資料圖:2019年4月4日,選手們在廣西「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比賽的全國高腳競速邀請賽中。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攝
自2016年以來,廣西自治區、市、縣(區)三級聯動連續開展「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活動,每年吸引眾多區內外群眾參與。在2020年疫情期間,廣西創新舉辦了「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線上活動,總參與人數超1.19億人次。
廣西還建成一批自治區級與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項目接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開展花炮、珍珠球、獨竹漂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訓練、推廣和普及活動。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廣西代表團共奪得62個獎項,成績矚目。
從1982年至2020年,廣西舉辦了14屆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舉辦省(區、市)級以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形成了固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保護傳承制度。運動會上,各類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百花齊放,民族特色濃鬱。
廣西還將民族體育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民族教育的重要內容。南寧市從2006年開始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拋繡球、踢毽子等項目列入中考科目;欽州市欽南區所有中小學校均已開設少數民族體育項目課程。
資料圖:2018年12月7日,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第15屆體育節中,一名學生在「拋繡球」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一系列舉措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推廣普及、競技水平的提高,發現和培養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副局長盧意文說。
潛心挖掘民族體育「金礦」
民族體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又是埋在土裡的金子。近年來,廣西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使民族體育項目得到有效挖掘,進一步加強民族體育的保護傳承發展。
「花山拳」本是藏於世界文化遺產左江花山巖畫中的一套壯族先民拳法。但隨著歷史變遷,只靠民眾言傳身教傳承下來的拳術逐漸變得零散,幾乎失傳。甘敏,一個自小習武,致力於傳承民族傳統武術的人,將巖畫上一個個零散的動作整理編創成一套獨具特色的武術套路,讓花山拳得以復活。
如今在崇左市寧明縣,許多學校在體育課中引進了花山拳,還舉辦了以班級為單位的花山拳比賽,從中選拔了一批小苗子,進行花山拳表演項目的培訓。自縣裡開辦花山武術館後,每年免費為學員培訓花山拳。目前寧明縣習練花山拳人數已有4000人左右。
近年來,為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廣西在政策上關注和支持民族體育類項目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共有壯族搶花炮、仫佬族舞草龍、白褲瑤打陀螺、隆林彝族打磨秋等31個民族體育類項目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與此同時,廣西積極鼓勵各市加大對民族體育類代表性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申報力度,支持專家幫助地方文旅部門加強民族體育項目挖掘和整理,支持各地開展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時多組織體育類非遺項目,展示推廣民族體育。
被賦予新生命的民族傳統體育愈發閃亮,正從小眾珍愛漸漸走向大眾視野。
來源:http://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109/04/771540.html?_s=1630743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