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俄北極聯合科研航行科技成果揭曉
2023-03-31 16:31:53 3
10月30日,青島國家海洋科技試驗室舉辦新聞發布會,公布2018年中俄北極聯合科研航行的一系列成果。2016以來中國和俄羅斯在北極的聯合科學考察。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拉夫倫蒂耶夫號上來自中國和俄羅斯5個單位的30名科學考察隊成員,9月6日離開俄羅斯遠東城市海參崴,10月21日返回中國。這次航行歷時46天,行程超過12000公裡。
本次聯合科研實現了東北北極海峽三大重點區域,即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和楚科奇海的海洋地質、水文氣象、海水化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綜合調查。採集了大氣、海水、懸浮物、沉積物等不同環境介質的樣品和數據,填補了該地區的許多空白,為中俄聯合修建冰絲公路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俄北極聯合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胡立民說,這次聯合科學考察的任務是擴大中俄對北極陸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f日本、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通過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的楚科奇海、東西伯利亞海和拉普捷夫海。胡立民說,中國人員主要來自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黃海漁業研究所的管理單位和職能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獲得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工程試點計劃和嶗山科技創新計劃。分區支持。
拉普捷夫海位於俄羅斯北冰洋架的中心,是北冰洋上最重要的冰工廠。這是中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首次進入冰工廠,從Lena河口陸架斜坡獲得沉積物樣品和懸浮物數據。海區的e-深海盆地剖面,有助於全面了解海區的沉積特徵和環境演化。野外調查還發現,夏季該區底層發育明顯的霧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了解該地區物質輸運過程及其環境效應。
我國自主研製的兩臺光學剖面儀在國內尚屬首次,過去我們在海上部署探空氣球進行溫度、氣壓、溼度等試驗,但北極海霧很大,大氣層厚度大,大氣層厚度大。國家海洋試驗室科學家趙金平說,實驗室自主研製的海霧能見度光學剖面儀可以用光學儀器觀測5000米的可見度。在海平面以上,觀測東北北極海峽的霧、雪和低雲天氣過程,獲得這些天氣過程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此外,該實驗室自主研製的拖拽式海洋剖面儀也已應用於這次航行,獲得了大量的冰下海洋要素剖面數據。
這兩個科學工具幫助科學家更全面地理解北冰洋快速變化背景下水團的演化、大氣和海洋的光學特性、以及能量的分布,並加深他們對結構、物質的理解。北極上層海洋的能量交換過程。
本研究首次開展了橫跨東西伯利亞大陸架海岸的放射性同位素化學示蹤研究,完成了利納河口陸架斜坡盆地關鍵剖面的觀測,系統地獲得了鐳同位素和鐳同位素數據。同時,開展大規模的跨北太平洋-亞北極-北極區域海洋分析。長期連續的溫室氣體導航觀測為科學合理地評估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了解北極地區陸源物質的運輸、水團混合過程及其環境效應沒有科學價值。
此外,科研小組成員還完成了對海洋浮遊生物群落組成、微生物代謝和多樣性的調查。
史雪發是國家海洋飛行員實驗室的科學家,是2016年中俄在北極地區首次聯合科學考察的首席科學家。他說,今年的航行,經過科學考驗,實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北支和絲綢之路冰上同時通過的航線,克服了暴雪、浪湧、薄霧和海冰。隊員們順利完成了探險任務。
趙金平說,去年,中國北部遭受了60年的寒冷冬季,南部遭受了酷熱,這都與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有關。北冰洋領域的科學技術合作。制定了10年的科學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此次合作將集中在東北冰海,包括巴倫支海、卡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及其鄰近海域,這些地區佔據了北冰洋的一半,是觀測和研究最少的地區。
根據計劃,國家海洋試驗室將開展深入、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解決冰絲公路建設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和海氣相互作用。
同時,積極推進聯合船隻勘測航行、北極觀測站、北極觀測網自動觀測技術的發展、大陸架鑽探和深海鑽探方案的制定。
國家海洋試驗室國際事務部部長譚春科發布了共享海洋儀器設備檢查、科普資源以及國家海洋試驗室其他方面的計劃。
目前,國家海洋試驗室海洋高端儀器設備研發平臺的環境測試模塊已投入試運行,國家海洋試驗室將為社會提供科學測試服務。c研究機構,收集海洋儀器設備測試需求,為社會開展測試服務。
此前,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推出了國際海洋科普隊伍的建設,將在海洋領域著名的科學家提供年輕人機會接近海洋。下一步,該實驗室將規範早持質疑大廳和開放日活動對海洋科普資源共享,促進科普工作的規範化。相關科普信息將在國家海洋實驗室和微信官方網站發布。
雖然我們去北極夏季科學考試,有暴風雪真的太大了,冷得超乎你的想像。首席科學家胡麗民在第一節中國俄羅斯北極科學考試2016。他把所有的棉質衣服,他從船上他家了,或是冷的。幸運的是,俄羅斯隊的隊員們都熟悉的北極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拿出一套棉質的衣服和靴子每個中國隊隊員幫助他們生存的嚴寒。開始今年又一次,胡麗民奪走了所有的武器。
他告訴記者,因為科學航行是在高緯度地區,所以每天下午兩三點鐘天就黑了。但是作業不能停止,而且幾乎每天都是件黑差事。北冰洋的氣候多變。在小雨和雪之後,甲板上會形成一層薄冰。這種操作的難度是可以想像的。
海陽大學的陳光泉博士是第一個參加北極科學考試的人。他覺得北極是不可預知的。天一亮,雪花就開始眨眼。北風吹得明亮,但霧也散不散。不過,他還有一段非常溫暖的經歷,因為他的生日剛開始航行不久,中俄隊員就為他親切地準備了一個生日晚會,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回憶。