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講武漢的歷史(易中天讀河南葉縣如射)
2023-10-24 01:19:09 1
近年來,我一直採用三套體系來研讀文史,第一套體系是二十六史的正史系列;第二套體系是資治通鑑和歷代文人筆記;第三套體系是野史和近代著名史家所著的通史或大綱。現在又加上了另外一個體系,那就是二十四冊本的《易中天中華史》。我原本只是把它當做調節讀書情緒的快讀之書,計劃三個月瀏覽完畢,但讀起來就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現在時間過半,但書卻只讀到了第八冊。
今天得閒,我又靜靜地進入到了易先生的歷史世界。但當我看到第七冊第174頁,易先生在談到劉邦為何要把韓王信的原來封地從潁川郡遷到太原郡時,引出「潁川郡北鄰鞏縣、洛陽,南迫宛城、葉縣,東有淮陽,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一句,他對地名「葉縣」加括號注釋為:「葉讀如射,今河南省葉縣。」我對葉縣的「葉」的發音及表述產生了疑惑。於是我就查閱了相關資料,沒料到的是,這個「葉」字看起來筆畫很簡單,但用起來卻很複雜。現在分享給大家,也請各位批評指正。
「葉」這個字有三個讀音,分別是yè、xié、shè。不同的環境,其用法和讀音都不同。另外,特別提醒搞書法的朋友,你一定更要徹底弄明白「葉」、「葉」、「枼」、「協」四個的繁簡及異體關係,不然很容易鬧出笑話。
首先說「葉」字。它在古代一直有這麼個字的存在。「葉」字最早的甲骨文寫法是「十」在上「口」字在下,是上下結構,是「協」的同義異體字,屬於造字方法中的會意造字法,本義作協同、協調、和諧、相同之意,後來逐步演變成左右結構的「葉」字。在古代它的讀音只有一個,即讀作「xié」。那麼古代的「葉」和「葉」本來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後來怎麼就偏偏扯上關係了呢?原因是在古代的發音中,尤其是吳音,這個「葉」字又與古代的「葉」字的發音非常相近,以至於蘇州一帶的人通常把古字「茶葉」常誤寫成「茶葉」,簡化字的「葉」字便是受到此誤寫而又約定俗成的的啟發得來的。
再說「葉」字。它最早的寫法是「枼」字,在甲骨文裡的造型就是像樹上有枝葉的樣子,屬於造字方法中的象形造字法,所以它的本義即植物的葉子,也指像葉子的薄片狀的東西。後來古人又在「枼」字上面加了個草字頭,即創造出了「葉」字,專門用來表示樹葉的意思。它有兩個讀音,當作樹葉及相關之意時,讀作「yè」,但當「葉」或「枼」當作地名、人名、姓氏時,古代讀作「shè」,而隨著它的簡化字「葉」的產生,現一律讀作「yè」。
所以在創作書法時,遇到古文中表示樹葉、年代、頁碼以及人名、地名等意思是,他的繁體可寫作「葉」或「枼」,而作「和諧」、「協調」之意時,則只能寫作「葉」,還可以寫成它的異體字「協」,而且只讀作「xié」。比如《老殘遊記》:「犀牛一角葉箜篌。」 以及《新唐書·李逢吉傳》:「逢吉與李程同執政,不葉。」
這裡面涉及古代字和簡化字兩個體系的問題。大部分的簡化字使用起來都沒問題,但有那麼幾十個簡化字,把古代的原本讀音和意思都大相逕庭的兩個或多個字都用一個簡化字來代替。比如「幹」、「後」、「系」、「歷」、「鍾」等字。一般人使用起來可能沒有問題,但搞書法的人或研究文史的人,就要注意區分,不然就會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
易先生文中提到的葉縣,其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稱葉邑,屬於楚國勢力範圍。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稱葉陽,屬南陽郡管轄。到劉邦建立大漢帝國,葉陽就改稱葉縣了,一直使用到今天。歷史上從葉縣走出來的名人雖然不多,但有一位則是婦孺皆知的大人物,那就是葉公。葉公其實不姓葉,而是姓沈,名諸梁,字子高,左司馬沈尹戌之子。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公元前524年沈諸梁受封於葉,因楚國封君皆稱公,故稱葉公。從此他的封地葉就演變成了姓,葉公就成了葉姓華人的始祖。對後世來說,葉公最有價值的貢獻就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成語「葉公好龍」。
好了,現在回頭再看易先生對地名「葉縣」加括號注釋的「葉讀如射,今河南省葉縣」有無問題。竊認為,如果對葉縣不太了解的話,可能會讓人以為葉縣的「葉」字,讀作「shè」。如果改為這樣解釋:「今河南省葉縣。葉縣古代讀作shè縣,現在讀作yè縣。」是不是就避免了產生誤讀的可能呢?另外,古代有的人名和官職的讀音很特別,還拿易中天先生的「讀如射」中的「射」來說,它有三個讀音shè、yè、yì,那麼「讀如射」的「射」,較真一點的話,您讓讀者讀成哪一個呢?當作古代官職「僕射」講時,讀作yè,當作為同「斁」講,作厭棄之意時,又讀作yì 。比如《詩經·小雅》裡的:「式燕且譽,好爾無射。」的「無射」就當作「無斁」講 ,只能讀成yì。其他當射箭及相關之意時一律讀作shè。當然一般都是讀作shè。
其實讀書處處是學問,今借借著談論易先生書中「葉」字讀音一事,卻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葉」字的前世今生以及葉縣的悠久歷史,豈不快哉。但不知易先生贊同與否。
易中天先生是我一直很崇拜的偶像,特別喜歡他講故事的文人調調。他不像其他的專家,一說起歷史都是一派周吳鄭王的樣子,他就像一位朋友,和你面對面的坐著,一起閒談古人的過往。詼諧、輕鬆、自在。你讀他的書,雖然少有超出正史範圍的新發現,但起碼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想像、推理、獨立判斷的空間,這個很重要。
2022年7月15日,瑞青隨記於鄭州
李瑞青,筆名瑞青,字子方,號自怡堂主。老子故裡鹿邑人,現定居鄭州。青年作家,文史學者。著有《霧太陽》《獵城》《別動我的心》等長篇小說;《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短小說;《故鄉的小路》《長江吟》等詩詞集。累計在大型文學刊物和網絡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300餘篇(部),計四百餘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