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
2025-04-02 06:53:25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一)
《山中訪友》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趣。我在老教材中未有過接觸,所以鑽研教材、結合學情頗費了工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我自己覺得在這一點上有些可取之處:
1、課前收集資料,創設學習情境
因為剛開學,學生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就布置他們查閱了一些有關大自然的圖片資料,還讓有條件的學生將圖片列印出來,貼在四周,為學生營造出置身於大自然中的情境。
2、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上課伊始,我出示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板書課題《山中訪友》,隨即提問:「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趕緊道出了心中的疑團。所以,當我叫他們自由閱讀課文,解開謎團時,他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像空間,領悟作者感受
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動起學生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像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著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像,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著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像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像力得以充分發揮。
4、有感情朗讀背誦,升華感情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熟讀成誦,方能積累語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覆朗讀、表演,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淨化了心靈。
美中不足的是,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未完成。還有,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上,而是真正帶著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像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想,這次學習活動會更好,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二)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像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尤為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為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像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麼們邊讀邊思考:(1)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像、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像、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著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著作者豐富的想像,從文字背後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穫:學習了這一課,我們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三)
光陰似箭,在不知不覺中本學期悄然逝去,反思自我工作,能夠依據課堂教學常規,認真執教,及時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和學校臨時布置的各項工作。充分運用文本,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藉助文本,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人文情懷。其載體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
即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教學,語言、語感訓練,又進行理想、情操等的陶冶,尤其在「文」上下功夫。比如《山中訪友》,我藉助文本引導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薰陶,反覆朗讀和品味,從而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尤其運用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刻地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的真情和深情,還設置了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討論:文章所寫的都是景物,為什麼不說山中觀景而說山中訪友?在這些大自然眾多的朋友中,你最喜歡誰?以此培養學生對自然的喜愛。在拓展部分:假如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成了你的朋友,請你扮演某一角色(如遊人)來進行介紹。在這裡把學生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投身自然的崇高情懷,在朗讀和品析中提高語文素養。
二、選擇多種閱讀方式,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效率。
閱讀方式單一,會造成課堂上的心理疲勞,造成學生不願讀下去,乃至懨懨欲睡。我根據教學需要不斷變換閱讀方式,學生覺得新奇,產生繼續閱讀的欲望,從而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學《山中訪友》,首先是聽讀,讓學生聽錄音,看畫面,感知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接著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理解作者是怎樣介紹這些朋友的;然後採用了指名朗讀、齊讀、角色朗讀、教師範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體會課文內容、寫法和語言。多種閱讀方式的運用,使課堂充滿琅琅書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調動各種評價手段,激活課堂氛圍。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教學《山中訪友》時,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在齊讀課文感受家的溫馨後,讓學生談談讀得好不好,他們自我評價:「沒讀出感情、親情,沒有把自己當作大自然的一份子。」分角色朗讀後,讓學生和先前的朗讀比較並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深入地進入文本。除此,在上課時我還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從他人的評價中得到新的感悟。老師的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更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像「讀得不錯,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會更精彩」這樣的語言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我做的還不夠,我會努力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執教能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四)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善終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像構築情境這一獨特、詳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連結起導讀文本的線索:
(1)揭題後,我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是誰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通過初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然後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4)在教學快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學生紛紛回憶到:春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鳥和樹枝隨風擺動,我們覺得他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高興,小鳥在快樂地唱歌,樹枝好象也在歡樂地舞蹈。我通過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總之,在教學時,我更多地考慮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穫,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線理解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